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是什么激怒了余秋雨先生?

2012-04-13 14:36 作者:水墨丹青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余秋先生的文章我几乎悉数拜读。余先生的文笔犀利而隽美、深刻而细腻、严谨而亲切。每每写就一篇,便叫夫人马兰读来听,以斟酌文中语言的韵律,稍嫌不妥,便忍痛挥刀。余先生出现在央视“青歌赛”的评委席上,做为“综合素质考核”环节的点评嘉宾,可谓当之无愧。这个座位是许多专家学者可望而不可及的,但随着赛事的推进,传出了余先生要退出的消息。

说起来这已是前几年的事了,再将时光多倒回几年吧,著名主持人王刚主持一个选美节目,提了一个让小学生对答如流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让现场所有的美女傻了眼,不知所云。经王刚老师再三提示,其中一位美女迟疑着答:火柴。可想而知,王刚老师该有多么尴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余先生的境遇并不会比王刚老师轻松,面对全国的电视观众,面对一些如此素质的选手,真是两难啊!余先生和王刚老师毕竟是著名人物,涵养极高,换了像我这样的平常人,恐怕要忍不住骂街了。

请原谅,我也不是随便骂人的人,且说一件事来听。说的是前几年的一部电视剧,只能说前几年的了,现在的电视剧我很少去看。这部电视剧叫《风流才子纪晓岚》,剧情已记不起了,只记得剧中的乾隆皇帝将“吕不韦”读成了“吕不会”,如果真的乾隆皇帝还活着,我想会把这个假皇上推出去杀头了。我们姑且认为这是失误,不是故意的,那么出现这样的失误的直接原因就是演员不知道“吕不韦”是何许人,而更直接的原因就是,演员“不会”、导演也“不会”、编审更“不会”,除此之外,我们找不出一个更好的原因或借口。电视剧《刘老根》中的丁香能说出“百分之一半”这样的词并不奇怪,一则她是农村妇女,没文化,二则,二人转已经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了,从这些人的嘴里说出什么已经无所谓了。但是不管如何,堂堂大清皇帝,一国之君,说出“吕不会”三个字,实在是“有失国体”啊!

在我还不会查字典的时候,老师就反复教我们:的、地、得三个字应该怎样用,用在哪儿,不能随便用,因为意思不同,后来知道了:“的”字用在形容词、名词(代词)和名词(代词)之间,“地”用在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形容词)之间,“得”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之间等。现在的情况是,另外两个字几乎已经没人准确使用了,在一些书籍、报刊、电视屏幕上,只剩下一个“白色的勺子”了。

近日,不知从何时起,有的人嘴里出现了“我去”一词,我猜,这便是“我×”、“我靠”两个词的变种。电视里有人说,生活里有人说,包括孩子,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你究竟要往哪儿“去”?如果说“神马”、“杯具”之类的网络语言只是一种调侃的话,那么我们有责任让这些东西到此为止,否则孔夫子如果泉下有知,恐怕真的要被气得灵魂出窍了。不为别的,最起码应该想想我们的下一代,想想应该教会他们些什么。作为教者,我经常看到学生写的乱七八糟的字,间架结构不说,单说笔顺,看字形就能看出毛病,谁的责任?艺不精,何谈师道?师道不存,何谈尊严?师道尊严不在,要师何用?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只怪老师,要怪只能怪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

我们多么希望余秋雨先生不再生那么大的气,王刚老师也不再有那么多的尴尬,也不至于把孔老夫子从坟墓里请出来,求他老人家救救我们的语言文字。如果有一天我们在国外的卫生间里看到绝无仅有的中文提示“便后请冲水”的提示时,除了感到不好意思,还应该想到:外国人能把中文用得如此驾轻就熟,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而我们自己则有“不知所云”的危险,不知“去”向的尴尬,那就真是“杯具”了,不是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19399/

是什么激怒了余秋雨先生?的评论 (共 5 条)

  • 惜缘
  • 心想事成
  • 诗飏
  • 无不为之
    无不为之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
  • 明月
    明月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解析,问好!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