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乌镇印象

2019-01-07 17:20 作者:老拓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乌镇的文脉风情,历史背影令我陶醉。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十一长假,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就携内人在秋风秋韵的陪伴下,来到江南名镇——乌镇。走下汽车一派古朴秀丽的江南风情扑面而来,它深情地拨动着我寻幽探古的心弦,催促着我匆忙的脚步。走出车站我们便随潮涌的人流挤上公交,直驶乌镇景区。

到达景区天色将晚,西沉的太阳已躺进树梢的怀抱,我欲购票,服务员说“这时进去只能看景了, 要想从容地,深度地观景,最好是明天”。无奈我们便找个民宿小住下来。

第二天清晨我们便早早地来到景区购票大厅,因为是节日长假游人很多,距开园时间尚有两个小时就已排起了长龙,大家都在焦急地眺盼着开园时间的到来。上午九时正式开园,我们随着潮水般的人流涌到摆渡码头,乘坐摆渡船进入古镇。

透过小舟弦窗我看到,古镇池水清幽,水岸杨柳婀娜,楼台亭榭别致,小桥流水人家,船夫摇橹倒影。我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江南水乡的优雅古韵。醉江南,忱水人家,静静的河水,繁忙的小舟,古色古香的临街店铺和那沉睡千年的青石黛瓦都在向我诉说着古镇曾经的繁荣和沧桑,清雅和格致。

走在乌镇的古街柳巷,脚踏斑驳的石板路,千年古镇的深厚底蕴,都被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桥一船,一巷一亭诠释的淋漓尽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乌镇,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地,千百年来,人才辈出,商业繁荣,是有名的富庶之地,居民的房子也大多临河而建,灰瓦,木墙,乌篷船,蓝印花布……骨子里更是透着远离世俗的清雅。

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

自古江南多灵秀。乌镇就是江南花园里的一朵奇葩,灵秀而清雅。乌镇与其说一个古是文学好者和先生的崇拜者。江南的很多景观都会与文人扯上关系,乌镇也不例外,因为有了茅盾这样的文人,乌镇便多了些儒雅和深厚,多了些大气和底蕴。

时光在流逝,岁月在变迁,古老和沧桑构成了古镇的内涵,宁静和秀美荡漾了古镇的风景,青砖满地,流水潺潺,乌篷船幽镇,不如说是一座水上花园或水上博物馆更为贴切。民居临水而建,河水密如蛛网,四通八达,清澈的河水流淌千年,忠实地托举着那些有着工艺精湛的木雕和石雕的梁、柱、门、窗的古老民居,承载着这些民居中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生活。也正因为这河千年来的包纳,乌镇的人们才幸福而悠然地生活在这充满灵性的土地上。

“桥”是古镇一道亮丽的景色,如彩虹摇曳的小桥精致灵动,布满街巷,桥河一体构筑起乌镇的独特韵味,站在桥上依河远望,河水清幽,潺潺流淌,浆声舟影,游人流连,水墨丹青韵味悠长。

古镇街巷,逼仄通幽,木制的临街店铺绵延不绝,斑驳的青石板路面被时光踏磨的光洁而圆润,走在这古朴逼仄的小巷,似乎嗅到一种远古的气息,

这气息散发出一种别样的繁荣和富庶,古镇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经贸往来之所。 辉煌的历史铸就了它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风韵犹存,赢得天下人前来膜拜观赏。

看到这令人陶醉的景致,妻忙着拍照留影,兴奋在忘我的状态中,我则独自行走在这弥漫着历史尘烟的街巷,抚摸着斑驳的雕花墙壁,试图揭开历史的幕帘,去触摸它昨日的辉煌和荣耀。古镇店铺林立,紧挨密集,但大都大门紧闭,静默无声,这与丽江,大理,周庄等古镇吵嚷杂乱,商业气氛浓郁不同,多了几分雅致和清幽,这或许就是千年乌镇骨子里流淌的血脉使然。乌镇不仅历史上经济繁荣,民风纯朴,它还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地。由于世风清雅,孕育了大批的文人雅士。

当代大文豪矛盾先生就出生在乌镇,当我得知矛盾的故居就座落在此地时,我异常渴望能到先生的故居观瞻一番,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先生的成长足迹和幼年的佚闻锁事,遗憾的是我竟没有找到先生故居,只有退而求其次,来到《历届矛盾文学奖得主展览舘》参观,当漫步《展舘》的时候,发现这里和熙熙攘攘的街道相比,的确冷清了很多,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游人在这里流连游览,当然,这些都幽,千年的时光在这里轻轻的滑过,画中的乌篷船懒散的泊在水面上,微风摇晃,乌镇的美倏地一下便被定格了,纵使只有一湖面的影子,此刻也胜过了万千的文字,如果人也能这样闲散舒适的活在世上,淡泊的面对人世的纷纷扰扰,也算的上是一种至高境界了吧 !

一上午的粗略游览,已把古镇的神韵格调,文脉遗风烙印般留在脑子里,走在回程的路上,不禁回眸:乌镇,我来过,却不曾离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vpipkqf.html

乌镇印象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