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城古校古槐

2023-05-04 10:18 作者:芙蓉莘莘学子+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座古城就是一部史书。城墙、城门、破旧的窨子屋和青石小巷……都是那斑斓泛黄的书页,一页页都记载着岁月的沧桑百味。蜗居城中的人,每天都在续写着自己的悲喜人生,或富贵,或贫贱,但头顶着同一片星空。千千万万的古城人,一起使劲,伴着沅水里纤夫的号子声,把它拖出了洪荒岁月,重塑了这座古城的灵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青山一道同云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唐朝诗家天子王昌龄被贬龙标(洪江市黔阳古城)时留下的千古绝唱!

一碗粥,可以救活一命;几仓粮,可以绊倒一个王朝;一粒种子,改变了整个世界。洪江市又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袁隆平院士曾在这里圆了让天下人吃饱饭的“禾下乘凉”。他,苦心谋得万民食,功过三皇盖九贤。

吃了饱饭的人,产生了更高级的需求:学习、健体、社交、旅游……甚至掌控财富和权力。于是古城里就有了衙门、书院、店铺、商会、茶馆、戏院、教堂和宗庙。

也许因为贫穷,古城里还是清一色的明清木屋,檐挨着檐,瓦连着瓦。数米宽的石板路,如那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把那密密麻麻的古建筑群分为九街十八巷。即使是有钱的大户人家,也只是在木屋四周砌了封火墙,表示与穷人划分了界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白天,古城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赏景的,都在吆喝着忙碌生计。只有一些外地人举起自拍杆或长长的变焦镜头,陶醉地在古城走走停停。

古城的,才最迷人!当天边的晚霞还未完全退去,对岸的蟠龙寺还在隔江敲打着木鱼,古城便开始勾勒夜景。醉人的晚风最先从城门溜进来,晃悠在古巷斑驳的墙头,牵扯着天空的云霞,撩拨着游人的裙摆。随后,天色渐渐暗下来,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普明山钟鼓楼的窗格上。几盏蒙尘的红灯笼,点亮了隐匿在夜幕中的青石小巷。街边窨子屋和高高的封火墙,模糊得只剩下淡淡的轮廓。深深幽幽的巷子里,皮肤皱巴巴的几个老人,闲嗑着在咀嚼往日的岁月;三三两两的游人,恣意地细听着墙脚里流泻的唐诗古韵,把那时光的钟摆停滞在遥远的年代。

现代人就喜欢玩穿越。古人吃腻了的野菜糠粑,被他们奉为上等美食;住烦了的四壁透风木屋,被他们看成一道道风景;穿厌了的粗布汉服,被他们吹捧成时尚;饥饿得皮包骨头的瘦弱女子,也被他们欣赏成了骨感美女;就连沅水里沉睡了上万年的鹅卵丑石,也被他们打磨成了沅水彩玉。

商机,一切为了商机,古城又沸腾了。凿池筑亭、栽花植木;拆房扩店、布灯造景;办洪马、购游轮。一盘发展古城旅游的大棋,正如火如荼地下着。

往年的二月还未放假,今年就已开学。早,还吹着季的寒风。贴伏于地的寸草,最先感知了大地的温暖,长出些嫩绿的芽尖。朝露和每一株小草亲吻私语,告诉它,冬季过去

与以往不同,校门口没有了祝福学生与老师的标语,而是摆放了两幅复建叙州府衙的平面图和效果图。旁边还摆了一圈盆景,像未谙世事的稚童,张着呆萌的笑靥,全然不知这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古校也在拆迁之列。理由是这里曾是叙州府衙,还有那四层高的教学楼和洁白学生宿舍,破坏了古城的格局。有人愤然:说鸡窝里容不下白天鹅,该拆的是那些破旧木屋。还说,自古善举头三样,修路架桥办学堂。发展旅游就一定要拆掉这所百年老校吗?我也参不透其中的玄机。

这里,每一寸土都烙印下时代变迁的印痕,都藏有一段被时光深埋的故事。古校的前身一一龙标书院,系黔阳县令张扶翼于1666年建,清同治八年复修,一时名流师生和韵成帙。1935年更名为黔阳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徐悲鸿的大弟子徐风曾在此执教美术。黔阳第一位共产党员蒋希清(1923年入党并任支部书记,后因叛徒告密入狱脱党)曾在此执教国文。解放后发展成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才高八斗的老校长的一幅对联“倚钟鼓望蟠龙得自然灵气,偎芙蓉观沅㵲育天下英才”,道出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功绩。

高大雄伟古色古香的大门两边,挂满了几十块奖牌,缀饰着它伟岸的身躯。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古校不是把办学理念刻在墙上,而是把它刻在师生的心里。为寒门育英才,始终是古校吟唱百年不变的心声。一次为了不让贫困生失学,校长与办公室主任步行去偏僻的乡下,探望和慰问特困生,因主人不在,遭数十条恶犬围攻,狼狈地退守墙脚,十几分钟才脱险。

进大门是小广场,中央立一腾飞塑雕。右边是高中教学楼与实验楼,楼与楼相望,中间有萱亭和草坪隔开。再往右是二幢学生宿舍。左边有一小片明清时期的窨子屋,墙体已开裂,梁柱也开始腐烂,部分已经塌陷。若把它当住房,就没有了使用价值,原来住在那的几户人家,都搬去了后面食堂旁的廉租房。若把它当文物,那就是蛤蟆的屁股都是精肉,甚至可能值价连城。

也许是风水好,西方传教士曾经把触角伸进来,在学校操场旁修了幢中西结合的天主教堂。文革时,教堂成了西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产物,遭到人为破坏。九十年代古城文物开始受到保护,为了扩建校园,时任校长跑断了腿盖齐了大红官印,总算把天主教堂拆下来。当时是政绩,现在是罪过。当学生宿舍进行到二期工程时,下游修电站道路被毁,大车进不来,管基建的总务主任,指挥大伙顶着烈日赶着马车,将水泥、沙子和卵石一车一车驮进来,才按期完工,不耽误开学。每当提及这些往事,管过后勤的杨副校长声音哽噎。也许不久就会有挖机开进来,把这里捣毁。也不知这些曾用汗水浇铸的工程,是被废弃?还是被善待?

物亦非,人亦非,昨日不可追。整个高中楼空荡荡的。几处门窗坏了,被风摔得啪啪直响。老师们偶尔在群里反映,某某教室窗户烂了,某某班多媒体机出故障了。远在外校遥控的总务主任在微信里回复:学校都要拆了,将就一下吧!整栋楼就只剩校长室这个指挥中枢了。教务处只挂了块牌,没人办公。都三年多了,教务主任和教务员一直空缺,老师们只是在开学时去领下课程表和计划纸,平时都由铁将军把门。我从一楼上三楼,一间间教室前停留,想寻找曾经的足印。一时,有多少张熟悉的脸庞悄然走来,转眼又悄然远逝。我弯腰捡起往日丢弃的粉笔头,條地,一股熟悉过后的陌生感油然而生。

市治搬迁那年,我调来老校工作父亲坚持要送我。他曾在这里做学生,我来这里当先生。父亲心里是高兴的。他已很多年不来古城了,仍记得它的模样,领着我从东门穿过青石小巷,来到学校。当时他也诧异于母校的变化,当年的教室和宿舍已荡然无存,但很快找到了一棵老槐树。父亲抚着残缺的树杆,怀旧的情愫,缠绕古槐的枝叶滋生蔓延。他想起树荫下,被风吹过的夜。想起夏夜里,借助微弱的路灯温习功课,被班主任逮个正着:“都半夜了,黑黢黢的,不要命了。学贵巧思,何必五更起三更眠。”然后责令按时就寝。

父亲生于贫苦人家,读书家里给不起钱,全靠课余和假日去南门码头当挑工,赚几个生活费。皮肤晒的漆黑,肩上起了老茧。困苦,无法剥夺他的理想,他半工半读,坚持读完了三年初中。就在这棵槐树下,我许下诺言:用我汗水擦亮百年老校这块金字招牌。

一棵老槐,几代情怀。

去年的冬季很冷,我怕它耐受不了寒冻而死去,不止一次在树下久久凝望。老槐,孤独地立在教学楼后面操场旁的井隅。几棵柳树和樟树都盖过了它的头顶。偶有凉凉的风摇晃着它疏稀的枝条,但没剩几片叶,不会唦唦作声,就像垂暮老人欲言又罢,无奈地摆摆干枯的手。

老槐树真的老了,老得失去了皮的柔性,失去了叶的光泽,老得只剩半条命了。原需两人才能合抱的茎身,早已腐烂只剩小半,整个树杆就像倾斜的半边水槽,内侧枯朽,外侧苍老,折皱的皮也看不出任何生机。虫蚁爬上去,乘机钻孔筑巢,啃噬着它的躯体。只有那绿绿的苔藓,填充其腐烂的沟壑,想疗治它岁月的伤痕

我肃立树下,聆听落叶的声音。凉爽的风,从我身体穿透,窥视我灵魂的空洞。脖子不住地往里缩,又几片叶落下来,慢慢地翻滚着、回旋着,优雅轻柔,生怕伤了枝,碰坏了芽胚。我抬眼,看了下那光秃秃的枝丫,应该是最后几片落叶了。它们不是风吹落的,是时光剥离了它。干枯的落叶,准备就此化入泥土,守望生命的延续。寒风不知落叶意,忽地把它冷酷卷走。

花有落期叶有枯黄,四季轮回几度炎凉。或许这几片落叶不值得替它悲伤,可它就落在我跟前。那枯黄的管络,也曾有鲜嫩的汁液涌过,甚至在脱落的最后一秒,还在进行着光合作用。莫道秋悲凉,自古离情最断肠。忽然觉得,古校如同这棵老槐,那片片飘落的树叶是时光的沙漏,在替它数着不多的日子。自己仿佛这冬季里渐次脱落的蜷曲枯叶,在站最后一班岗。这份凄凉,总在心里挥之不去。

千年柏万年松,不如老槐腹中空。古槐没有死,几轮春风拂过,它又抽枝发芽了。生机与枯死融合,热衷与淡泊交织,成了古校人心中的寄托。

古城、古校、古槐,有着一样的呼吸一样的脉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古城永远是我们心中守望的精神家园。古校则在这方土地播洒下理想、信念和文明的种子。古槐是魂,身处井隅,心向璀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建筑就像城市的羽毛,总在不停地翻新。不拆迁,城市就长不大。其实,五年前古校就停止了招生,后来经古校毕业的名流、学生家长和退休老师的多方呼吁,又恢复了初中部招生。新来的末任校长就职时曾说过:“三中古校已经死过一次,现在恢复招生,算是又活过来了。今后怎么个活法?是苟且偷生,还是再创辉煌?这是我们每个三中人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台下的教师听得心在滴血。自从市治搬迁后,一座新城悄然崛起,市府投入巨资修建了芙蓉中学、芙蓉小学、隆平学校和隆平体育馆。古城早已失去了经济中心的地位和办学的区位优势。大家心里都清楚,拆迁已成必然,但仍在努力,幻想着奇迹再现。

新校长没有让古校起死回生。失去了财政支持和优质生源的古校,很快沦落为一所三流学校。挣扎没有改变结局,只是延长和加深了痛苦的历程。

眼泪,不是别言。古校的精神就像那棵不死的老槐,腹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消逝的只是地标,拆散的只是它有形的躯壳。古校的生命还在,以精神形态存于古城的天地之间!明天就要搬去芙蓉中学了,有人站在校门口,深情地目送学生依依不舍地离开;有人在拍照,每一个转角,都让人情肠缠绵千回百转。有人捡一片槐叶,做成书签,把那无数个日日夜夜浓缩成一段馨香的眷恋;有人在打包物品,整理心情,带着古校的基因,去新的土壤耕耘;有人默不吭声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最后的交接;有人怕学生和家长找不到新学校,在交待上学该坐哪一路车……人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宣泄自己滚烫的情怀。

我们的祖先“山顶洞人”走出山洞,是进化和进步。若让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守着山洞,用骨针和骨锥缝制兽皮衣服,人类将会永远停留在母系氏族的旧石器时代。古校的消失,标志一个时代结束了,古城这部史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作者:向阳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mvqmkqf.html

古城古校古槐的评论 (共 2 条)

  • 漫舞洛城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一门心思选好文,百花丛中觅新人!让文学来温暖整个世界,你的关爱和支持就是我们中国散文网发展壮大和愈加旺盛的坚硬基石和有力支撑!!!在鲜花铺就红毯的圆梦路上,有你有我的不离不弃和温馨相伴,人生注定更精彩,再次谢谢你我最亲爱的朋友!!!顺祝工作心情都愉快!!!
  • 逐梦星空
    逐梦星空 推荐阅读并说 非常荣幸能够与成百上千的广大文学爱好者一道在中国散文网这个名人辈出的温馨大家庭里相识相知,民族复兴文艺先行,而满满都是真善美和正能量的中国散文网就是我们每一个文学爱好者誓死坚守和倍加珍惜的心灵故土和精神家园!关于作品是否被人认可或者阅读量的多少之分这件事我是这样认为的,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是留给自己日后渐渐老去和闲暇之余的欣慰犒劳和精神享受,因此与别人的眼光和认可并无多大关系!最后衷心的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勇往直前·再创佳绩!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