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羑河边上思“克已复礼”

2020-05-24 10:18 作者:文生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羑河纪实一八四

羑河边上思“克已复礼”

文生

老文常在村里闲走,看着村里的一些老瓦房,这日路过小谷院的一个院子,心想小谷院早年是出读书人的地方,虽然没有出什么有名气的读书人,但在周边村里,也是读书种子多些的村。别的村举人也好,秀才也好,也曾请村里的童生到家里教小学。小学者,非现在的小学,乃识古文原来本义——文字训诂也。

当中华再次经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清初一些读书人认为这是对古典的理解有差错,迷失了本义,才导致了这样的现实。于是他们搜罗许多善本,反复勘校,搞清了许多古代文本中字词的本义及引申义,之后进行断章,这样许多古典著作能读了,在文化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

老文前些时看到谈“克己复礼”的文章,心有感触,不知村里的先辈读书人对此如何解读,心想一定对此下了功夫进行考证,只是现在没有人能说清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老文从小就知道“克己复礼”,现在还没有忘记,不过,是建立在批“克己复礼”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神洲大地到处“批林批孔”,那时老文还是小学生,还记着当时的解读:孔老二主张的“克己复礼”,就是要求奴隶们克制解放的欲望,尊重周礼,接受奴隶主的剥削!这是在开历史倒车,我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不答应!要批倒批臭!记着还有歌儿:“……鼓吹克己复礼,一心想复辟……”

老文继续一边想一边走,不觉到羑河边,心想现在对儒家有了正面看法了,对“克己复礼为仁”有了客观的解读。

老文想;仁的定义太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其言也韧”、“仁者,人”、“仁者,人也。”……

于是克己复礼定义也就多,老文掏出几张纸,上面是摘抄相关解释;

克的解读:

三国时,何晏在《论衙集解》中说,马融曰:克已,约身。孔安国:复,反也。身能反礼,则达仁矣。

南朝人皇甫侃在《论语义疏》中说:克,犹约也;复。犹反也。若能自约俭已身,还反于礼中,则为仁也。……。范宁云:克、责也。复礼,谓克已失礼也。非仁者则不能责已复礼,故能自责已复礼为仁矣。

马融、孔安国的注释是,克已复已为约束自身返归于礼。

皇甫侃、范宁对克的理解不同:一为约,一为责(责求)。

唐韩愈、李翱的《论语笔解》认为马融、孔安国的注解“皮肤”(太肤浅)。

上述解释是宋以前的主流见解。

北宋时,邢昺引用了隋儒刘炫之说:“克训胜也,己谓身也。身有嗜欲,当以礼义齐之,嗜欲与礼义战,使礼义胜其嗜欲,身得归复于礼。如是乃为仁也。”此说开创了宋儒释“克己”为“克去己私”之先河。

程颢云:“克己则私心去,自然能复礼。”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云:“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克己复礼,去其私而已矣。”“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这样,“克己”有“克去己私”的涵义,“复礼”解释为“复返天理”,朱熹的解释代表了宋代理学家的看法,也是明代理学的观念体系。

明代王阳明,以克去己私来解释“克己”,“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

但王阳明后学的时代,“克己复礼”逐渐形成了第三种新的解释。“克”是修治之义,“克己”犹云“修己”。逻辑思路是:不能将“克己复礼”与“为仁由己”的两个“己”字拆开来看;由后一“己”字可以推出前一“己”字不能与“欲”划上等号;既然“己”非私欲之意,那么“克己”的“克”字也就未必是克制之意,而应当理解为具有积极意义的“修养”之意。孔子曰:“仁者人也。”既然“人”就是“仁”,难道“己”不是“仁”吗?因此“克己”不能理解为是对“己”的克制。故此“克”必非“胜”字之意,“己”必非“私欲”之表征。

由是“克”为“能”,“克己”为“能己”,亦有根据。《大学》中有“克明峻德”,郑玄曰:“皆自明明德也。克,能也。”孔颖达疏曰:“能明己之德。”汉扬雄《法言》中有“胜已之私欲之谓克”。

释“克”为“能”,是指“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以达到复礼的目标”。结论就是:“克己复礼”应当理解为“能己复礼”。 

从汉至清,关键在克已二字上,克有约、责、胜、修、能等解释,已有已身、私欲两种解释。

上世纪90年代初,何炳棣认为“克”是“约也、抑也”;杜维明强调“克去己私”。 

梁濑溟在《人心与人性》中谈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本能与反本能。人的本能,即人的动物性;反本能,即克服本能,回归社会。人有本能,但因为有反本能,能“发乎性,止乎于礼”,即“克己复礼”,最终人类有了理智和理性。

己的解读;

已现在指自己。但在孔子时代,“已”是指居上位的当政者,“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当政者应“克己”作示范,老百姓会象随风那样,上行下效,这样每个人都会做到“克己”,自然“天下归仁”。

复的解读:

复的初义为往来之意,后引申出重复,反复、酬报、回返等。千年来,复大都作反(返、归)解。近代以来,突出克已复礼的政治意义。

冯友兰:复礼就是复归于礼,就是拥护周礼。

侯外庐:所谓克已复礼译为今语,就是教国民阶级自动退让,视听言动一以氏族贵族制度的合法行为为标准。

改革开放后,政治性解读减少,克已复礼归入伦理修养范畴,还提出克已复礼之“复”应该解释为实践或履行。从训诂角度看,复解释为实践或履行是有先例的。《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礼的解读:

孔子认为,周礼是天下公允的行为规范。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义以为质”中的“义”是“礼”的质,是“礼”的唯一标准。所以,“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

克己复礼的行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一般人很少有自省自戒自责精神,孔子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克己复礼的关键;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原始儒家在君王与臣民之间做到“不偏不倚”,看不出孔子有维护了谁、袒护了谁的意思。

但因为于原则,没有进行条文化,进行相关定性、定量、定责,于是后人解读、践形各有说法、做法,于”孝“的方面,形成所谓“二十四孝”,现代人很难接受;又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来指君要象个君的样子,臣要象个臣的样子,父要象个父的样子,子要象个子的样子,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结果异化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之类。失去了“仁者爱人”的本意,成为“以理杀人”的理论。

老文认为;克有约、责、胜、能等众解,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为初义。复,有反、返、归、等,但不管那种解释,克己复礼都有“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归于礼”的意思。

老文认为:克己复礼中,克、己、复的解读问题不大,关键在于礼,礼要响应历史潮流,要于时俱进,进行自我杨弃,树立新的礼,而不是守旧、往后看。新时代,新潮流,新秩序,新礼法。

礼是大家在社会中约定而成的,也就是每个人都在按程序参与建礼。说到底,克己复礼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但因为比较抽象,不具备合理的操作性、改进性,不是失之过宽,就是失之过严,还有就是过时。过宽则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过严则苛政猛于虎,君叫臣死,臣不得死;过时则不合时宜,如孝中的王洋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等,有时是三者交织。概而言之,社会越来越复杂,单凭抽象的克己复礼为仁已不足以应付。近代以来,维护社会秩序越来越依靠法律,即条文化越来越多。孔子是反对条文化的,对“子产铸鼎”,孔子认为是亡国之举。

在羑河的潺潺流水声中,老文想,现在人学习传统,不能只讲克己复礼,还要类推:克已建礼、克已尊礼、克已守礼……,同此还可以推出;克已建法、克已尊法、克已奉法、克已守法……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20年5月24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yytbkqf.html

羑河边上思“克已复礼”的评论 (共 1 条)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