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湿了千百年的高岭

2018-05-16 17:55 作者:智者若水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湿了千百年的高岭

文/若水

来到高岭时,正值梅季节。空气里氤氲着潮湿的气息,常常在不经意间,会有一缕缕清凉的雨丝如泪水般地从天而降,淅淅沥沥从早到晚下个不停。雨丝细细密密的,像扯不完的线绺,在小村里漫天飘起,织出一幕意韵深长的帘来。绵绵细雨打在脸上、手上,心也变得湿漉漉的,仿佛随时可以拧得出水来。

我带着一种怀旧的情绪,走进这细雨霏霏的小村,走进这氤氲着诗的高岭……

高岭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村。它婉约、怀旧,细雨之中更是有一种凄迷的美。人不多,三三两两的。穿行在布满青苔湿润的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上,耳边听着那熟悉而又绵软的细语,望着这绿树掩映下的黛青色的民居,很容易让人产生时空错位的感觉。依稀仿佛,我们又回到了过去的某个时代,免不了一些唏嘘感叹!

在古樟树下车,走向聚秀亭,远远地,就看到高岭山了,再往前走,就是高岭山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高岭。这就是高岭山了,这是世界制瓷的神圣殿。

首次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德)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书中,第一次使用了“丝绸之路”来形容中国西部往欧洲的贸易路线,这个名称一直广为使用至今。《中国》第2、3卷中,李希霍芬在对高岭山一带探勘陶瓷原料,并以“高岭”的拉丁文译名Kaolin命名高岭土,从此高岭之名传播国外,高岭土是世界第一种以中国原产地为通用名称的矿物。

高岭山,牵动我思绪多年的高岭山?这满园的霏霏烟雨,和着那近千载缠绵悲怆的幽怨,浸湿了我一路的心事。乍然相见,竟如中。

就像默默的、深深的情,高岭山其实是淹没在一群徽派建筑的旧宅里,如江南的女人含蓄而静谧,没有丝毫的张扬。就这样着一身素衣,戴一顶素冠,悄然静立于瑶里的烟雨中,湿漉漉的,散发着邈远的古意和淡淡的怨幽。恍惚间,好象是那位千载情悲的丽人正倚门亭立,望天而诉,而苍天,在为她的故事落泪。

我来了,高岭山依然还活在那凄婉哀怨的宋词里。瑶里的雨一直在下,细软细软地飘洒着。

我一遍遍地默念着他的名字——高岭山,象是啜泣着他的生离死别的偈语,那绵绵不尽的烟雨,便是一千多年前凝结的眼泪。

许是下雨之故,偌大的高岭国家矿山公园里游人不多,静寂而冷清。远处,淡淡的古乐随雨飘来,悠悠扬扬,连空气里都似乎能感觉弦动的韵味,使人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世界。低低的琴声,带来的是几分冰凉的忧思、几分潮湿的惆怅!

高岭山,你可曾有过如此的这份闲暇和从容?

通往高岭山的路是优柔缠绵的曲径,一路走去,短短的工夫,身上就被弄湿了。就像彼时的氛围和心境。其实伞一直握在手上,只是不愿撑开,只想就这样掀起雨帘,湿湿地走进那段古旧的历史,去触摸千年里高岭山的故事,想知道高岭土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故事。

千百年前,也是这样的时节,但没有这迷离的烟雨,那是一个色满城、宫柳拂墙的融融春日。1705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克莱来到浮梁传教,其间经常到高岭及窑场和坯房实地考察,从原料来源、配方,到瓷器制作过程,以及鉴赏瓷器等无不涉及。

于1712年,他写下了长达数万字的《饶州书简》,全面详细介绍瓷器生产过程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竭力颂扬瓷器之精美

他最早向法国介绍高岭土。他在《中国陶瓷见闻录》中写道:“瓷用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岭土的两种土合成的,后者(高岭)含有微微发光的微粒,而前者只成白色……”“高岭也是瓷器成份之一,其加工比白不子简单,一般直接使用自然土。”“精瓷之所以坚密,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高岭可比作瓷器的神经。”

当时,浮梁已相当繁荣,他说人口达百万之多。他给人们描绘这样一幅美景:此地处在群山包围之中,中间是平原,人口稠密,富人甚多,昌江河有无数船只停泊。过去只有窑三百座,而现在窑数已达三千座。这时,人们无论站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袅袅上升的火焰和烟气构成的幅员辽阔的轮廓。到晚,它好像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饶州书简》大部分是介绍高岭山的高岭土,以及瓷器生产完整程序,从瓷土、练泥、制坯到彩绘、烧炼进行详细叙述,详细到瓷器配方,烧一次窑需耗用一百八十捆柴都不漏掉。随后,又对瓷器制作、品种及瓷器之美进行了生动地描述:这里的制作瓷器的原材料高岭土做出的瓷器精巧,品种多样,质地精良,色彩艳丽。美丽生辉的白瓷和漂亮的天青瓷器,被称之为饶州之宝石。当时浮梁为饶州府地。

紧接着,他又热情赞颂瓷器之美。那大量生产的观音,与我们西洋古代雕刻的维纳斯和黛安娜相仿。她是中国最有名的女神,将中国的观音与维纳斯相媲美,足见他独特慧眼与审美水平。

昂特雷科莱在寄往欧洲的长信中,详细介绍了他所见到的景德镇陶瓷的烧制工艺,特别是制瓷原料高岭土。《中国陶瓷见闻录》及《补遗》曾震动欧洲社会,使欧洲人士第一次谈到有关高岭土及其瓷器制作技法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他于1715年,把高岭土的标本寄往法国,更为国外研究高岭土提供了实物。

因此,欧洲各国开始研究中国瓷器的烧制秘方,从此,“二元配方”制胎法大大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制瓷原料与工艺的进步。

1867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约翰逊(S•W•Johnson)和布莱克(卜M•Black)《论高岭石与细块高岭土》一文,文中把组成高岭土的粘土矿物称作高岭石(Koolinite),从此以后,高岭又由陶瓷界延伸到矿物学领域。

首次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德)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书中,第一次使用了“丝绸之路”来形容中国西部往欧洲的贸易路线,这个名称一直广为使用至今。《中国》第2、3卷中,李希霍芬在对高岭山一带探勘陶瓷原料,并以“高岭”的拉丁文译名Kaolin命名高岭土,从此高岭之名传播国外,高岭土是世界第一种以中国原产地为通用名称的矿物。

一座高岭山,千年活化石,成就了构建起中国和世界制瓷史。

随着制瓷业的鼎盛,无数的制瓷工及官吏与文人墨客来过这里,从此,来高岭觅胜,拜谒的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历朝历代,不乏高人,他们来都是因为高岭山的高岭土。

高岭山和瓷文化吸引着很多文人墨客的到访,颜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苏轼、白居易、黄庭坚、范仲淹、辛弃疾、徐霞客、朱熹、杨万里……等都到过这里。

从此,高岭山的泥土中又多了一首浪漫的曲韵,引来来往往的红尘中人唏嘘叹息;

从此,这高岭土的故事为高岭山的绮旎风光,平添了一丝淡淡的美丽;

从此,这高岭山也便从他们的唐诗宋词里,浸出了霏霏的烟雨,年年如斯。

人们不仅将高岭山作为制瓷圣地和纪念地,而且还将高岭山作为执著爱国的寄托。人们到高岭山,不是欣赏古典园林之美,更多的是去那里感受人世间的美好精神世界,高岭山,实际上已经成了国家矿山主题公园。

沿着雨丝轻轻点击的青石小径,拾阶而上,高岭山凝重端庄,古意盎然。一个人置身高岭山中,形单影孤,如遗世而独立,禁不住怀想起千百年来高岭山带给我们的诗情画意……

“非烟亦非雾,羃羃映楼台。白忽点破,夕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范仲淹的《野色》说的就是高岭山。

“岭上英英向日开,帝乡情态自徘徊。如何一施阳春雨,依旧无心归去来”。范仲淹《杂咏四首》开篇也是高岭。

面对高岭山,默念着诗文,聆听着雨点空灵的声音,仿佛整个山中都弥漫了一种淡淡的愁思。

此时此刻,我的心随着飘逝的雨韵陡然下沉:高岭山,你脚下展开的曾是一段怎样的路程?你的横空出世是否也是在这绵绵的雨中?那漫天的雨丝,淋碎了你久远久远的梦,无期的滴答飘啊飘,声声送走了你驰骋的身躯,送得很远、很远……

唐徳宗建中年间,颜真卿他以饶州刺史身份多次来浮梁高岭,留下了“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脍炙人口。

“世事多艰,空萦战马嘶风梦;欢缘难续,长忆惊屿照影时”。走在这千百年前文人墨客常会于此的高岭山,想象着千百年前高岭山的场景,想象着活在诗词里的高岭山,就在这样的一个春日,面对着一堆高岭土,却再也无法走近,因为我想与高岭土对话。

温一壶黄滕酒,千万别,别烧焦了往日季节的故事。举起的杯盏是湿的,垂落的孤独是湿的,轻轻吟颂的诗句是湿的,湿了千百年的高岭山,洒不完,飘不尽!

与其它鼎鼎大名的江南园林比,高岭山国家矿山公园算不上名园。但在潮湿的春风里,在细絮般的微雨里,它自有一番独特的气质,如一位不甚艳丽的女子,但眉目间的一丝忧郁,却摄人心魄。如果没有高岭土,如果没有那段构建起中国和世界制瓷史话,高岭山似乎就没有了灵气,也就不成其为矿山主题公园,也绝难留存至今,引得人们不断前来凭吊、朝圣。

可以说,是高岭土,成就了高岭山,使它如一位不甚艳丽的女子,因凭眉目间的一丝忧郁,而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

通往高岭山的小径曲曲弯弯,两旁茂密的树丛,却遮掩不住那些矿山遗址。

新规划修整过的矿山遗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却似乎少了些我想象中萧索的况味。只有一山绿荫,在蒙蒙烟雨中,浅唱低吟着高岭山曾经的欢颜,也似乎牵扯着一些或远或近的往事。

千百年过去了,高岭山还在,但已落莫,我怅然雨中,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迎候不再重来的故人,我伫立高岭山久久凝神……

在高岭山的春波里,而今惊鸿不再,只有雨寂寂的落着,我在高岭山中徘徊着,试图寻觅当年旧事中的遗韵,哪怕是一枚脚印,哪怕是一丝白土。

这是一个千百后的烟雨时节,高岭山再来,已是步履蹒跚,许是对高岭的绝恋,已把这世纪泥土超渡,也许是已至垂暮之年的高岭山,虽不堪那匆匆的幽梦,但也信高岭终做土,认了这尘缘的宿命。愁怀曾经不绝的眷恋,心头曾经梦幽云断的灵魂,高岭土卸下一身的俗尘,牵来一习飘忽的雨丝,伴一声轻轻的叹息,溘然而去。

从此以后千百年来,高岭山烟雨年年如期而至,迎候着不再来的故人。

我凝视高岭山的遗址很久,也凝视着高岭山幽幽古道,如今多了几许的风霜和无奈,正如这高岭山的梦,在多少人后人身上重复流连着。谁会想到,这一山泥土曾照过陶瓷的忠魂?

此情可待成追忆。如今我徜徉在高岭山中,努力找寻着旧日故事的点点滴滴,却无处谴怀我深深的叹息。虽历经沧桑,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现在的高岭山,也不再是当年的高岭山,但我相信这山中的泥土,一定还见证着当年。

因为这世上,只有这一山泥土最清楚、明白,一旦溶于瓷器中,也便永远不会消失。当然,我知道,这高岭山中,一定还有很多后来的诗话,充满感动怀念

雨一直在飘洒,细细软软地。时近黄昏,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让人越发感到高岭山的冷清、静寂。

一阵悠缓的旋律,随雨飘来,回响在我的耳中,悠悠扬扬,连空气里都能感觉那弦动的韵味。这首曲子不是用钢琴敲响的,也不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是瓷韵!每一个音符,都在叙说对高岭山无限的爱和思念,流动着,流动……那样低徊、婉约、沉郁,听来别有一种深味在其中,让整个高岭山都浸满了拂之不去的乐章。

我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我的思想漂移得太快。莫名其妙的想到,如果这弦猛然断裂,这首美丽的曲子不也就只能戛然而止了吗?弦断了,可以续上;可是,瓷韵失去了呢?

于是,高岭山的雨绵绵无期,痴迷地下着,长长又长长。

听,那千百年前的喃喃泥土细语,仿佛在这雨声中抖落,在翠绿的树叶上,滴答成晶莹的泪珠,不停地滴啊,滴啊……那是高岭山的和弦!

天黯然,烟雨依旧不散。我伫立于高岭山前,雨中的我,飘飘摇摇。这是一个摇晃着唐诗宋词的日子,在高岭山的土地上,堆积着故人痴情的泥土,早已随千百年的烟云消散,惟有高岭山,永恒地驻留在这一山中,成为世代人们心中对高岭土的祭奠。

许多来高岭山的人,或许和我一样,是怀着不同的心思,相似的情感,寻求一份心灵的沟通,用真诚的眼光,和这无限的情怀,掬一把高岭山的泥土,只在心中祈祷和拜谒。

我在高岭山,高岭山在雨中,雨中的我,飘飘摇摇。对高岭山的怀想,也随着雨的节奏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也信老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而且我知道,即使只为这一点,高岭山也将继续存在,像一个梦,为人们的愿望找一个寄托,或者像一把古琴,时时为高岭山吟唱而拨动。

走出这个牵动我的思绪被雨和情怀弄湿的高岭山,雨依然在下。就象这身后在烟雨中渐渐远去的高岭土,若真有灵,我相信,千百年年来,高岭土其实是一直都在这高岭山里。

步出高岭山,脚下多了些沉甸甸的感觉。

高岭山的雨,浸湿了我的眼睛……

相关链接:

高岭土古矿遗址

高岭村位于景德镇市区东北部40公里处,是古代景德镇制瓷业最重要的原料产地,国际通用黏土矿物学专用名词高岭土(KAOLIN)的命名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历史遗迹有明清两代采矿遗址、淘洗坑、水口亭、古街、古道等。尤其是高岭土淘洗后留下的白色尾砂堆积蔚为壮观,有“青山浮白”之誉,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景区。

高岭山作为陶瓷原材料的产地,“高岭”已成为陶瓷原材料的代名词。在元代,高岭土加瓷石这样一种二元配方的制瓷工艺的产生,为此后景德镇制瓷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高岭山 虽然已不再出产高岭土,但是,由于她在陶瓷史中的地位和大量的古遗迹,高岭至今遗存的明万历、清雍正所置的石刻,记述了当年开采高岭土的繁荣盛况。明、清矿坑遗址和尾砂堆的遗存明显可见,每年来高岭山观光的游客仍然为数不少。另外,高岭山的自然风光在景德镇也堪称一绝。

陶瓷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现着中华文明的风采和魅力。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是“高岭土”的故乡。“高岭土”一名,来源于景德镇高岭村附近的高岭山。此处的粘土洁白细腻,成为制作瓷坯不可缺少的原料,当地瓷工以村名“高岭”为其命名,以便与其他瓷土区别。后来引申为制瓷粘土的名称,并为世界通用。作为制造瓷胎的重要原料之一,高岭土与瓷器的质量,以及瓷器制造业的命运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延绵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景德镇的瓷器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悠久的陶瓷文化和精湛的制瓷技艺,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坐落在瓷都景德镇市东北部浮梁县高岭村的高岭古矿遗址是世界瓷土之源,瓷器之根,有着“瓷业圣土”之称而使世人向往。

以古矿场为核心的景德镇高岭国家矿山公园,蕴藏着悠远的陶瓷文化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岭土发现之前,陶瓷仅以瓷石加工烧制而成,成器率很低。高岭土的使用是我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扩大了制瓷原料的来源,而且改变了瓷器的性能。由原来单一的瓷石泥料变成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从而提高了瓷胎的耐火度,瓷器从此由低火度的软质瓷提升为高火度的硬质瓷,这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给景德镇瓷业带来一系列重大变化。

景德镇人形象地把瓷石比喻作陶瓷的“肌肉”,而高岭土则是“筋骨”。高岭土以其优异性能被引入瓷胎,不仅使景德镇安然渡过了南宋时期的制瓷原料危机,更使其制瓷原料与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并在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景德镇亦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高岭土的使用使陶瓷制品质量出现飞跃,并且大大推动了欧亚乃至世界制瓷原料与工艺的进步,是中国最早向国外传播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之一。

高岭古矿从宋代开始采挖,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开采最盛,持续至20世纪60年代。数百年大规模的高岭土开采,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古迹。保留至今的元明清古矿坑和数百万吨尾砂矿,以及古洗选池、运矿古道等古遗迹,全面反映了当时采、选、运、销一条龙的完整体系。

高岭土矿遗址园区由高岭和东埠两个景区构成。高岭—东埠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其中,高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区和享誉世界的“高岭土”命名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埠是明清之际高岭土、釉果等景德镇制瓷原料的集散地,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这里现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街巷、古店铺、古码头。

主要景点:东埠古街、金鸡石、高岭古道、二号古矿坑、接夫亭、聚秀亭、古樟树、龙口瀑布、一号古矿坑。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anmrkqf.html

湿了千百年的高岭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