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由笔想到的

2011-03-04 11:08 作者:大山的孩子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个人,茫然的生活,茫然的漂泊。在笔的陪伴走过了车水马龙,跨过了万水千山。

“困难”二字的份量不足以计较,但是知识的重量却“埋葬”了多少“文盲”。我希望能够无休止地的念书,但是太阳总会把我同斜阳驱走。而我总是在无聊的时候写写画画,不知道自己能够勾画什么?笔对于我来说真的并非只是简简单单的工具,它就像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我可以在疲惫的时候休憩,我可以在难过的时候“流泪”,但流下的不是泪水,而是一滴滴油墨。高兴、悲伤寂寞、无奈。无论我怎么扔弃它,他都不会离我而去。只知道“文”字的后面应该配上一个“学”字。“笔”的后面……

我想王国维大师一定很喜欢笔,因为它能够将他心目中美学观念转化成物化状态。他用温顺的文字铸造成一部“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人间词话》。作为国学大师的他精辟的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概括为:“昨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来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来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来第三境界。王国维大师的形象比喻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实际上就是对人生奋斗的综述与总括。

我想余秋老师在提及散文写作中的“两难”结构中徘徊时,笔就成了他的抒情“工具”。余秋雨老师用其生花妙笔,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深的美学造诣营造出了凝聚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瑰丽的自然世界,构建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基调。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无论是《千年一叹》,还是《山居笔记》。他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他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传统的文艺美学思想也沉积至深,这使的他的作品不仅有一种浓厚的文化的气息,同时也有一种如兰如芷的沁人心脾的清香气味,这种构建在他的每一篇作品中都可见其端倪。在余秋雨的散文中,自然景观和人类文化总是密切相关、相得益彰的,这便形成了其独具匠心的“人文山水”散文之美。

我想笔就像祖辈父辈们手中的铁犁。他们在“田间文化”的洗礼下,将木块和铁托完美结合。山歌飘荡下的土家山寨,就像一颗充满无限生命力的耀星。我喜欢爷爷偶尔哼唱的那一段段《薅草锣鼓歌》。正如邓斌老师所写道:“薅草锣鼓歌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文化样式”。在此冒昧引用邓斌老师的美文:“栽秧薅草鸣鼓锣,男男女女满山坡。背上儿放阴凉地,男叫歌来女接歌。”祖辈父辈们也许永远属于脚下的那片黄土和手中那铁犁。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默默的付出着,用手中那铁犁勾画着自己充实的人生。

我想笔就像我们的老师。他们用仅有的三尺讲台,却将为我们铺设了一条远远不止三尺的想征程。曾经我们用“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颂我们的恩师,然而如今我们又能用什么词句来形容他们呢?我想翻遍辞海,博览群书,去找到适合赞颂他们的字词,然而一切都无非只是徒劳罢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想父母就是我们的笔。我们总是在消耗着他们的成果,而从未真正回报过他们。有人说我们还年轻,年轻不是借口。我们可以换种方式感恩呀!父母供我们读书和生活,而我们应当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学习。

天下的儿女们让我们学会感恩,一起去感恩我们的父母,感恩我们的老师,感恩我们的朋友,感恩我们的同学,感恩我们的时代,感恩我们的国家,感恩我们的人生,感恩我们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00255/

由笔想到的的评论 (共 4 条)

  • 鸿飞泥沼
  • 芳草依依
  • 若雨非尘
  • 梦天之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