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火纷飞的古张镇

2021-10-31 19:02 作者:李立人写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战火纷飞的古张镇

拂去岁月的尘埃,撩开往事的烟云,大量的证据,惊人地发现惠山区洛社镇的张镇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古战场。

张镇桥北有客船繁忙的京杭大运河,南有陆上东西交通的马塔浜古道,交通要塞,能进能退,地源广阔,兵家必争之地。

沧桑的尖上

洛社张镇桥村有个尖上的自然村,椐大量史料考证,“宕”、“墩”、“尖”多与湖有关。

椐说古代芙蓉湖烟波浩渺,面积颇大,一直与北门外的运河相连,江尖渚即芙蓉湖中的一渚岛,古称芙蓉尖、蓉湖尖。明代周忱治理芙蓉湖,水势缩小,江尖渚民居渐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而无锡北门外的5个尖,即江尖、南尖、北尖、小尖、双河尖也与芙蓉湖有关。而所谓尖,与古运河中的墩相类似(如黄埠墩),应为一个小岛,又比墩稍大。

有史料可证,到南宋朝宋元嘉年间,在五牧之南和安阳山(今天的惠山区阳山镇)之北筑阳湖堰,得良田数百顷。由此可证在南宋前五牧和安山北还是一片湖面。

墩和尖都是无锡地名中特有的现象,处于古运河水道中。再细考,由于芙蓉湖水域经治水后,逐渐缩小,留下一些墩和尖。现在除了江尖外基本已与岸地相连,但在历史上确是与岸地分开的。双河尖位于锡邑古运河西分道口,运输繁忙而成名。洛社张镇桥尖上也处两河之间成尖状,实属有小双河尖之称。

尖上与马塔浜是三沙王氏西沙王氏无锡早期聚居生息的地方。

无锡西沙王氏王胤再传十五代至十六世祖王纶,字崇正,于明朝正德年间左右迁居张镇桥尖上、马塔浜,奉为三槐堂三沙王氏西沙尖上、马塔浜支始迁祖,距今大约已有五百年之久。

五百年来,尖上、马塔浜支王氏后代繁衍生息,枝繁叶茂,接纳外人,先后前马和尖上,从而形成现在的马塔浜。但期间尖上、马塔浜人也历尽磨难,清朝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咸丰十年(1860)四月,太平军攻占无锡、金匮,至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清军收复无锡、金匮,锡金两邑战火纷飞,绅民死难众多。太平天国后期,曾经繁华富庶的江南 “几于百里无人烟,其中大半人民死亡,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尖上、马塔浜也是未能幸免。长毛,是当时江南百姓对太平天国队伍的称呼,因为太平天国提倡留长发。由于战火带来永久伤痛记忆,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每当有小孩哇哇大哭时,大人为了要吓唬小孩不准哭泣,不是说“大灰狼来了……”,而是说“长毛来了……”。

1851年,江苏人口约为4430万,经历战乱后十年恢复,即到1874年,人口不到2000万。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中:扬州、苏州、南京在太平天国战争后,“二三十里无居民”,“竟日不逢一人”。

尖上、 马塔浜人饱受战火的摧残,历经多代先贤打造的繁华集市街道也毁于一旦,人们却不甘战后的破落,相互扶持,励精图治,重建家园。

现今尖上、马塔浜村已是多姓组成,而大多还是王姓,其宗亲几经迁居,现分布马塔浜、张镇桥、北园巷、盛巷、北陈巷及青上桥等地,世代延续已有三十多代。

高田上由来

追溯到明代初年,由于元末的大动荡和战乱,使得当时的江南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人烟,史书记载“赤地千里不闻鸡犬之声”,朱明皇朝成立后,朝廷鼓励移民,对荒芜江南重新开拓。就在这时候,黄氏祖先福益公率领全家由常州的祁庄里迁徙到洛社万安乡一处叫陈村里的荒芜村庄,福益公看到这里田地河道都很好,是一处有利于家属兴旺的风水宝地,遂在此安家,由此开始了耕读传家的基业,并把有名无实的陈村里更名为高田上,几百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黄公福益,字汝积,号德斋;明朝初年为一虚衔小官,退隐归田后,当时朝廷鼓励重新开垦江南,福益公积极响应;明洪武四年,已六十多岁的福益公,毅然率领全家迁往无锡县洛社南面当时已经荒芜的万安乡陈村里。使得黄氏人脉,在无锡地区得以繁衍。《黄氏家谱》记载了这一伟大的迁徙过程,并尊福益公为我们锡山黄氏之开宗之祖也。据家谱记载,福益公农忙时下田耕作,农闲读书赋诗,其耕读传家之懿范,实为我们后世子孙之楷模也!

黄姓出于嬴姓,直接可以上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已有五千多年的姓氏传承历史了,上古时期的宗姓发祥地为河南潢川。据我们一支宗亲所藏之《黄氏统宗家谱》记载,尊汉朝时期的魏郡太守黄香,为我黄氏『统宗』一支系之一世祖,黄香公即『二十四』中那个【扇枕温席】大孝子,香公的考坟在湖北安陆原口。黄香公至北宋黄中,传三十五代。黄中公字通老,号简肃,北宋时定居在福建邵武,官至兵、礼两部尚书,其考坟在邵武仁泽乡,大文豪朱熹为铭。玉林者,黄中之子也,因其子知常州,故由邵武迁至常州南祈庄里,家谱尊玉林公为苏南黄氏一世之祖,六世后传之瑶公之长子福益;福益公是我们锡山黄氏迁徙之祖。

福益公定居高田上后,传至今已三十代多了。其后代分为东西两房;西长房第三代起定居香花桥,继而分至范家庄、下皋、张舍等村居住。西二房居高田上村子西面的黄西典等村。东长房分迁至钱桥、双河黄巷、大花岸等村。东二房分居兴花桥等村。东三房留在祖藉地高田上。东四房分居张镇桥、坝头巷等村。锡山黄氏的祖坟在高田上以西,黄西典以东,南临大河的大坟(家谱有图),现已无存也。

高田上的地貌特征在福益公以后的六百多年,基本没有大的变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修建312国道,公路恰好在村庄后面穿过,后来公路几次扩建,沿公路两旁又造出很多厂房,于是就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面貌,池塘都填平了,良田也变成了厂房。

战事的痕迹

(185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咸丰十年(1860)四月,太平军攻占无锡、金匮,至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清军收复无锡、金匮,锡金两邑战火纷飞,绅民死难众多。太平军沿马塔浜古道,遭到地方保安部队的抵抗,太平军一怒下把尖上、马塔浜房子全部烧毁。马塔浜被太平军火烧后一片荒地。那里杂草丛生,太平军专为养马的地方,故叫马塔浜。

吴将头村传说吴国将军,战死在战场,后将军头颅埋在此地,得名吴将头。还有一种说法,马塔浜太平军养马,附近住着两位吴将将军。总之这个村与战争有关。

北园巷姓多人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近代北园巷的诞生,可能是在明,清两军交战结来后诞生的,战乱之后,人们渴望和平,清军留守人或战后残存的当地原始居民中几个姓的人员,慢慢地聚集起来,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园。

在北园巷西北约百米处,有一个拐角形的池塘,名曰:杨家漕头,意即杨家给牲畜喂饲料的地方。由此可见,杨家曾是北园巷的先民,而且很可能是一个大户人家。不知何故?不知何时?去向何地?几十年来,我们也从未发现杨家的任何遗迹。所以,有关杨家的一切,都只能是推断了。

杨家很可能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经是北园巷这块土地的主人了。在朱、王、薛、邵四姓居民定居北园巷的时候,杨家漕头的地名被传承了下来。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杨姓很可能是在清军和明军的战斗中覆灭的,或者是因战争而远走他乡。因为,在北园巷和周围的村子里没有杨姓居民。根椐“杨家漕头”的名称,还可以推想,杨家可能是一个带兵的人,因为只有在马匹较多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杨家漕头”的地名来,那时杨家漕头的大面面积,大的有 150 平方米左右,这也说明了马匹不是少数。那时地名是不是叫北园巷?或者村名是如何演变的?就无从考证。

根据以上推断,在明清换代之际,北园巷居民,由于战乱。曾经有过一次大更变。

还有一个小镇子,名曰张镇桥,张镇顾名思义,应是张姓的镇子。现在的张镇桥好象没有张姓人家,绝大多数人都姓黄,根据地名起源规律推断,这里似乎他曾发生过一次人口大变迁。张姓人家或者因战争而覆灭,或者因战争而远走他乡。

现在的张镇桥已经变成一个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的张镇小区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cdedkqf.html

战火纷飞的古张镇的评论 (共 2 条)

  • 淡了红颜
  • 漫舞洛城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一门心思选好文,百花丛中觅新人!让文学来温暖整个世界,你的关爱和支持就是我们中国散文网发展壮大和愈加旺盛的坚硬基石和有力支撑!!!在鲜花铺就红毯的圆梦路上,有你有我的不离不弃和温馨相伴,人生注定更精彩,再次谢谢你我最亲爱的朋友!!!顺祝工作心情都愉快!!!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