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传统乡村生活与自然教育

2019-01-30 17:07 作者:公孙强子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我们对自然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自然资源的枯竭,白色垃圾污染,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另一方面,城市里的孩子距离自然越来越远,沉迷于电子产品,得了“自然缺失症”。因此有了自然教育的产生。所以自然教育的目标一方面是保护地球,护地球,确立生态文明的目标,另一方面就是让孩子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在自然当中学习,健康成长。自然教育的说法很多,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是:自然教育是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与自然的联结,尊重生命,建立生态的世界观,遵照自然规律行事,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有研究表明,当代小孩由于缺乏和大自然的接触,沉迷于电子产品游戏,产生了一系列“接受无能”的障碍,比如,注意力紊乱、感觉迟钝、更容易近视、肥胖和患上抑郁症。回想60、70、80后的童年呢?他们的童年是在乡野中自由玩耍成长,亲近自然,熟稔自然季节变化,熟悉乡土生活知识。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为他们种下了很多优秀的种子。他们那几代人写了很多有关乡土的大部头小说著作,画了很多乡土题材画作,拍摄了很多乡土题材的电影,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现在都居于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他们的作品关怀也能回归自然,关乎自然。

自然教育是要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结,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实现本土化发展,自然教育有必要向传统乡村生活学习。向传统社会地方智慧学习。

因为我们经常说:生活即教育。只有生活生态可持续了,我们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也就减少了。而这些都可以向传统乡村生活汲取养料。

为什么传统乡村生活方式是可持续的,下面从衣服食住用行几个方面逐一说明。 在传统乡村生活当中我们的衣服是土布做的,土布是自己棉花纺线做的,染色也是用植物进行染色,绝对无添加药剂。废水排出也不污染土地,可以自然净化。而且传统布料不同地域文化布料纹饰图案也不一样,不论那里的土布堪称精妙绝伦的布匹,蕴含许多生活祝福寓意。同时,土布具有抗静电、不起球、透气好、质感舒适的特点。就算衣服布料破损,旧衣服不穿了,在传统农村经常被拿来做二次利用,比如做成鞋帮子,纳鞋底。如果我们在自然教育当中认识到现代纺织业的污染破坏,那么穿插学习植物知识,可以用来染布植物知识,了解传统植物染的魅力。在这基础上可以让孩子体验纺线、缠线、抽线、织布等过程,感受棉花到布料,再到成衣的过程,感受衣服的来之不易,对于物力的珍惜。我们还可以发动和鼓励大家进行旧衣物布料的二次利用改造。

乡村的食物一般来说也是生态健康可持续的,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现代科技,那个时候一切食物食材都是食在当地、食在当季、食在当时的,房前屋后种点蔬菜,家里养几头猪,院子喂点鸡鸭,这就保证了日常饮食蔬菜、肉类等的摄入。所有猪的粪便、鸡鸭的粪便、人的粪便可以经过堆肥然后又还到土地,成为土地养料进行能量循环。根本不需要化肥农药,十分健康生态。在北方很多孩子的零食都是自制的,比如院子的柿子树就可以做柿饼,枣树可以吃枣子和做饼,山楂可以用来做糖葫芦等等。甚至有时候这些都是灾荒年的救命粮。此外在乡村生活中有很多中草药植物的智慧可以治疗常见的病患。笔者曾经误食半,口水流涎,难受异常,父亲用生姜和从化还有其它家庭常用东西煮汤喝了,过了一会儿就没事了。还有一些止血的草药等都是充满了生存生活智慧,有时候能救急,救人一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传统民居一般都是因地制宜,都是会说话和会呼吸的房子。南方气候湿润,水较多,山高林密,适合树木生长,所以就地取材,这样木结构房屋比较多,睡的是床,有些地方也有一些竹子做的竹楼。木结构房屋,通风干燥,梁柱之间相互牵引拉扯所以抗震性高,屋内做饭烟火熏者房子,使得木头防虫防蛀经久耐用。北方气候干旱雨水稀少,多夯土房子,睡的是火炕,这样的房子隔温隔热,暖夏凉,十分舒适。黄土高原由于黄土特性和地形特性所以就有了窑洞这一乡村建筑。太行山等山脉因为石头居多,木材和黄土都比较少,所以用石头垒的房屋比较多。这些传统民居都是会呼吸的房子,都是人在自然生活中观察和经验总结,都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这些住的建筑,也是自然教育的典范,可以让孩子了解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污染最大的就是塑料袋和包装袋,而这些袋子都无非是用来装东西的。只不过在传统乡村当中都是拿竹篮来装。现在人为了携带方面发明了塑料袋。传统用的厨房用具:笊篱、筛子、筷子都是竹子做的,装东西的背篓、篮子也是竹子做的,蓑衣是棕叶做的,斗笠也是竹子做的,甚至是背婴儿的背篓,这些在南方归为竹编。那么在北方就是玉米皮做的蒲团,还有小麦秸秆做的草编,还有藤条编的框子,也有一些竹子做的生活用具,所有这些不管南方北方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取之当地的材料,全是无毒,可降解材料。现在这些全部被铁制器皿,塑料代替,让孩子走进了解这些古老民间技艺,重新发现传统技艺价值,我们应该对传统这些生活用具进行创新应用,减少塑料或者其它难以降解材料污染,不仅让孩子了解到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学习到美学、设计等方面才能。

正因为在传统地方生活中,因为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的影响,村民之间更需要互帮互助一起进行劳作,抵抗自然风险,所以人和人的关系就需要融洽友善,否则难以应对生存挑战。在传统地方智慧中是几千年来当地人的生活经验总结,对于土地和自然的珍惜爱护,对人的尊重,所以传统村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守望相助的社会。 在陕西关中地区院子总会栽上几颗白杨树。一般等到新生婴儿降生,家里总会栽上几颗杨树,等到孩子长大了这些杨树也就成材了,这样就可以为孩子盖房子娶媳妇了。同时每年给杨树修剪枝叶,也可以当做烧火做饭的薪柴,秋天落叶之后,村民会把落叶扫在一起晒干,作为冬天取暖做饭烧炕用的柴火。农作物收获之后秸秆也一般被收集回家作为烧火做饭的燃料。这些烧火做饭取暖的能源都来自大自然,来自土地,根本不需要其它人为的水电、天然气资源,不会占用太多能源,也不进行能源的浪费,是可持续循环的。但是自从发明了空调和冰箱,人们反而剩的东西多了,电的需求多了,能源需求增加,导致资源枯竭。据说在2008年灾时候很多地方电力供应不上,也没有天然气,没有棉衣,无法取暖,也没有蔬菜粮食运进来,甚至有些农村也是,灾情严重。但在四川有些地方的乡村也被大雪封山,电力供应不上,这些乡村一点事情也没有,因为他们习惯了过冬准备柴火,筹备粮食蔬菜,反而不受灾情影响。但是四川地震灾后有些农村政府带头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一样的生活,兴建了大量的小区,这时候传统生活方式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村民也学会了逐渐使用电力取暖,电力做饭,习惯了市场去买东西。可想而知如果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这里反而将成为灾区。

在乡土中很多孩子的玩具本身就是用自然物自制的,比如斗草,扯筋,陀螺,民间棋等,而且本身就在田野自由玩耍,河里嬉戏,野外野炊,具有很高的自然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混龄的玩耍,大孩子教小孩子一些生活经验,小孩子长大了又把这些教给新小孩,这样就对于传统智慧有个很好的传承,同时也能促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交流、合作,甚至是领导力、外交的锻炼提升。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孩子和父母一起参加劳动,能和父母学习到很多有关土地知识,劳动技能,生存技能,这对孩子成长都大有益处。而不像城里孩子对着书本照片学习动物名称,植物名称,山脉河流地形地貌,他们是真实的感受,真实的体验。乡村生活也是文人墨客吟咏书写的对象,比如田园诗派诗人的名篇佳作,以及很多乡土题材的散文和小说,乡村神话故事传说就是孩子的写作启蒙。在很多教材里面课文经典大多与乡土有关,正是有了大量乡村观察和对乡村乡野景色的描写激发了人们对乡村生活憧憬和向往,也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同时也造就了许多文学经典作品,作者也就成了文学名家。

在《孟子·梁惠王》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句话也就是千百年来乡村生活的写照,在传统生活中人对自然是敬畏的,所以有很多伦理道德的要求,甚至是鬼神信仰的约束。他们有山神、龙王、土地、火神、祖先墓地、祖山等一系列的神灵约束,所以对于自然河流山川都是敬畏的,害怕因为自己不当招致神仙处罚,这个神仙不是别的就是大自然。所以休耕、轮牧、间伐就成了他们的智慧结晶。在这当中人类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和谐的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看得见山,也望得见水,留住乡愁。生活即教育,礼失求诸野。乡村里不仅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优秀范例,也是人与人进行交往礼仪的优秀范例,自然教育的本土化,应该从乡村智慧中汲取营养,多去乡村学习了解传统文明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建立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对应对孩子的自然缺失,甚至是成长危机有巨大帮助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应对生态危机挑战

河流

2018年11月7日晚

在这里,你将透过我的文字,用你独具的慧眼和我一起发现、了解、探讨社会、人生。且行且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微信luxin2014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uflpkqf.html

传统乡村生活与自然教育的评论 (共 4 条)

  • 千尘
  • 雪儿
  • 浪子狐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