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北行之三 银川西北影视城

2011-03-30 14:16 作者:梅遐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西北行的第二天,8月10日的下午,旅行社安排了游览西北影视城。这个景点估计是银川旅游局要求外地的旅游团必去的地方之一,所以来到这里可真说得上是人山人海。不大的一个地方,拥挤着那么多的人,耳边只听到导游用高音喇叭讲解的声音。有很多时候,同一个地方前后拥挤着几个团队,几个导游先后同时用扩音喇叭讲解,不知道谁讲的是什么,只有嗡嗡声一片和着焦辣辣的太阳像一根根刺直扎向你而你却无法躲藏。

随着团队的脚步边走边看,根据墙上的介绍和从导游那里听到的断断续续的讲解知道,这个西北影视城是当年在这里插队的上海知青、后来的作家、今天的商人张贤亮在他的小说《牧马人》改编成电影时,来这里拍摄外景,为给当地穷困的的老乡改善经济条件想出来的主意:利用这里现有的西北小村,明、清残存的古堡城墙把这里开发成影视城,也算是为当年自己在这里插队时的老乡做一点事情。但是建造一座影视城是要很多资金的,本来就很贫穷的当地政府出不起那么多钱来造这样一座看起来不知道前途(钱途)怎样的影视城。据说已经成名了的张作家用了一部分自己的稿费,利用自己当作家的影响,并把用自己的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拉到这里拍外景,给这个地方制造影响,吸引那些需要拍摄西北大漠风光的影片到这里拍摄外景。还给当地人出主意:凡是来拍外景的影片一律不收拍摄费用,条件是只要留下在这里拍摄时制作的、所有用到的道具和背景、建筑。经过几年的经营,随着《红高粱》、《龙门客栈》、《大话西游》等影片在国际得奖或在国内热播,这个原来贫穷的西北小村,今天已经成了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西北影视城了。这里的村民农闲时当起了专业的群众演员,政府也利用这个影视城作为旅游资源,从今天的旅游团的人数来看,应该是不错的收入。

应该是在影视城的中心位置吧?有一座比较现代化的建筑与周围要么是低矮的黄土墙,要么是古老的门楼,要么是明显带有文革时期特点的建筑不同。走进去,只觉得气氛还有点庄严肃穆:比较幽暗的灯光,安静的环境也不像其他地方充斥着吵杂的声音,只是偶尔有工作人员提醒游客不许用手触摸里面的物品。细看之下原来是个陈列馆(或者说是纪念馆?活人祠堂?),里面陈列着张贤亮所有的小说作品、电影电视作品、一些与张作家有关的纪念品、与张作家有关的照片图片、张作家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等等,都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神秘而庄严。

看到这里,我不禁在心里笑了一下:张作家到底是个上海人!精明啊!在这里生活了几年,受了许多的苦难,但他并没有被这苦难销蚀,而是把这苦难变成了财富。因了这些苦难的经历,他成了作家!成了编剧!因了这些苦难,他发现了这个充满西北大漠苍凉胸怀的角落。这个给了他苦难的村庄同时也给了他成功,他没有记恨,而是满怀感激:他要让这里还在苦难中的老乡日子好过一些。不管他是不是真的这样想吧,反正事实是这里的老乡日子已经比过去好过很多了。要把这里建成一个西北最大的影视城,可是没有资金投入。他就建议当地老百姓和政府不收取来这里拍摄外景的摄制组拍摄费,而是要求摄制组留下用过的道具,搭建的场景。于是,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影视城建成了!对于来此拍摄的摄制组也是好处多多啊,“留下用过的道具”?有什么不可?反正已经没有用处了。“留下搭建的场景”,这有何难?难不成拍好了影片还要将那么多的土墙、烧焦的门楼带回去不成?省去了场地租金,还有现成的古堡、残破的城墙、西北正宗的泥墙民居可借用,连拍完后恢复场地原样的工序都省却了,他们感谢张作家还来不及呢,还用得着动用张作家的什么人情呢?剩下的自然就是纷纷来此拍摄了啊。对于大部分的游客来说,要领略西北的苍凉荒野,而又不愿意走太多路程的话,那这里应该就是个很好的浓缩了。更不要说有不少的游客其实也是对电影里的场景有着很大的好奇呢,如今能到电影里走一走也是觉得很满足的了。真是一举多得啊,不尽双赢,简直是很多赢呢!这个精明的上海人!而这里收获最多的是谁呢?不用说也知道啊,纯朴的西北人对张作家自然是戴有加,那些电影人对我们的张作家也是应该感激的呀。于是,张作家的小说一部部的出,一部部的小说纷纷改编成电影、电视,媒体的宣传、政府的嘉奖、各种桂冠纷纷飞来,在这个陈列馆里,真不知道是当地人对张作家的感激还是对张作家的炫耀,是张作家对自己的宣传还是人们对张作家的瞻仰。但有一点是真的,张作家真是名利双收了。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评论张作家的,我只觉得他真的是个聪明加精明的上海人!尽管我对到什么影视城旅游是不感兴趣的,更不会在明星们的签名墙前留影之类。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06434/

西北行之三 银川西北影视城的评论 (共 1 条)

  • 依儿
    依儿 审核通过并说 图片看不到,建议删除或是更换其他的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