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梁山的命运

2012-12-10 14:56 作者:土家人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怒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洲”,听着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我们就会立刻想起《水浒传》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鲁达拳打镇关西,林冲风山神庙,武松血溅鸳鸯楼……。但我们无论是看书或者是看电视剧,看到末尾,都禁不住扼腕叹息,黯然神伤。

相信,有很多人会提出疑问:宋江为什么要投降?梁山就没有一个好的归宿吗?

其实这个问题被讨论几百年了,包括一代伟人毛泽东就将宋江起义作了评价,他非常赞扬梁山英雄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同时也鞭挞了宋江革命意志,软弱的投降作风,但最后,他话锋一转说,这部书好又好在宋江投降,如果没有梁山招安一事,恐怕也就没有流传至今的这部名著了,意思很明确,作者施耐庵写这部书不能完全脱离那个封建时代,他写书也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试想,在那个君主专制的封建时代:一个人大力鼓吹和歌颂农民起义,施耐庵行得通吗?

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施耐庵对宋江的投降是不是刻意安排。

我们实事求是地根据当时梁山的形势分析一下,梁山的出路在哪里?梁山人物的思想有哪些局限性?

书上所说,梁山水泊方圆八百里,四面环水,易守难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方圆八百里,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拿到现在的行政区域来看,也就是一两个乡镇的地盘。如此小的地域,那么它的资源和人口必定有限,梁山在扩充人马后,如后来二龙山、清风寨、桃花山、对影山等多支人马上山,梁山粮草供应严重不足,于是只好向水泊附近的郡县开刀,如三打祝家庄,强攻曾头市、高唐州,目的只有一个,补充粮草,至于救人,那都是幌子而已。

从武器装备来看,梁山还不能独立生产,即或它有自己的手工作坊,但毛铁、火药等原材料还必须从别处引进,另外还有马匹,也必须从河北、甘肃一带购买。如果梁山的外围一被切断,梁山人马肯定不战自乱。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没有那一支起义队伍是靠固守一座城池而夺取天下的。刘邦、朱元璋每每攻城掠地后,便步步为营设立根据地,建立牢固的后方堡垒,这使得他们在以后的扫伐中进退自如。

现代历史说事吧,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夺得天下,这都归功于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共产党人在全国各地发展红色力量,根据地遍布天下。

其中的鄂豫皖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湘鄂边根据地,川陕根据地等等,这些根据地并非各自为阵,而是为中国红色政权积蓄力量,遥相呼应。

咱们再看看梁山,除了八百里水泊,再没有一块可供栖息的根据地。当初,二龙山、少华山、清风寨的人马到梁山入伙时,都是悉数上山,没有留下一个人,甚至是一把火把寨子烧了,根本没想到留下火种,为革命发展有生力量,倘若梁山被围,固守待援时,它究竟到哪里去搬救兵呢?或者梁山入马突围,到哪里才是它的落脚点呢?

梁山人马仗确实打了不少,但每次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抢了粮食和财物就走,从没有出台一个保境安民、巩固一个地方的政策,往往是给朝廷丢下一个乱摊子。

因此,从梁山的地理局限性和梁山主要领导的短见拙识,我们可以看出,梁山不可能得到发展。

我们再从梁山领导班子的组成结构的心态来看,梁山也难成大事。

梁山好汉一百零八人,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一类是,犯有命案,身负官司者,如宋江、杨志、林冲、鲁达、解珍、解宝等人。

一类是无业游民,自由职业者,如刘唐、石秀、张横、张顺、李俊、阮氏兄弟等。

一类是被迫降的朝廷命官,如关胜、秦明、呼延灼、董平、徐宁等。

一类是有一技之长的匠人、艺人,如金大坚,萧让、安道全、侯健、乐和等。

一类是占山为王,匪性难改的山大王,如王英、燕顺、邓飞、陈达、杨、周通等。

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这几类人物的革命立场和心态。

先说宋江,虽说为人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在江湖上口碑极好,但为人过于圆滑,没有原则,用现在的话说,他是在红黑两道来回穿梭的人。如果说,宋江痛恨朝廷吏治不清。那他首先就要检查自己,他在县衙内上下使银子,与人好处,属于结党营私。明知晃盖劫取生辰纲,却为了朋友情份跑去通风报信,当属徇私枉法。就连在生活作风上,宋江就处理不当,宋江收留阎婆惜,一不为妻,二不为妾,只是一个情妇姘头而已,在宋江眼里,阎婆惜形同鸡肋,留之无用,弃之可怜。正因为这个态度,才导致后来阎婆惜以招文袋相要挟索要正当名份而被杀的悲剧。

那么在宋江眼里,他的敌人是谁,那就是黄文炳,是他断送了宋江的前程,使他没有了回头路,宋江杀人后,心甘情愿伏法,在没有公人押解的情况下,独自到江州牢营报到,可见宋江对自己不多时便能重获自由身抱有信心,但浔阳江酒楼的一首反诗再度让宋江陷入绝境。他在公堂上诈疯,被举报的黄文炳识破,之后,梁山为救宋江仿写一封家书,也被精明的黄文炳看出破绽。

宋江只有家恨,他恨透了黄文炳,以至于后来亲手杀了他,宋江没有国仇,他从未指责过朝廷的制度如何,政令如何。在他看来,宋王朝的国统是纯正的,朝纲是健全的,只是秩序有些乱了,只要扫除了蔡京、高俅这班奸佞,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说,在宋江的潜意识里他没有同宋王朝斗争下去的坚定信念。

再看林冲吧,唯一的愿望就是杀了高俅,因为高俅一伙害得他家破人亡,似乎高俅一死,林冲万念皆休。

毛主席说过,无产阶级革命意志是最坚定的。如刘唐、石秀、张横、张顺、李俊等人,他们没有田产,没有祖业,他们迫切地希望改变命运,在革命中,他们是最能吃苦的,也是最不怕牺牲的。但他们也有小农意识,容易满足,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鞭策,他们就会安于现状,满足于“大碗喝酒,大碗吃肉,大秤分金银”,可以说这批人在农民起义中是冲锋陷阵的勇士,但不是决策者,起不到主导作用。

如果说心态最为复杂的,当属那一批迫降的朝廷命官,如秦明、董平、徐宁、关胜等,他们虽然在梁山受到宋江的器重,座次排名也靠前。但他们心有不甘,特别是关胜、呼延灼、杨志皆为将门之后,名声显赫,而且他们都熟读经史,知道历史的演变过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梁山一旦没有推翻宋王朝,一日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那么他们蜗居梁山就永远是贼人,是草寇,子子孙孙要背负骂名,一方面他们希望梁山事业兴旺发达,他们能施展报负,建功立业。一方面又担心梁山事业“触礁”,自己没有了回头路。但当他们摸清了领导人宋江、卢俊义的真实意图后,与朝廷斗争到底的信念也就开始动摇了。

再看看那么批匠人、艺人吧,神医安道全,铁叫子乐和,圣手书生萧让通臂猿侯健,这些人凭着一身手艺,养家糊口没问题,在社会上也会受人尊重,但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谁当皇帝都一样,他们上梁山很多情况下是被诱骗上山的。他们不上战场厮杀手上没有血迹,不论那一方胜败,秋后算帐都轮不到他们。果然,梁山一受招安,这批人都被朝廷挖走了,而且还受重用,可见,这批人是最没斗争精神的,他们反对战争,热和平。

最后要谈到王英、燕顺、邓飞、陈达、周通这帮强人出身的绿林好汉。这些人以前在山上不是老大,就是老二,一呼百应,威风八面,但自入伙梁山后,因武艺和才能皆不如人,所以在忠义堂的排名都十分靠后,被众兄弟瞧不起。因此他们十分郁闷,常常怀念当年占山为王的日子。他们习惯于打家劫舍,拦截过往客商,劫得财物后就上山快活一阵子,没有了便又吆喝下山,推翻朝廷,夺宋朝天子的龙椅,那是天大的买卖。他们没这个能力,干不了,也不去想这个事。

这么一看,梁山好汉一百单八人,虽说不是离心离德,但也可以看出凝聚力不够,他们各怀心思各有打算。如果说梁山受招安,皇上大赦天下的话,那么对梁山弟兄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至少他们一辈子不用担负强盗的骂名。

只可惜一个革命斗争精神最彻底的李逵黑汉子,在忠义堂上喊出“如今朝廷姓宋,俺哥哥也姓宋,不如杀奔东京,砍了这个皇帝,俺哥哥做皇帝,俺们都做将军,岂不快活!”但李逵的话只能算胡言乱语,酒后狂言,成为众兄弟的笑料罢了。

那么梁山的出路,只有投降,别无选择。

如果拓开思路,假设一下,假设当初晁盖没有死;假设宋江和方腊、田虎、王庆合兵一处,假设宋江能让独当一面的卢俊义、林冲、关胜、呼延灼等人在梁山以外开辟新的据点,假设宋江能喊出“均贫富,分土地”的口号,那么梁山故事也许就是另外一个版本了。当然,这都是假设,历史已经过去了。

想来想去,还是罗贯中先生的两句词写的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通联:湖北巴东县野三关镇谭家村3组谭元奎)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30331/

梁山的命运的评论 (共 4 条)

  • 着墨
  • 云雀
  • 孟杨
    孟杨 推荐阅读并说 想来想去,还是罗贯中先生的两句词写的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仰望月色
    仰望月色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欢迎来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