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们走过您走过的路》(纪实文学)

2023-04-26 21:31 作者:金贵妃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们走过您走过的路》

作者:  陈慧飞

       参加“第八届桃花江30公里环保毅行”归来,我便约了著名的摄影师柳卫平老师和全国最美家庭模范肖正秋姐姐一起,于4月17号前往刘小武部长曾驻村过的红色旅游村---桃江县高桥镇松柏村,重走青年毛泽东曾经游学走过的路。

      从城关驱车越过连绵山脉的沥青公路一路向南,经浮邱山胜地,一路银杏、樟树、红梓木树和路边的小红楼迎面而来,一扫当年穷乡僻壤模样。乡村振兴,让乡间小路一别两宽。

      高桥镇为湘中地区的洞庭湖环湖丘陵山区,地势呈梯级分布,南高北低,高度差约350米,地形分为4大山脉:罗溪山脉、铜罗山脉、浮邱山脉、七尖山脉。地处桃江县城西南,东邻石牛江镇、牛田镇、桃花江镇,南连松木塘镇,西与鸬鹚渡镇接壤,北与浮邱山镇相邻,约91.24平方公里。而当下高桥镇的松柏村,正成为乡村振兴中另一颗富有红色基因的耀眼明珠。

第一站:(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松柏村村民服务中心

      上午九点多直达松柏村村民服务中心时,因我远道而来,驻村第一书记王强和支书王学文(退伍军人)等已经在村办迎接。

       跨过村办横线公路,对面便是“松柏村文化广场”。广场落成于2021年1月,正中位置上有一块巨大的词牌石雕。最夺目的是石雕上那面红艳艳飘扬状的党旗,它引领我们一步步地靠近。

      王强书记介绍到:石雕上镌刻的是毛泽东在1917年天游学经过这里突遇大,洪水冲断了石龙关木桥,毛泽东坐在路边歇息时写下的这首(七律)《益阳道中》:

       “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客行此处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当年与毛泽东一同游学的萧瑜(萧子升)记下了这首诗词,因年湮代远,真迹遗失,故留下了中间断句。原来,1917年7月,趁湖南省第一师范暑假之际,心怀天下的毛泽东与同学萧瑜(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开启了第一次游学社会调查之路。他们从宁乡、安化到益阳,途经石龙关时,诞生的第一首《七律》。

      接着,王强书记告诉我:这面党旗的里面,有青年毛泽东的石像。

      我惊喜地到处寻找,却不见青年毛泽东的石像。正纳闷时,王强书记说:“青年毛泽东的石像就封存在这面党旗里面,需等到上面批准后才能面世。”

    “为什么?”我心痒痒地问:“那什么时候才能批下来?”内心却告诉我:亿万万人民群众心中的偶像还容置否?

      进入广场右面白墙黛瓦的文史馆,馆内有:大幅青年毛泽东三次游学社会调查之路线图、村情简介、人文历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扶贫帮困介绍和习近平主席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的重要精神。各类板报,大写出乡村振兴以及红色打卡之旅的文化底蕴。王强书记重点地给我们解读了松柏村的人文历史。

      我凝视着玻璃橱窗上的“一代领袖毛泽东”瓷像,乡村振兴的源头其实早在毛泽东当年的足下延伸。

第二站:石龙关

      从松柏村文史馆出来,柳老师驾车,我们一起沿着蜿蜒的水泥公路向当年毛泽东经过的石龙关行进。

       石龙关是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关口,传说与真武大帝降伏在洞庭湖作恶的孽龙锁于浮邱山风洞有关。孽龙后来经真武大帝点化,元神成仙,龙身化成石龙。

       那天,天气晴朗。绿水青山阳光普照,一路茶飘香,令人神清气爽。越过一个山坡下来,驶过水泥石桥,公路边,一块由高3米,底部宽约1米,颈部约50厘米的鱼鳞石镌刻的“石龙关”地标跃然入眼。我欣然看到了青年毛泽东第一首七律诞生之地。

      追古抚今,地貌在,崇山峻岭依然叠翠;而当年长满荆棘的小山路,如今环山公路纵横,山村民墅如星星点缀,乡村风貌今非昔比;青年毛泽东游学社会调查之精神,更加激励着我们在这条振兴中的乡村之路走下去。

      向红色路线驰驱,我们经过了石龙关峰回路转,削壁洞开之段。小车在路边的一口山泉井处停下。为我们导游的王强书记告诉我们:这里有股汨汨流出的山泉,常年不断,清纯甘美。为此,前任驻村第一书记刘小武组织实施将其蓄泉围井,赋名“龙井”以方便路过取水之人。并在不远处立了一块石碑: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无独有偶,不远处,山脊边又有一股泉眼由楠竹引至四口绛红色的大水缸里,波光微漾,清澈透亮。肖姐姐好奇前往,用储放在那的水瓢取了几口喝,直呼:“哇,清凉甘甜”。柳老师为桃花江资深美女肖姐姐摄下好几张纪实美照。

      转身向南,一道深胡桃木色的“循伟人足迹,建秀美乡村”站牌醒目地提示着游人:青年毛泽东游学路欢迎您!栏内,记叙着:石龙关的故事、文永龙先生的《石龙关赋》和青年毛泽东三次游学社会之路线简介。

      怀着对毛泽东的敬之情,王强书记再次给我们讲解了毛泽东三次游学社会调查之路线。为了让前来追寻红色路线的游人可以纳凉小歇,对面山下的河溪边新打造了一座古色六角“忆思亭”。亭联:行径古道风云阔,坐睡长亭意气遒。这副对联让我想起当年毛泽东路过此地写下的:“客行此处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的尾句。

      当年游学社会,毛泽东他们行近千里,身无分文,用帮人写对联、写招牌的形式解决食宿,掌握了农村建设的第一手资料,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在石龙关的途中,有一座掩隐在茶园、青禾边与公路小溪上的“石龙拱桥”被柳老师的慧眼发现,并泊下车来。这座拱桥属松柏村(石龙关)最早的拱桥,修建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全桥由一块块钨矿石垒砌而成,迄今完好。纵使草长莺飞,岁月流长,仍有成畦的茶园和油菜花相伴,渡物渡人,风骨独存,也充分地展示出老祖宗的智慧。历史仿佛就在昨天,眼下的风物也成为诗人与影像师心中的宝物。

第三站:宝安益古道

      午时十一点,小车爬上了宝安益古道的最高峰。

      站在高处,更有一番吐故纳新之快。王强书记告诉我:从这里,可以俯瞰到我的第二故乡松木塘的山长水阔。

       宝安益古道史称“宝安益大道”。因千年“望浮驿道”连通桃花江,经双江、浮邱山、高桥、石井头、天井山等地,入安化县的大福坪、梅城,直达湘乡,向南延伸至宝庆(今邵阳),成为贯通湘中的通衢而得名。

       宝安益大道,修筑于宋代,为湖南境内重要的商路。最高海拔700来米,因其途中有多处奇峰异岭,成为一条传奇之道。曾有诗人用:“越岭衢通宝益安,层峰高入楚云间。葱茏杉梓林如海,刺破天空锷不残。”来赞美宝安益古道的奇险与壮观。

      宝安益大道,目前已大部分改造成水泥公路,但仍有小部分保存着原来的石级山路。做为历史的一段缩影,留下其厚重的扉页,不仅是继往开来的传承与本土底蕴,也是岁月留痕的最好诠释。

       宝安益古道巅峰处,群山集结,修竹摇曳,万里云轻,映带左右。春风过耳,山下院落烟生。青山绿水处,木屋尚存,古人犹在。站在那里,我似乎看到了宝安益大道的前世今生。

      游目骋怀,正是:翠飞过古道去,青山依旧带笑颜。茂林深处石基在,风轮山舍写春烟。重走当年红色路,瞭望前川接九天。足下万亩松涛起,诗人袖里岁月闲。

       睹景思人,我无不感怀青年毛泽东当年是何等豪迈地走出这条绵延山脉,为中国革命的千秋大业夯实了这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独创之路。

       此刻,劲风抚面,路边猕猴花枝独艳。我突然想起一首当下网红歌曲《听闻远方有你》:

       “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追逐沿途的风景,还带着你的呼吸。真的难以忘记,关于你的消息。......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

       而我,却想告诉您:我们依然还是那么喜欢您!

四、展望松柏村未来

      午时二刻打道回松柏村,村上用丰盛的农家菜招待了我们。

      松柏村位于桃江县西南,属典型的丘陵山区,距县城22公里。一直以来,林业、茶叶、油茶、水果和养殖是本村的主导产业。

       坐在可以容纳上千人,尚需地面硬化的“美丽屋场”对面的民墅里,美丽屋场上那块硕大的文化石上镌刻的红漆大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尤其引人注目。

      对面山上的红叶杉、松柏、翠竹、水杉和山顶上的茶籽树相应成景风姿绰约,风起云涌时,仿佛一道连片的绿色屏障,守护着这片净土的宁静与安然。

       这里不仅空气极好,而且我还看到了驻守在这二至三层瓷砖民墅里,坐在屋脊下,品着茶,说着笑的村民们自带的一种悠闲的惬意。

       我问村民:你们每月也能拿到多少钱的养老费? 

       有人答:每月有123元基本养老。

       我不知道这123元对他们来讲够不够?但从他们淳朴的笑容里,仿佛看到的是一脸的感恩

      再看主人家的堂屋,发现堂屋的主墙上,竟还悬挂着一副中年毛泽东的像。

      闲话中,一米七几,40来岁,富有南方气息,练达且帅气的前任村支部书记、现任高桥镇副镇长的刘进军匆匆过来,互相认识后续下我想了解的话题。

        “此次松柏之行,感觉乡村振兴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松柏村根据自身具备的红色基因,打造的青年毛泽东当年游学社会调查的红旅路线风光带,别具文化特色,不仅令游客提升了能量,一路如沐阳光,而且心有收获。”我由衷地感慨,也迫不及待的提出在途中看到的另一个问题。

       我问刘进军副镇长:“刘镇长,我们刚才在路上看见山间道旁有一些沃土荒芜着,问王强书记,他说是退茶还耕的原因。”

       刘进军副镇长凝思了片刻有点为难地说:“退茶还耕是上面的要求”。

       我不是茶农,也并非反对“退林还耕”政策;但在我所看到的被退的茶园里,其根本不适合机器耕田,实在没有退茶还耕的必要!不仅荒芜了原有茶园,还伤了茶农的心。因此,我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国家退林还耕的政策,不是全面一刀切。也要根据当地的实情来实施!退林还耕并非强制性,需征得农民同意才行。如果下面的执行者不问青红皂白的强加执行,是完全与政策有悖的。这好比我们最近在微信视频看到四川人孙国友在西北宁夏大沙漠植树20多年,稳稳地为那片沙漠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你让他去退林还耕,适合吗?”大家无语。

       刘进军副镇长接过话来:“国家提出乡村振兴,也不是全部一个模子。我一直认为要根据自身情况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松柏村508户,在册人员2018人,而留守村民一半不到,驻守青年约百号人,其他在外务工,目前已种水稻200多亩。去年退茶还耕的茶园,因没有劳动力去耕种,所以荒芜了。目前,只能耐心地去做工作。”

      重走青年毛泽东曾经游学走过的路下来,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充当着社会调查员的角色来,内心觉得好笑。

       刘进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稳重、利落。他生于斯、长于斯又成于斯,对松柏村的一草一木、一件一物耳熟能详。

      “那现在还有多少茶山”我问?

      “以前有200多亩,现在只有30多亩了。”

      “啊!太可惜!”我深深地为失去的这些茶山惋惜。为那些不读懂政策,不谙实情乱作为的执行者感到着急。

       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璀璨的文化。以茶会友是植根于民族历史的优良传统。之后,我翻阅了关于松柏村“茶香源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本资料。为了本地乡村振兴,2015年由高桥镇松柏村村支两委牵头开始筹建,于2016年3月在桃江县工商局正式注册成立。在海拔400余米,与享有“湘中第一瀑”美誉的罗溪瀑布相邻的山上栽种茶苗。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集中流转村上农户荒山闲地与各入社社员分散种植的模式进行建设管理,种植桃源大叶、楮叶齐230亩。于2019年3月,筹资近20万元建成了粗制毛茶加工作坊生产毛茶半成品。

       2020年茶园基地修建茶步道500米、硬化茶园基地公路400米。现有社员80余人。

       2017年被评为“县级示范合作社”。

       2019年度被益阳市人社局认定为“就业扶贫基地”、市农业局农科所、桃江县农业局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现为桃江县创业者协会会员单位。

      2020年成功注册“松郷情”茶叶商标,并被纳入“桃江竹叶”绿茶地理标志范围。同年7月成功申报为桃江县消费扶贫产品。

       茶香源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流转、帮助就业、收购茶叶等方式,帮扶贫困人口解决就业30余人增加了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这是一个切合当地实情的产业模式。

       而为了茶场、茶厂、双琪木业、湘达渔具厂松柏分厂的事,刘进军与其村支两委成员,可谓操了很多心。

       在我看来,乡村振兴有时说来容易做来难!难的是:下面的基层干部刚理顺好,上面又突然全盘否定他们从前做的事!

         只有走正确的路线,做正确的事情,才能消除内耗,提高社会的凝聚力与团队的战斗力。

          一个振兴中的乡村,一定有它的原型。而通过这次采风,我既看到了松柏村的未来,也从中发现了国家政策实施中被解读错误的某些问题。比如:松柏村文化广场矗立的青年毛泽东塑像和退茶还耕之事,在老百姓看来:只有人性化的管理和执行,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更大的支持。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与特色的支撑,松柏村同样如此。

       幸运的是松柏村有一群在这里曾经扎扎实实干过实事的基层团队。2022年在驻村第一书记刘小武的带领下,他们一起为未来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

      1.根据本土实际,宏观地制定了松柏村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2.建立了美丽屋场,并通过屋场会议传达乡村振兴与建设的各项政策,提升了群众的凝聚力;

      3.挖掘红色文化,大力宣传传统文化教育,向外界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文明松柏乡村。

      通过前任驻村第一书记刘小武对现任松柏村书记王强、支书王学文的高度评价和对刘进军副镇长的高度肯定,相信这班群众基础好,做事扎实,有思路,勤奋好学,积极肯干的基层领导一定会使松柏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离开松柏村时,再经“松柏村文化广场”,我望着被封存在党旗里的毛泽东塑像默默地在心里说:看到百年后的松柏村,如若您天上有知,一定会为之感到更加欣慰。

      此次回乡,两次都在毅行的路上。一次是30公里回故乡毅行,这次是追寻红色路线之行。

      我希望未来还能在这条红色路线上继续追寻下去!

      同时希望在乡村振兴上,再见到更多有作为的刘进军!

      用他的话说:乡村需要“守村人”,而这份坚守不易!

       而我,为守村人加油!

2023.4.23写于顺德

作者简介:

        陈慧飞,女,网名金贵妃,笔名生如琼花。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广州市作协会员,北京市丰台区作协会员,北京老舍文学院学员,秋之韵文学社社员,卢沟诗词社社员,桃花江文化研究会会员。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桃花深处有人家》,散文集《一帘烟雨,倾世花田》、《风月无边》,主编的纪实文集《桃花江 心灵的那片净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dpqmkqf.html

《我们走过您走过的路》(纪实文学)的评论 (共 4 条)

  • 淡了红颜
  • 漫舞洛城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一门心思选好文,百花丛中觅新人!让文学来温暖整个世界,你的关爱和支持就是我们中国散文网发展壮大和愈加旺盛的坚硬基石和有力支撑!!!在鲜花铺就红毯的圆梦路上,有你有我的不离不弃和温馨相伴,人生注定更精彩,再次谢谢你我最亲爱的朋友!!!顺祝工作心情都愉快!!!
  • 逐梦星空
    逐梦星空 推荐阅读并说 非常荣幸能够与成百上千的广大文学爱好者一道在中国散文网这个名人辈出的温馨大家庭里相识相知,民族复兴文艺先行,而满满都是真善美和正能量的中国散文网就是我们每一个文学爱好者誓死坚守和倍加珍惜的心灵故土和精神家园!关于作品是否被人认可或者阅读量的多少之分这件事我是这样认为的,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是留给自己日后渐渐老去和闲暇之余的欣慰犒劳和精神享受,因此与别人的眼光和认可并无多大关系!最后衷心的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勇往直前·再创佳绩!
  • 金贵妃

    金贵妃松柏村,百年前,毛泽东青年时期利用暑假游学社会调查所经过的村庄。追寻其足迹,不仅是缅怀,更是激励。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