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家乡轶事

2013-04-22 08:53 作者:蔺晓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 <<奎儿>>

奎儿是小时候的小伙伴之一,比自己小不了几岁,是一个远房亲戚的儿子,按辈份他的爷爷是我的表兄。小时候母亲常带我到他家去耍,常在一起做游戏。奎儿虽然小,却很乖,又懂事,大人们都喜欢他,说他长大后一定很有"出息"。

后来我离开家乡进城后很少回家乡,不知不觉中就三十多年了。其间很少回家乡去,偶尔去时也是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很少和儿时的小伙伴们见见面。

再后来,我把母亲接到城里后便是难得有事去一次。自今年天我将母亲的坟墓迁至家乡后,见次回到家乡。但由于事多,都没有时间去见见童年时期的伙伴。

几天前我又一次回到家乡,奎儿听说我来了便放下手中的事情专们从几十里外的工地上赶回来看我。几十年没见面的我们几乎都认不出对方了,我们那天晚上聊了很长的时间,一至到深。在聊天的时候他对我说他爸几年前得了精神病,一犯病就会到处乱跑,乱吵,乱闹,几年间他所挣的钱几乎完全用于给他父亲治病,现在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他对我说,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他在七十岁以后都还有"爸爸""妈妈"叫,在那个时候都还是父母健在,是他此自最大的幸福

七十岁后都还有"爸爸""妈妈"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听似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看到了他的那颗美好心灵,以及他的心。这在当前农村来讲,有这种孝心的人却真的很少。他让我想起我的另一个亲戚家庭,兄弟六人,可却没有一个像他这样有孝心的,其中有一个还是当了是二十年的村干部,可是在孝敬父母的事情上兄弟之间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反目成仇,甚至大动干戈。

二、《四哥和五哥》

四哥和五哥是伯父家的儿子,伯父很早就去世了,在伯父去世之后伯母含辛如苦地把他们拉扯大,并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把四哥送去读大学,让四哥成为家族中的第一个大学生。可就在四哥去读大学离开故土之时起的近三十年间,他就没有回到过家乡,那时的通迅也只能通过写信的方式来联系,可不知四哥是因为学习和工作太忙,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大学毕业后我没有给家里来过信,至到文革后期才给五哥写了一封信,家里才知道他在那里。

在八十年代末,由于四哥和四嫂的婚姻出了问题,四哥为了与四嫂分手,才想起了回家乡来工作,以此来摆脱自己不如意的婚姻。

这么多年的了无音讯,近三十年的对母亲的不闻不问,当四哥踏进门槛的时候,五哥毫不克气地数落了他一翻,近三十年没有见面的两兄弟只差打了起来,那时伯母己经年近八十了,二十多年没有回家的儿子回家了,她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可看见兄弟俩这一吵,她的心里很难受,一面对四哥说":回来就好",一面对五哥说:"他是你哥啊",说着就哭了起来。这时四哥和五哥才停止了争吵。

第三天,四哥走了,要回去办调动手续,五哥对四哥说:"你的工作调回市里后离家近了,别像以前那样,要常回家看看,母亲老了我们尽孝的时间也一天一天地少了,父亲死的早,母亲这辈子不容易,当年为你读大学,她几乎是没日没夜的给别人缝衣服来给你作生活费的"。那天五哥走了几十里山路将四哥送上车。

不久四哥如愿地调回市里工作,在一个技术单位任领导,不过没多久,四嫂也跟随调到市里的另一个单位,四哥无奈,也只好接受现实。

不知是工作太忙,还是婚姻的不如意,四哥还是没有"时间"回家去看伯母,这时五哥生气了,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到县城,在邮局给四哥打了一个电话说:"母亲养育了你这么多年,送你读大学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你知道吗?她逄人便说你是家族中最有出息的一个,嘴里时常挂着你,心里想着你,念着你,盼着你。可你呢?回市里近两年了,也不回来看看母亲,你的书读到那里去了?如果你心中还有母亲你就把母亲接到城里去享亨福,也报答—下她的养育之恩。"说罢就把电话挂了。

后来四哥还真把伯母接到了市里去"享福"去了。这种福没享到两年,伯母就去逝了。

两个月后五哥才知道伯母已经去逝。当时五哥悲痛欲绝,深感内疚,说他不该睹气让四哥把伯母接到城里,要不然伯母是不会走的这么早。他不理解四哥,为什么是样有知有识有地位的人,却不懂得亲情,不懂得报恩,连自己的母亲去逝也不通知他。

从此五哥恨四哥,从心里看不起四哥。第二年四哥给四嫂的关系已经白日化了,他又像当初一样,背着四嫂把自己的工作调回原来的城市。这时四嫂的心也死了,没跟随调回去,和四哥分手了。

四哥在临走之前把伯母的骨灰合送回老家,便对五哥说:"我出钱,你去找人给母亲建座坟"。五哥生气了。他说:母亲是大家的母亲,都有责任,钱,一个出一半,不过你得陪着我一起,等母亲的坟墓建好安葬完再走"。四哥说他忙,坚持要走,于是四哥和五哥又一次吵了起来。到现在四哥和五哥都没有来往。

四哥有知识,且有钱也有地位,但却不懂亲情不知报恩;五哥只有小学文化,没有钱也没地位,农民一个,但他却知道亲情,也有孝心。

三、《龙儿 》

龙儿是我儿时的朋友,姓邓,比我大—岁。在那动乱的年代里,我们县城的学校停课了,没有书读。

父亲把我送回乡下老家,乡下的学校也不上课,成天由老师把学生们带起到处去开批判会。我回家后没事,就天天跟着龙儿去开会,有一天老师带着几十个学生到十多公里远的公社去开批判大会,当时我们都不知道批判的是谁,到了才知道批判的就是龙儿的父亲,他父亲是公社的书记,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来批斗

那天的人很多,基本上全公社每个生产队能去的人都去了,倒不说是人山人海嘛,但那场面真的挺大的。

快到中午了大会才开始,只看见造反派们押解着十多个带着纸做的高冒子,胸前挂着木牌人进了会场,押在笫一个的就是龙儿的父亲,其它的都是陪斗的。在批斗的过程中,不断有人带头呼口号,"打倒走资派xxx","打倒xxx",那场景真是群情激愤,一呼百应。

大概是大会快结束的时候,龙儿的老师来对龙儿说,"你要参加'红小兵'就必须跟你父亲划清界线,要不然你是不会被批准的"。龙儿问老师,"要怎样才算划清呢?",

那个老师想了想说:"要不然你也到台上去带头呼口号,这样大家才知道你和你父亲是划清界线的"。龙儿犹疑了许久说:"要得"。说着就冲上台去高呼:"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爸爸",下面的人也跟着高呼,反复好几次人们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这时台上的那些被批斗的人再也忍不住笑了出声,大家才知道喊错了。

后来龙儿的父亲对龙儿说:"谢谢你儿子",龙儿不解地问:"为什么谢我?",龙父说:"你给我找了这么多的儿子,我不谢你谢谁啊"。

四、《乡情也会浓于水》

记得五年前的8月1日,我将母亲的坟墓迁回了她离别三十年的故乡,终于让她叶落归根,魂归故土了。

自从三十年前的这天(8月1日),我将母亲从乡下接到城里和我一起生活到她十年前去逝,整整二十年没有回过家乡,因为那时家乡还没有公路,加上母年岁已高自己是无法走回去的,因为到家的路很远。但母亲时刻不忘家乡的乡亲们,乡亲们也时刻惦念她,母亲自嫁给父亲后在家乡生活了四十多年,她的勤劳和善良在家乡远近闻名,深受乡亲们戴,口碑很好,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大娘。

她还没去世前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去逝后能送回老家安葬,可在她去逝的时候家乡都还没有修通公路,我确实难为她了其心愿,没想到今年母亲的坟墓葬地处因政府征用而被迫迁搬,加之家乡两年前也修通了公路,于是我借机把母亲送回家乡安葬,了却了她生前的最大愿望。于是我忙碌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重新给她建了"新居",把她送回了家乡。

母亲要回家乡的消息很快就在家乡传开了。昨天我们一到,乡亲们早早就在路口久久等候了母亲的到来。有好多好多的人天没明就来了,有好多七八十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也来了,那场境真让我感动的流泪。

我在乡家生活的时间不多,但我对家乡的乡亲却有很深的感情,乡亲们只要有事我都会尽力而为,我离开家乡近四十年了,可他们都个个记得我的乳名,有句话叫做血浓于水,可现在我要说的是— 乡情也会浓于水。乡亲们对我的那种纯朴而憨厚的情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最后我只想说一句,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我感谢你们。

五、《亮杆 》

过去,农村老家因为没电,用来照明的基本上都是油灯。油灯大多都是自己做的,是用旧墨水瓶加上一根废牙膏皮做的管子,塞上灯芯就可以了。现在看来这似乎很简单的东西,可在三十年以前的农村确称得上是奢侈品了。

因为那时的农村都—比较穷,许多人都买不起油来照明,平时都是用一些松本快和小青杠树枝锤破晒干后用来照明。还有就是在秋天的时候把葵花杆在水田里,泡上两三个月后捞起来晒干后作照明用,这种泡过的葵花杆,人们通常叫做"亮杆"。

记得小时候,城里的学校停课了。父亲送我回乡下母亲那里,后又因为两派"武斗"回不了城里读书。母亲就把我送在乡下十多里外的一个乡村学校在读,在乡下读了一年的书,基本上每天晚上母亲都用"亮杆"照着我学习。无论我要学多久,母亲都要照多久。

我们家住在大路傍,有时每当夜幕来临,母亲只要看见有过路的人,那怕陌生的人,她都会主动地问别人需不需要亮杆,生怕人家天黑看不见路回家。

母亲总是默默地用亮杆照着我学习,有几次我看母亲太累了,就对母亲撒谎说学完了,母亲不识字,也不知道我说的是真假,也就信了。

有一次,我问母亲为什么不点油灯?母亲说一斤油要卖十个鸡蛋太贵了,用亮杆也一样看得见。我说:如果有油灯你就可以早些休息了。母亲望了望我,把我的天抱在她的怀里对我说:"儿子,我们家穷买不起油,但妈再累都不怕,妈就怕你不好好读书"。

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非常愧疚。我向她承认了我对她撒过谎,我说我实在看见她太累了才撒的谎。母亲没有责怪我,反而安慰我说:"我知道你是心疼妈才撒的谎,妈不怪你,但你今后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好心都不能撒谎,做人一定要诚实。妈妈只希望你多读点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从此,我把母亲的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至今都没有忘记,这句话成了我人生路上的一把"亮杆",尽管母亲离开我多年了,但她的话我从来没有忘记过。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743255/

家乡轶事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