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岗上的一棵柿树

2021-01-10 18:01 作者:文生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羑河纪实二二一

南岗上的一棵柿树

文生

室外的阳光很好,但是人们呆在家里不出去,两个原因:风大天冷,疫情防控。对于老根来说,还有一个原因:腿不好。

老根呆在家里,面对墙上的画沉思,是一幅凭记忆画的知青院,院里有个柿子树。

现在,他要作新的画了,心里已打好轮廓:青青的麦地里,一棵柿子树,叶子落的只剩几个,柿子同样也只剩几个。(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不过四十多年,一座大院就成麦地了,只留下了一棵柿子树。

久久动不了笔,老根陷入深思,和许多人一样,前不久的事记不住,往事是那么清晰。

这时天气已进入三九,当年在这时候,他和许多知青战友们,还在南岗上与天斗、与地斗。那时是农业学大寨,与天斗、与地斗就是在田野上插着红旗,上写“红星学大寨青年突击队”,任务是造大寨田,搞人造小平原,方法把小块梯田改成大块梯田。那些小块梯田象一个个长条子挟在山中,有的狭窄的只能人力种,要是并成大块地的话,就可以时用牛耕种了。

上一批知青,和红星大队的农民一起,在南岗下筑起了坝,把山下的几个泉眼的水拦住了,成为一个水库,然后建立了水泵房,铸铁管通到往山上,抽的水流到一个水池子里,水从水池子里沿水渠流到地里,从此山上也可以种麦子了,一年能种两季。要是以前,只能种一季,或红薯、或玉米、或谷子。

但是小块地种起来麻烦,如果能改成大片地,耕、种、浇就方便多了。

小梯田改成大梯田是很费劳动力的。特别是那个年代,主要靠人力,先是把要改造的几块梯田上的熟土挖出来,装到人力平车上,一车车的倒在地头,然后削高的梯田,把土垫到低梯田上,几块小梯田平整成一块大梯田后,再把熟土铺到新的大梯田上。

新平的大块地上,会有很多小鹅卵石,总是捡不尽。其实,梯田被挖了熟土后,基本上就是小鹅卵石土。高低、大小梯田上面的熟土,是经过多年才养成。

就这样,南岗上的一些小块地,在他们手里成了较大的地。

接下来,知青队又成立了科学试验队。那些年,真的是多样化种地:村里好几个生产队前后种过水稻。村北铁路边,有油菜田,初油菜花开时,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许多人的打卡地:在金黄的油菜花里,绿色的票车开过,年轻人的人儿在旁边留一身靓景,不枉年少!记忆中,也曾和战友们在那里照过像。

沉重的劳动外,还要学习。学《毛选》,学《社论》。

《毛选》的开篇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学习方法是有人先照着书念,然后大学讨论。大多数是队长老黑结合形势说些话,然后个别知青附合两句。造大寨田时就说:我们的敌人,就是大块地不多,导致粮食产量不高。造大寨田就是高举旗帜。

私下有人小声嘀咕:明白了,战胜我们的敌人,要“面包会有的”。

大家笑起来。

黑队长严肃地说:别开小会。你们要好好学习,只有学透了,才能不迷失方向,我们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要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学大寨要有持久战意识,不能有毕功于一役的想法……

现在他想,他和许多人一样,那时当作套话来听。

学《社论》,“反修防修”继续革命,批资产阶级法权之类。

“资产阶级法权”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概念:在按劳分配原则下,还存在着类似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定权利。由于每个劳动者的家庭情况不同,按劳分配即也会造成事实上的一定程度的贫富不均。马克思指出,这些弊端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上才能完全消除。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起,毛主席开始探索如何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即改变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手段是搞整风,批判等级制,下放干部,两参一改(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反修防修”是要消灭社会分工,消灭商品,消灭工农、城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三大差别,实现人们全方位的平等。

实践证明“文革”式的革命是失败的。

那时学习马列经典,也使人们面对现实,进行思考。现在,成功学大行其道,太功利化,放弃了对现实思考。不如当年,还能思考:权利受经济基础的制约。

下山进村看电影,是知青们最盼望的事,看完后会聊一聊,如看了《列宁在十月》,总会聊“面包会有的”。

有一次是看《艳阳天》。次日老黑说:队里的干部多些萧长就好了,现在的干部太油。

知青们因为混熟了,说:你也油的呢。

老黑尴尬地笑道:俺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油,肚子里真的没油水。又说:现在的形势,人不油不行。

知青们说:其实俺们想看的是焦淑红。

老黑哈哈一笑说:年轻人么,好多人心中想做萧长春,能遇上焦淑红。

有知青大胆的说:我们啥觉着马之悦之类的干部多呢?运动一来,就说掀出了这样的干部。

老黑还是哈哈一笑说:这是个别的,个别的,要看到主流。

老根年轻时多次看《艳阳天》,现在还记着书中的许多人物:萧长春、焦淑红、马之悦、弯弯绕、马大炮……,不过情节记的不大清了,于是他从手机上找出相关介绍看:

小说反映上世纪五十年代合作化运动,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东山坞农业合作社麦收时节十余天时间里发生的事:

麦收前,弯弯绕、马大炮等一伙中农提出了“土地分红”——把入社时各家土地的多少也作为分麦子的条件,因为入社的时候他们的土地多。合作社副主任马之悦是变节分子,给弯弯绕们出谋划策,还写信给萧长春,说家里形势一片大好,不用回来。

团支部书记焦淑红写信给带民工在水利工地上劳动的合作社支部书记萧长春,说家里情况不好,让他快回东山坞。萧长春接到两封互相矛盾的信,急忙赶回来。

马之悦表面上声称反对土地分红,暗地里唆使头脑简单的马连福在干部会上大骂萧长春和农业社。萧长春阻止了准备打架的贫下中农,摆事实,讲道理,驳得马连福哑口无言。

弯弯绕、马大炮一伙叫喊没有东西吃,要饿死人了,把孩子打得满村跑,暗地里偷偷把家里的粮食卖给马之悦勾结来的粮食贩子。

合作社会计马立本是富农马斋的儿子,好高骛远,干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因为有文化,当上了会计,利用工作之便贪污钱款,追求焦淑红。但焦淑红嫌他思想落后,默默上了一心为集体、有魄力又老练的萧长春。

老地主马小辫对合作社恨之入骨,把萧长春、韩百仲、马老四等领导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做了人形,扎上钢针,咒他们早死。他的在北京上大学的儿子马志新来信说城里正大鸣大放,共产党的天下长不了,他欣喜若狂。

麦收时,东山坞合作社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地忙起来,连学校的孩子们也来捡麦穗了。马之悦表面上积极参加麦收,暗地里却挑拨离间,鼓吹多分给社员少交给国家。

马小辫企图杀害萧长春、放火烧麦子,没有得逞,便在一天上午偷偷把萧长春的儿子小石头推到山崖下去了。

马之悦打着乡长的旗号,领着弯弯绕、马大炮十几户中农、富农马斋和几户不明真相的群众,去仓库抢分麦子。

这时县公安局的人赶到,逮捕了凶手马小辫和解放前出卖革命干部、解放后违法倒卖粮食的马之悦。小石头被救。

几天后,小麦收完打完,东山坞合作社给国家交公粮,马车上插着小红旗,旗上写着:“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一粒粮,一颗心,送到北京献给毛主席”。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个个呼之欲出:同是干部,萧长春智慧、有谋略,韩百仲直率、固执;同是投机分子,马之悦阴险、奸诈、世故,马立本清高、自大、胆怯;同是中农,弯弯绕圆滑、精明,马大炮头脑简单、莽撞,焦振茂认真古板,韩百安胆小懦弱。

小说还揭示了中国农民的传统心理特征与价值观念。如中农户马连升生活富裕,瞧不起人,但一想起膝下无子,就闷闷不乐。

由于作家熟悉农村、熟悉农民,对农村生活作了真实生动的描绘,因此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出版后受到欢迎,经历了岁月淘冼,成为共和国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的人物常被人们类比于身边类似的人,如脑子花的被人背地里叫弯弯绕,直肠子的叫马大炮……

现在看来,小说中要是少些阶级定量,绝对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当时不少读者就是这么想的。但已经写成这样了,还是不改好。小说中写到杀人,真实么?当然真实,现实中因为鸡毛蒜皮的利益而杀人的现象还少么?

说到底,现实中斗来斗去,其实是利益分配问题,有大我、小我、惟我之分,绝大部分人处于小我。

一日,在地里给玉米授粉之后回队休息,村里赶车的过来拉石头,说:你们这样做,真的能让玉米增产?一亩地能增产几十斤粮的话,那么多地就能多养活好多人,产量再多点,到年终还能给大家分点钱。

老根说:能让玉米增产。

马车夫说:中。毛主席说了,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大有作为。你们能扎下根,是毛主席的好学生。不过有些知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似的劳动。

老根平静地说:我努力。他家人口多,城里照顾不上他,他只能天天上地,在地里好好干,多挣工分,不拉饥荒;努力学习,提高觉悟,不作落后分子。

马车夫说:苦几年下来,就能盖上房子了,就能过上好日子了。房子也不是盖多好,自家拉石头、打土坯,砍自家的树作房子的梁柱,需要的是能买上不多的砖,盖房子时请大工,小工是自家人。嗨,过去地主老财盖的老瓦房子才是好呢。

老根问:你看俺们这里有树?

车夫说:就这么一棵。你们在地里受苦了。

老根说:听说,你们心里对我们有意见?是我们不努力吗?还是占了进城的机会?

马车夫说:你们本来就是城里人。

黑队长知道了后,说:你离他远一点吧。这种人,心里想的是分田单干,发家致富,说干一天还不如养几只鸡,再说下去就是要娶小老婆了。与人斗,就是与这样的人、这样的思想斗。又说:以前和你说的话,也是为你好,你们最后还是回城的。

自从那次谈话后,老根知道心中的焦淑红只能可望而不可及,也有了离开的想法。

老根回城后几年,队里的地分了,干部和社员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老根回城后,下煤窑、下岗、做小生意……

新世纪后,到处修高速公路,南岗很多土地下的小鹅卵石土是很好的垫路基材料,围绕挖小鹅卵石土权的争夺之战非常激烈,南岗被挖的千疮百孔。当年的知青院也因岁月遥遥欲坠,终被平。

听老田说,近年,这些地经过国家援助,重新拉土覆盖,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又想起“谁是人我们的敌人?……”,文章中对小资产阶级的心理描述,其实是当下众生的心理。从大的方面说,在国际风云诡诈中,我们还需要这样的文章作定海针指导……

年轻时,有想,有激情,修水库、建水渠、造大寨田、科学种地,是为了生产上去,让大家吃饱饭。按当时的说法,是为解放全人类奋斗。他想说当年是青春万岁、青春无悔,可是现状是,他不能以此自豪,只能藏在心中。当年为之奋斗的成果,现在不存在了:水库干涸、水利废弃、房屋没了、地也不是当年的样子……

画,肯定要画的。他想,画个塔?红星大队原名是石林黑塔村。

想想,还是照现实画个柿树吧。树下是青翠的麦苗。还有许多,画不出来,也许不画出来也好。

南岗上的许多梯田,也是前辈们为了更好的生活毕路蓝缕开拓的,但谁也没有留下什么,他们这一代人也会是这样的。

画,就叫它南岗上的一棵柿树吧。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21年1月10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gqidkqf.html

南岗上的一棵柿树的评论 (共 5 条)

  • 雪
  • 轻风伴月
  • 秋白
  • 浪子狐
  • 雨季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