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诺邓:隐逸深山的千年文明

2010-01-15 14:28 作者:大头鬼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雍正《云龙州志》记:“诺邓、顺荡(盐)味更咸,不必浇灶,而遂能成沙”。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盐的生产运销收归国营,继后又停产荒废后,长期形成的以盐业为主的繁荣的商品经济时代结束,诺邓随之衰落,被迅速发展的工业文明遗弃在一座偏僻的山岭。诺邓的没落也许是历史的必然,但因为隐逸深山,这座小村庄得以保存千年风貌却也是事实

我曾有好几回住在诺邓,早晨朦朦胧胧醒来,常常听到笃笃的声音滑过窗口,顿时一切都变的遥远而空旷,那是村民们赶着骡马出早工了。虽然乡村公路早已建成通车,但在诺邓这恬静的村庄,马队还是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当马蹄踏过石板的响声和赶马人清脆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岁月在这隐逸深山的村庄开始了新的轮回。

诺邓坐落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西北面的山谷中,沿一条乡村公路蜿蜒而上,当行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一座小村庄豁然显现,让人顿觉诗意盎然。“诺邓”一词是白语的译音,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唐代樊绰所著《蛮书》已经对诺邓有过明确的记载。此书的成书年代在唐懿宗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以此推算,“诺邓”村名见诸于史籍至少已经有1143年以上的历史。自此以后近1000多年的时间,诺邓村名一直没有改变,成了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作为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建筑群和明清文化的遗踪,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决定了千年白族村深厚的文化内涵。

诺邓土著居民村落的形成,最早可追朔到汉代,后来自元、明以来,南京、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山西等地陆续有移民因经商或仕宦之故迁来,在同当地原住居民融汇结合后,形成了诺邓村现有居民格局。历史上诺邓村最兴盛时期,其本村有近400户人家,常住人口2600多人,还有为数众多的经商、务工、杂艺等等流动人口。清末以来,由于盐业经济逐渐转入低潮,人口开始大量外迁,诺邓村本村人户逐渐减少,许多居民房屋或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或因地质变异而坍毁,或因人为因素被拆除,诺邓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民居消失了,现有的283户人家,有单家独院居住的,也有许多是两三户人家同住一院(以弟兄分家立户等形式)的多民族融合的白族大家庭。

诺邓井矿盐业最早产生于秦汉时期。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开滇,因为诺邓等地产盐而设云龙为比苏县(古白语中,“比苏”即“出盐地“的意思),诺盐在滇西早已负有盛名。

从有明确记述的唐代开始,诺邓村的发展演变已完全依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南诏时期“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公元1383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诺邓。提举由中央政府委派,一般以乡进士提举五井,如今诺邓黄姓李姓等族先祖均为明代内地进士提举五井而其子孙落籍于此。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达3.8万多两。(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因诺邓盐质非比寻常,虽然价钱较高,稍有地位者却非诺盐不买。盐商更是以高价争购诺盐,掷劣盐于不顾。而另一方面,盐务管理机构宁舍高价不售,明确规定以云龙盐搭销喇井盐,以诺盐搭销云龙各井盐。诺盐制成颗状、台灯式,还有一种是用作礼品和供品的弥勒和狮子盐,后来多为筒盐,通过马帮远销四方。古代诺邓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西藏。一时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小小边隅井地诺邓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然而遗憾的是,许多有真才实学之士,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只能终老于乡科

公元1466年,福建人黄孟通任五井提举,任职9年后因所辖顺荡井盐课任务未能完成,遂留下子孙在诺邓补征盐课,自己告老回归福建。黄孟通走时心情如何?留下子孙补征盐课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也许,这位失落的老人永远都未曾想到黄家后来竟成为了诺邓最光耀的人文景观。到清嘉庆年间,黄姓14代人口已经发展到145户,提举司衙门逐渐演变成黄氏的“私家宅子”,衙门旧址也在乾隆年间改造成黄氏族人的科举“题名坊”。

科举时代云龙中“进士”三人,其中诺邓有二,既祖孙进士黄绍魁和黄云书。黄绍魁“蜚声朔北”、黄云书“文章为天下士人知”。祖孙进士美名远播,作为黄绍魁父叔辈的举人黄桂功不可没。黄桂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因小时家贫,47岁才赴试,中乾隆丁卯科乡试第六名举人,为亚元,是云龙历史上第一位著名诗人,其诗苍深,颇有大唐遗风。云南最早的诗歌总集《滇南诗略》曾收选其诗词数首,被誉为“滇中一儒杰”。然而即便中举,一时名声远扬,黄桂终不得志,后因“见析薪有克苛之子”,遂决心于林下优游,不欲为五斗米折腰,而矢志著述,漫漫求仕之路以最终以归隐而终结。

黄桂虽一生坎坷,但对振兴家乡教育、加强教化、培育人才却功勋卓著。他和贡生杨元复,廪生杨瑗,生员杨秉正倡修建起了孔庙和崇圣寺,作为校舍进行教学。云龙第一名进士马锦文是他的学生,黄绍魁也多受其教益。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这位雄心稽古的老举人悄然离去,把诸多感慨留给了后人。

每次穿行于诺邓村石块铺就的小巷子里,每次站在古老的石墙、庙宇之下凝望,我总感慨到底是什么力量把这小村庄摆弄得如此精巧?然而岁月变迁,当所有往事都在谈笑中远去,唯有斑驳的建筑还在诉说着曾经有过的辉煌

诺邓村所有民居都傍山构舍,层叠而上,建筑式样基本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一正一耳”、“一颗印”等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布局。现存民居建筑中,主要有明、清时期的建筑,有一部分是民国的建筑。北山主体民居建筑带现存明、清两朝古建筑40余个院落,无论是四合院,还是“三坊一照壁”式结构,平面组合都结合山形地势特征,随高就低,构思奇巧,且有古街铺、古市肆等,街向纵横交错,风格各异;北山黄家寨子现存民居建筑属明清时期所建的约20余处院落,以河东民居建筑群现存明清建筑30余个院落,其中以四合五天井串连递进式院落最具特色;河头民居建筑现存明清建筑约10余处,其中“银匠家”等院落建筑建于300多年前,古老别致。

诺邓民居建筑重视工艺精美,院内装饰颇为讲究,凡抬梁构架、檐头挑枋都雕刻有蟠龙翔凤,图案美观精细。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有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两家来。诺邓村的照壁由于主房、厢房和厅房因山势高低错落,显得高大而又顺应各家地势特征。诺邓民居建筑中“大门”式样最为丰富,门向也不尽相同,其风格气派豪华而不失文雅。各家正房“堂屋”的风格,都体现古朴典雅之风,很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明清以来的家俱、古董、什物。

诺邓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万寿宫”。据记载,“万寿宫”为元代建筑,当时是外省客商的会馆,明初,将会馆改作寺庙,称为“祝寿寺”,现存诗碑云:朝贺明时习拜舞,万年祝寿听山呼。到明末清初又改名为“万寿宫”。宋元以来诺邓村经济的发展,从万寿宫的演变可窥一斑。这种建立在古代生产流通基础上的繁荣极大推动着地方文化生活的发展。

诺邓古代建筑除民居外当属庙宇最多、最具特色和文化内涵。诺邓村庙宇建筑在康乾时期最为鼎盛,至今犹存玉皇阁庙宇建筑群及香山寺等20余处遗址,这些寺庙建筑绝大多数都体现着道家建筑风格。

玉皇阁庙宇建筑群位于诺邓北山山顶,四周古木参天、阴翳蔽日,宏伟壮观的三层阁楼式建筑玉皇阁大殿高耸云霄,大殿建在3米左右的石台上,殿高16.4米,阁面宽13.8米、进深13.3米。殿前院内植修竹奇花,还有四百年多树龄的黄连树、紫薇、扁柏、金桂、古梅。黄连树平时枝叶苍翠,到秋天满树火红,把玉皇阁点缀得气势磅礴。玉皇阁庙宇建筑群大小九院,几百年来时兴时废,迭经沧桑。道光元年二月二日,久未修葺的玉皇阁突遭大火,顷刻间片瓦无存,现存为道光七年重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8205/

诺邓:隐逸深山的千年文明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