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厨房的变迁

2018-07-16 16:43 作者:闫振田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厨房的变迁

去年10月,儿子大宇给我买了一套新住房,100多平方米。门前有竹园,四周飘花香,早晨听鸣,邻里很文明。尤其让老伴满意的是宽敞明亮的厨房,厨房里厨柜、厨房用具一应俱全,还有一台高档的抽油烟机。面对这舒适、实用、卫生的厨房,让我想起改革开放以来厨房的变迁。

1978年,我从部队转业之前,人在纺织厂上班,娘儿仨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地震庵子里。大女儿三岁,儿子还不到一周岁。烧饭时用的是煤球炉子,晴天把煤球炉子放在门外,天得把炉子拎到庵子里。本来庵子的面积就小,阴雨天气,闷热潮湿,再放上一个煤炉子,室内温度高达40度,那时候又没有电风扇,两个孩子热得哇哇叫的哭。一想到她们母子在这种状态上生活,我在部队哪能安心?

那年10月,我从部队转业。转业之前,爱人写信告诉我一个“特大喜讯”,咱家分到房子了,20多平方米,还隔出半间小厨房。我回来后,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没有地方住,只好把厨房一房两用:白天把铺盖从床上收起来,放上案板,切菜做饭,晚上把案板收起来铺上被子当床。

尽管比地震庵子强些,但厨房与床铺挤在一间屋子里,烧的又是煤球炉子,在炎热的季里,两个孩子身上起满了痱子,母亲一次中暑,差点要了命,真是度日如年。

邻居吴永刚看俺家住得实在艰难,就把他家楼梯下的几平米的地方让给我们做厨房。吴永刚的这一善举十分有效地减轻了我家的困难。那时候买肉要凭票。楼上的老郑在食品站工作,他看我家吃肉困难,每隔几天,就帮我家买点猪头肉或猪下水。一看老郑给我家送肉来了,我就十分感激,让我想到家乡的老话:远亲不如近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982年,阜阳日报社盖了两排砖瓦房,报社领导看我家住房实在困难,就分给我一套,结束了在纺织厂的艰难生活。新住房不仅面积扩大了一倍,单门独院,而且还有一间小厨房,让爱人喜不自胜。煤球炉子再也不用放在房间里,晚上睡觉不用担心煤气中毒,房间的墙壁再也不会薰得黑黝黝的……

但是日子久了,感到这里也不是宜居之地,尤其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住房周围的环境太嘈杂,太脏。门前不远的地方是针织厂,排放的污水散发出坏鸡蛋的臭味,让人窒息;护城河里的污水,成了蚊子的孽生地,夏季的傍晚,密密麻麻的蚊子打得人睁不开眼,隔着蚊帐还能在人身上人留下一片片红疙瘩;由其是老鼠更是猖狂,大白天都敢在院子里乱窜。有一次,我母亲在厨房里包了一锅盖饺子,她到住房里拿一样东西,等她回到厨房里准备下饺子时,发现饺子被老鼠拉得一个不剩,气得大骂,让我赶紧想办法灭鼠。

我家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后来终于等到了住房改革的好时候,从1996年到现在,我先后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大,厨房一次比一次宽敞,厨房里的设施,一次比一次先进,先后由煤球炉变成煤气灶,由烧煤气改为烧天然气。抽油烟机更是不断更新换代。烧饭做菜不再烟薰火燎,而变得轻松愉快

人们常说,一滴水见太阳。过日子离不开厨房,厨房的变迁,反映出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幸福指数还会不断提高,好日子还在后头。

(安徽省阜阳市场清河路阜阳日报社闫振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akgskqf.html

厨房的变迁的评论 (共 5 条)

  • 听雨轩儿
  • 王东强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