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些人,那些事(5)

2013-03-04 17:05 作者:雨儿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博主提示:此文乃博主随心所欲、信手沾来加臆想的某个特殊群体中无特定的人或事,如遇雷同,纯属巧合或自作多情,博主概不负责。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或刚渡过自然灾害,先天营养不良,不影响他们童年海阔天空的疯玩;小学的作文就是写批判文章,批林批孔,批克已复礼,尽管他们似懂非懂,不影响他们完成作文,他们很会抄报纸;他们听着英雄的故事、看着样板戏、读着小人书长大;他们崇拜英雄,恨生不逢时,所以最玩打仗;雷锋精神伴随着他们成长,他们热衷于学雷锋做好事,拾金不昧是他们的良好品格。即使这样,也不影响他们在青骚动期爱上琼瑶、三毛、金庸,他们喜欢唱“我们是无产阶级接班”、“让我们荡起双桨”、“红梅赞”,同样也喜欢“何日君再来”、“春天里的一把火”、“我是一只来至北方的狼”。。。。。。他们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高考录取率不到了百分之十),经历了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到一职难求的变化;经历了从物质匮乏到物质丰盛;经历了你有我也有的和谐社会,到贫富差距远不止是光脚步行与宝马代步所能比的巨差。社会的巨变让他们比任何一代更能体会坐过山车的震撼。岁月的沉淀令他们面对富贵与荣华、权力与权利,表现得更为从容和淡定。面对多元的社会,他们比任何一代更包容,心态更为积极。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他们始终相信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霏儿上学前,也就是七十年代初,父母的单位因涉及国防业,整体转为解放军序列。这样霏儿的父母就成了军人,父母的单位成了师部。霏儿在学校,同学们对部队大院的学生总有几分羡慕,所以霏儿的同学对她也比较友善。

霏儿的小学阶段和所有同代孩子一样是最快乐的阶段,上学学习没压力,寒暑假父母单位有专门的课外辅导员,组织院里的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霏儿家所在的部队大院很大,住宅和办公在一起,有部队的操场、球场、养猪场和菜地,有足够大的空间和足够多的玩法让孩子们疯。

每天一放学或是学校放假,大院四处都是孩子的嬉闹声,女孩子玩跳皮筋、跳绳、跳格子、丢沙包,男孩玩打仗、玩陀螺、玩滚铁圈。时常还有孩子去菜地偷红薯、偷萝卜吃。每年新兵训练时,男孩子都喜欢在操场围观,有的跟着学,有的作鬼脸。还有就是过年过节时杀猪,孩子们奔走相告,围在开水房旁看杀猪,这对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可真是新奇事,足以让孩子们兴奋一阵子。霏儿想,如按现在的说法,如此血腥的场面孩子们应该回避的,但霏儿并没有觉得兴高采烈观看这些场面的孩子长大了就有暴力倾向,就霏儿了解的,她的同年代的发小,没有听说哪个去坐牢了,且大部分都是善良之辈。每到吃饭时间,整个大院都沸腾了,此起彼伏不同口音的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喊声,四面八方孩子的应答,其中还常渗杂着大人的打骂声和孩子的哭叫声,还常能看到拿着树枝、小竹条的家长追着孩子打的场景,场面颇为壮观。这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奢侈。霏儿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常常感叹那时的家长性格多粗放啊,火了手上有什么都敢咂出去,那时的孩子也真够皮实的,无论用什么打,也打不伤,而且心理承受能力还特强,你打不死我,我也不自杀。

在学校有篮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边上是活动场,活动场上有单杠、双杠、秋千等。那时的孩子胆大,啥都敢玩,啥都敢干,所以学生受伤也是常有的事,在学校常能看到包着头的,吊着胳膊的,柱着拐杖的,大家也对此都习以为常,没人去好奇这些,也没听说哪个学生家长因学生受伤到学校去交涉。一句话,那时就是学校管理放得开,学生家长想得开,学生课外活动玩得开。当然那时的学校也讲学习,学期末都要评三好学生(学习好,思想好,劳动好),并且开全校大会颁奖。但家长之间好像不大去比这些,不过那时的家长都很忙,除了上班,下班还要统一参加劳动(单位菜地),每天晚上要统一学习,那有那闲功夫管那么细,再说了每家都是二个以上的孩子,一般都三个或更多,管得过来吗?再说一个孩子不行,总不会个个孩子都不行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时的家长管孩子主要就两点,吃饱,穿暖。别看就这两点,很多家长都难保证做好。那时市场还没放开,买什么都要凭票,什么粮票、肉票、布票、糖票,都是按城镇户口发放的。所以双职工家庭好些,单职工家庭一般家属都是农村户口,孩子户口是随母亲的,而部队的福利也是按在职的分,所以还是有些家庭困难些。霏儿就常听到妈妈爸说,某叔叔要探亲,送点全国粮票(那时粮票还分省的和全国的,省的只能在省内流通,全国的在全国流通),或是说给谁家送点粮票,家里孩子多不够吃。霏儿和弟弟小因父母是双职工,所以还真没挨饿过,而且父母还是很注意霏儿姐弟的营养,家里常有奶粉、鱼干油、饼干、糖果等,那时的饼干也是要粮票的,所以饼干也是算较为奢侈的零食,一旦有人到上海出差,就让人带上海奶糖、麦乳精、乐中福。霏儿姐弟小时候零食虽然是定量供应,但还是没有断过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67307/

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些人,那些事(5)的评论 (共 8 条)

  • 晓梦芳菲
  • 王鹏
  • 听雨轩儿
  • 今生依梦
  • 雪儿
  • 着墨
  • 乡村医生
  • 王鹏

    王鹏那时的家长管孩子主要就两点,吃饱,穿暖。别看就这两点,很多家长都难保证做好。那时市场还没放开,买什么都要凭票,什么粮票、肉票、布票、糖票,都是按城镇户口发放的。所以双职工家庭好些,单职工家庭一般家属都是农村户口,孩子户口是随母亲的,而部队的福利也是按在职的分,所以还是有些家庭困难些。霏儿就常听到妈妈跟爸爸说,某叔叔要探亲,送点全国粮票(那时粮票还分省的和全国的,省的只能在省内流通,全国的在全国流通),或是说给谁家送点粮票,家里孩子多不够吃。霏儿和弟弟小雨因父母是双职工,所以还真没挨饿过,而且父母还是很注意霏儿姐弟的营养,家里常有奶粉、鱼干油、饼干、糖果等,那时的饼干也是要粮票的,所以饼干也是算较为奢侈的零食,一旦有人到上海出差,就让人带上海奶糖、麦乳精、乐中福。霏儿姐弟小时候零食虽然是定量供应,但还是没有断过的。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