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乡的变迁

2019-01-09 09:36 作者:闫振田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故乡的变迁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这个颍上县就是我的故乡。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淮河和颍河的交汇处,迄今有14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千年古县”。拥有175万人口,改革开前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今却是一个旅游与文化交融、历史与现代辉映、开放与共享相拥的生态旅游大县。故乡的变化我亲身经历,所以耳熟能详。

提起故乡,曾让我很自卑

1968年,我应征入伍,刚入伍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士聚在一起时,都喜欢吹嘘自己家乡富饶与美丽。江苏兵吹他们家乡的太湖如何烟波浩渺,无锡大米香甜可口;山东烟台兵吹他们家乡的大海如何波澜壮阔,苹果怎么又甜又脆;浙江兵吹他们的杭州怎么美若天堂,杭嘉湖平原如何富饶漂亮……而我总是咕嘟嘴:老家颍上,一马平川,既无山川之险峻,又无江海之壮阔,洪涝灾害不断,甚至连肚子都填不饱,实在没啥好吹的,心里很自卑。

我们团那次招的颍上新兵共有200多人,刚入伍时,虽然嘴上说的好听,但心里各有各的“小算盘”。有的是想到部队学到技术,将来有碗饭吃;有的是想当了兵全家光荣,好找媳妇,甚至有的想当兵后能穿上毛线衣(这是一个老乡亲口告诉我的),大多数人想的是到部队吃上饱饭,不忍饥挨饿。所以新兵一到部队,当一大桶米饭抬上来时,有的新兵吃了这碗盛那碗,一顿能吃两三碗。吃馒头时,一顿能吃五六个。让带兵的老兵看了直咋舌。有位老乡还私下里问老兵:“分到老连队,吃的还能有这么好吗?”老兵撇撇嘴说:“这算什么好伙食,老连队哪天不吃肉?老连队养的有猪,种的有菜,新兵连有啥?一天啃4毛5的伙食。”新兵分配到老连队时,果然如老兵所说,连长安排炊事班杀猪,拣最肥的杀,让新兵“油油肠子”。那些想吃饱饭的老乡心满意足。那几个想娶上媳妇的老乡,入伍两年后,个个都说上了媳妇。因为那时农村青年都困在本村的土地上,很少有出路,能当上兵,为说媳妇创造了条件。而那些想学技术的新兵,大都实现了愿望。因为我们部队是机械化部队,除了三分之一的汽车连,还有技术连、修理连、运输连、特务连、卫生队等,稍有文化的都被分配到技术连队去了。也许老家太穷了,我的老乡们入伍后都拼了命的干,想在部队多干几年。因为能吃苦,又能服从命令听指挥,结果十人之中就有一人提了干。那个入伍想穿上毛线衣的老乡入伍两年多就当上了排长,后来一直升到了营长。当他结婚时,我悄悄问他:“穿上毛线衣了吗?”他“扑哧”一声笑了,说:“想想刚入伍那时候真是鼠目寸光。”

家乡的变化令人吃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978年,我从部队转业,后来调到报社当记者,经常回颍上家乡采访,耳闻目睹,真是一年一个新变化。

颍上县委县政府率先将土地承包到户,不仅土地包到户,而且鱼塘、树木、窑场……凡是能包到户的都包给了农民。农民有了土地,勤劳致富的心劲很大,脱贫致富的新闻如笋,随处可见。那时候,我天天跑这方面的新闻:《土地包到户,农民吃饱肚》、《副县长支持养鱼承包户》、《土地包到户 翻土坷垃也能致富》……一篇篇报道上了小报上大报,我成了写“好新闻”的专业户,一年发表文章一百多篇。

颍上县八里河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围湖造田,造出了“胜天圩”“冲天圩”,不但没冲破天,没胜过天,种的粮食年年被淹,颗粒无收。几万亩水面干涸见底,成了荒草湖坡。八里河的野鸭、水因为失去了食源远走高飞。

1980年,在“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颍上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八里河退田还湖。“冲天圩”、“胜天圩”变成了精养鱼塘和莲藕池,4万亩水面变成了养鱼场。除了放养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外,还养起了甲鱼、大闸蟹。由于这里水质好,无污染,年产鲜鱼高达100多万斤,销往全国各地。

由于水中有鱼,饵料丰富,远走高飞的水鸟又飞回来了。

海鸥、鹭鸶、野鸭等几十种鸟儿从远方飞回。五颜六色的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湖面上嬉戏,成千上万只野鸭群起而飞时,遮天蔽日,蔚为壮观。我看到这些喜人的景象,立即写了一篇通讯《野鸭飞回八里河》,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

颍上县40%的土地属湖洼地,种旱粮不保收。旱路不通走水路,这些湖田洼地自从改种水稻后,年年丰收。八里河镇、南照镇等地,特别在种植优质水稻上下功夫,种出了“品牌水稻”。前两年,我到广州旅游,遇到颍上老乡,我原以为他是来广州打工的。一打听,原来是在广州卖大米,他自豪地告诉我:“外地的米我一斤都不卖,只卖颍上大米。”在他的米店里,我看到米袋子上果然印着“南照大米”、“八里河大米”等字样,我问他生意怎么样?他说:“供不应求。”我问:“为什么?”“水质好,米饭香,好吃呗。”

全省最强生态旅游县

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家乡的美就美在水上。你瞧,南有淮河、北有颍河,淮河、颍河的支流纵横交错。焦岗湖、灵台湖、八里河、邱家湖、戴家湖……星罗棋布。潘冲、三道冲、张泊渡、王泊渡、润河集、杨湖镇、江口集……全县带水字旁的村庄、集镇比比皆是。

水系发达,水脉旺盛,本是好事,可是也给颍上人民带来过无数次的灾难。解放前的100年中,洪水泛滥了49次,淮河水浸吞了沿河的村庄和田园。建国后的54年、75.8大水,也曾将沿淮村庄淹得房倒屋塌,但是勤劳勇敢的颍上人并没有被洪水吓倒,而是愈挫愈勇。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颍上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敢想敢干,硬是在一个个荒湖滩上办起了旅游业,八里河的变迁更是一个奇迹。

八里河两岸曾有这样一首民谣:“八里河,河八里,刮风下雨过不去。一只破船摇呀摇,站在岸上干着急。”1990年11月,八里河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1300多辆板车,经过两个月的苦干,完成土方16万方,建成一条长2公里、宽20米的闸坝结合的大桥,结束了八里河两岸隔河相望的历史,为河南进城卖菜卖粮提供了方便。紧接着又在湖滩上建起世界微缩景观:美国的大峡谷、法国的凯旋门、荷兰风车、德国教堂等。还建起了“锦绣中华”:百龙亭、苏式园林、白角寺、青松岭、烟雨台、湖心书画长廊等,全国24省百余名楹联作者,数十名省内外书法家,为八里河各处景点题写楹联,刻在八里河公园园区各景点,把八里河的美景表现得更集中,更漂亮,画龙点睛,引人入胜。

特别是近两年颍上县又新建了占地38亩、总面积为平方米的明清苑,集中原之恢弘,汇江南之神秀,被誉为“皖北第一苑”。如今的八里河景区,不仅从4A跨入5A级景区,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保“全球500佳”,同时还获得了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环境最优美乡镇等多项荣誉。

由于气候的变化,我国北方乃至世界不少地方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能源的短缺,而我的家乡颍上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又有丰富的煤矿资源,更有170多万勤劳智慧的人民,改革开放的政策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了出来,使颍上县旧貌换新颜,由贫穷落的贫困县变成全国生态示范区、平原旅游县、煤电能源城。相信未来的颍上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安徽省阜阳市清河路阜阳日报社闫振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fcipkqf.html

故乡的变迁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