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真仙岩摩崖石刻谈及明、朙、眀字的出处

2019-06-01 08:56 作者:姚老庚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从真仙岩摩崖石刻谈及明、朙、眀字的出处

·姚老庚

融水本土书法家覃勇先生的墨宝值得鉴赏,其摩崖镌刻于老君洞盘山栈道,游客多有赞誉,笔者去年编辑《谢凤平石刻》一书,选用刋载:明月月朙眀浩月;隱仙僊 隐隐真僲。奉读者观赏。

此格式用心良苦,可视为回文联,后有游客读后很喜欢这种文字游戏,明浩月,隐真仙仅六个字。涵盖融州八景之水月洞天和国家4A老君洞景区之隐仙洞,“仙真隐隐仙仙隐;月浩明明月月明”。只是这个“明”字的出处有出处,游客不知者甚多,很有意思。故有必要着点注释。“明”,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

一、云南昆明市区有一处称作“逼死坡”的地方,此处就是南明永历帝殉国之处,也就是吴三桂在此处逼死了永历帝朱由榔。直到民国元年(1911年)蔡锷以“云南三迤士民”名义在此立碑一是纪念。但是石碑上刻的“朙永历帝殉国处”的“朙”字有点让人费解。后经专家解读,才知其演变过程。   

“朙”古同“明”,“缵神朙之洪族。”大书法家颜真卿特别用“朙”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囧,窗牖丽廔(lóu),闿明也。”“囧”与“月”组合在一起,便成了“朙”。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即光明之意。“明”作为最早的会意象形文字之一,最先出现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到了唐汉,大家都流行用“明”字,但由于大书法家颜真卿特别爱用“朙”字,很多传世名帖里都只有“朙”字,跟风的人非常之多,所以“朙”字在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宋代后,“明”字被官方定为正体字,推广使用,因此“朙”变成了异体字,就很少见到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康熙字典》对“眀”的注释为:“古同明。田艺衡曰: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眀。”“眀”大意是“日月为明”,或“眼睛看见月亮为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缢的老槐树旁石碑,所刻“眀思宗殉国处”。山东济南的大眀湖也是这样写的。还有成都宝光寺的“光眀世界”匾也是这样写的。成都武侯祠有块匾额叫“眀良千古”,陵博物馆藏有一块明正德年间太监马璇的墓志铭,上面清楚地刻有“眀故司设监”、“有眀年”的字样,也都用“眀”,南京明孝陵“明”字为什么多一横,写成了“眀”字?圆明园的明是多一横的“眀”。是康熙皇帝文创,寓意做个明君,明察秋毫,多用眼睛观察。颐和园万寿山上有一乾隆御笔石碑,也是颐和园最大的石碑,碑阳乾隆御笔“万寿山昆眀湖”六字,但是奇怪的也是这个“明”字,乾隆所书写的“明”字其部首不是“日”字而是“目”字。究其原因有说乾隆故意为之,主要是避讳大明王朝的“明”字,是否是这个原因,在此存疑,希望知者明示。

 补充:“万寿山昆明湖”石碑的背阴是乾隆题写的“万寿山昆眀湖记”,里面的“明”字也有两种写法,“眀”、“朙”所以避讳大明王朝的“明”字也是说不通的。

  从百度中也找到了出处:明、朙、眀原来是一个字。自古就有三种写法:一是光明之明用‘日’字边;二是眼明之明多用‘目’字边;三是听得明白之明用‘耳’字边。而此回文联中仙、僊、僲原来也是一个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evtpkqf.html

从真仙岩摩崖石刻谈及明、朙、眀字的出处的评论 (共 8 条)

  • 东来西往
  • 江南风
  • 雪儿
  • 淡了红颜
  • 清眸流盼
  • 浪子狐
  • 姚老庚

    姚老庚融水本土书法家覃勇先生的墨宝值得鉴赏,其摩崖镌刻于老君洞盘山栈道,游客多有赞誉,笔者去年编辑《谢凤平石刻》一书,选用刋载:明月月朙眀浩月;隱仙僊 隐隐真僲。奉读者观赏。

    赞(0)回复
  • 姚老庚

    姚老庚明、朙、眀原来是一个字。自古就有三种写法:一是光明之明用‘日’字边;二是眼明之明多用‘目’字边;三是听得明白之明用‘耳’字边。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