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鸿门宴》赏读

2018-04-06 16:31 作者:追梦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典范之一。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在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迅猛发展、正待西行入关的时候,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市)起兵,策应了农民起义军。他屡经战阵,所向无敌,为推翻暴秦的统治,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后来在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斗争中惨遭失败。《项羽本纪》的作者司马迁用饱蘸个人感情的笔触,描写了项羽一生的经历,生动细致地刻画出这个失败的英雄富有个性的形象,既有深情的歌颂,也有充满惋惜之情的批评,但歌颂多于批评。全文最精彩的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被围”三个故事。“钜鹿之战”的故事写当时身为楚军次将的项羽毅然杀掉观望徘徊的主将、卿子冠军宋义,引兵渡河,破釜沉舟,大破强大的秦军,解除了秦军对赵国钜鹿的包围,从而扭转了战局,赢得了诸侯军的拥戴,表现了项羽英勇和决断的性格;“垓下被围”的故事,写项羽最后失败时的“英雄末路”,表现了项羽豪爽、壮烈但没有自知之明的性格。《鸿门宴》则是其中第二个精彩的故事。当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中谁便可称王。刘邦先于项羽入关中,定咸阳,还军坝上,按约当可称王。项羽不服,攻破函谷关,驻军新丰(今临潼县东),准备进攻刘邦。这时刘邦的部队只有十万,而项羽则有四十万。因此,双方实力甚为悬殊。刘邦便用谋士张良的计策,在项羽面前表现出一副谦恭态度,亲自到新丰鸿门拜见项羽,申明“不敢背德”与项羽争王。项羽终于受了蒙骗,不听谋士范增的劝告,致使错过擒杀刘邦的良机,使刘邦得以逃脱,从而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十二月。这是一个剑拔弩张、杀机毕露的“宴会”。作者让双方的主要人物上场,通过他们的言行,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本文就集中地叙述了刘、项这两个集团这场斗争的经过,让我们进入文章,去欣赏里面精彩的故事。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交代刘邦驻军地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刘邦集团内奸告密,挑起刘、项矛盾,是本文故事的起因)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被激怒,发出进军令,气氛紧张。项羽妄自尊大、骄躁暴戾的性格一语托出)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插叙刘、项兵力悬殊,说明刘邦处境的危急,为下文“鸿门宴”刘邦智斗作伏)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谋士范增的劝说,侧面说明刘邦胸有大志,进一步印证曹无伤的告密,更加激化项与刘的矛盾)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利用迷信,再激化矛盾,坚定项羽杀刘的信念)急击勿失!”(范增的劝说是火上浇油,使气氛更加紧张,范增的远见,为“鸿门宴”预伏了杀机)

以上是第一段,叙述刘项矛盾的原因及两军对峙的形势。文章与项羽发怒、范增鼓动点出“鸿门宴”前的紧张局面及刘邦处境的危险。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又引出项伯,此人与局势大有关系)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项羽集团内奸的告密,是刘邦得以应付“宴会”、转危为安的起点)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项羽的叔父项伯,竟以私情泄密,可见项羽用人不当)”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前言范增为项羽设某,此言张良为刘邦策划,相互映衬、对照,更使文章曲折、生动)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与前“项羽大怒”对应)曰:“为之奈何?(自度力弱,虚心求教,希望解脱困境)”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原来张良也不知拒守函谷关之事)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点出事实,却不说出真实姓名,机智、远见。这本是他自己的愿望,却推诿他人)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又一声“奈何”心中确实恐慌)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张良献策,想通过项伯缓和和调解项、刘的矛盾)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以往交情深厚,故能借助其力)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刘邦由“大惊”到“默然”,并一再追问“为之奈何”,充分表现了他惊恐不安和无可奈何的神态。项伯的到来,大可利用,这是关键人物,故应厚结,因而立刻做出“吾得兄事之”的决定,又充分表现他的机智和权变)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进一步拉拢、利用)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能言善辩,婉言开脱,满腹野心,说成一片忠心,刘邦的随机应变,数语间合盘托出)项伯许诺,(信从了刘邦的逢迎,放弃了“欲呼张良与俱去”的来意)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进一步为刘邦设谋,疏通)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伯转而为刘邦修辞表功、说情。可见项伯已被笼络、利用)项王许诺。(项羽前后判若两人,由“大怒”到“许诺”表现了他轻信他言,憨直、粗疏、寡谋的性格弱点,为下文“鸿门宴”失利作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以上是第二段,叙写刘邦施展政治手段,设法挽救危机局面的情况。项伯为刘邦所利用,在项羽面前火里抽薪,使双方矛盾开始缓和。这里初步揭示了刘邦机智善变的性格,也初步表现了项羽骄横粗直、易于满足的弱点。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一面谦让,一面恭维。但退中有进,卑中有亢,恰中项羽弱点)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头脑简单,向敌人暴露了自己,毁掉了自己政治斗争的耳目)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尊位)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详细叙写座次,显示出项羽徒慕虚名、容易满足的性格)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数目”三次“举玦”示意,图谋长远,使“宴会”杀机毕露,刘邦命在顷刻,气氛极为紧张)项王默然不应。(项羽怒已息,气已懈。刘邦寻计于张良,项羽不听范计,鲜明对比,孰胜孰负,已现端倪)范增起,出,召项庄,(召出项庄,故事情节又生一波)谓曰:“君王为人不忍。(“不忍”正是项羽失利的致命弱点)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范增“数目”“举玦”之后,又“起”“出”“召”“谓”连续行动,焦急之情,历历可见。“若属皆且为所虏”一语,已指出:如失掉时机,将来斗争形势严重)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意在沛公)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刀光剑影,紧张异常。项羽似不知项庄舞意,对项伯保护刘邦亦无动于衷。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性格、内部矛盾的情势,一目了然)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引出樊哙,故事情节再生波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樊哙忠于刘邦,与项羽集团形成鲜明对比)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刚直、勇猛的形象,鲜明、逼真)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项王惊诧)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项王转而赏识樊哙,说明他早已放弃杀刘的意念)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连写樊哙的豪饮、生啖,文字简括、形象,生动地显示了樊哙豪壮、粗犷的性格。樊哙的“饮”“啖”,使“宴会”的紧张气氛又逐渐舒缓)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樊哙行动粗放,但粗中有细。锐利的言辞,咄咄逼人,竟置项羽于受审身地位!此处,与前文刘邦谢辞相互应)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项羽无言以对,窘态毕露。项羽由骄横暴戾,到刚愎自用,到窘困自疚,粗直、简单、色厉内荏的弱点暴露无余,与刘邦机谋善变、奸诈狡黠、内心惊慌而表面泰然自若的性格鲜明对照,“宴会”胜负已判然若揭)樊哙从良坐。坐须臾,(“宴会”由紧张已降而为沉默)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刘邦机智权变,另生枝节)

以上是第三段,叙写鸿门宴上刘、项双方展开正面冲突和斗争的紧张场面。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文章以项羽和范增在认识上的矛盾为线索,有声有色地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等四个紧张场面,集中而细致地表现双方矛盾和人物思想性格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使故事情节进入高潮,从而揭示了刘胜、项败的趋势和原因。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樊哙论述精当,可见粗中有细、能文能武,具有政治才能。)于是遂去。(刘邦倾听臣下之言)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可见刘邦早有预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虽狼狈逃出困境,实际犹如猛虎归山,楚汉之争就此揭幕)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虽仓促逃走,但布署谨慎周密)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张良与刘邦紧密配合,反衬项羽与范增步调不一)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反击一掌,有理有据)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此时一筹莫展。“受壁”“置坐上”似尚未认识到“放虎归山”的严重后果)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气愤至极)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范增深知后果的严重性,但时机失,白白增加内部的矛盾)

以上是第四段,叙写刘邦逃席回营并周密部署结束鸿门宴的情况。这是故事情节的结尾。刘邦虽然是仓促逃走,间道而归,实际是征服了项羽、挫败了范增,因机权变,胜利回营。项羽集团一场充满杀机的宴会,反而被刘邦以智斗挫败,内部徒增更多的矛盾。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回应前文。“立”字表明了刘邦处事的坚决、果断,形成与项羽优柔寡断性格的鲜明对比)

以上是第五段,叙写刘邦回营,惩办内奸曹无伤。回应了故事发生的因由,结束了全文。

本文通过对鸿门宴前后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在秦王朝灭亡后,项、刘两个政治集团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尖锐矛盾和斗争,预示了刘胜项败的发展趋势,说明了狂暴专横、刚愎自用、满足虚名、坐失良机,是项羽众叛亲离的根本原因。这个主题思想,在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解放前夕,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毛主席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赋予这个历史事件以新的时代意义。

本文在写作上有几大特色:

首先是,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全文选自《项羽本纪》,但能独立成篇,主要是作者很注意事件的完整性。他大体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写,围绕鸿门宴这一件大事,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刘邦、项羽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双方主要人物在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和被动的相互转化,事件的重大意义,全都写的很清楚,既纷纭复杂,又是条理井然。特别是事件写得很曲折,此起彼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例如项羽决定击破刘邦的军队,范增又进言“急击勿失”,局势显得异常紧张。但是项伯的出现,却使得局势有所缓和。鸿门宴上,范增处处显露杀机,杯盘碗盏与刀光剑影交替,较之先前,刘邦的处境更加危险。但随后不仅有项伯保护,更有樊哙闯入,使气氛有所缓和。逃跑一节,主要写刘邦的策划,但刘邦的逃跑是否成功,刘项的军事冲突是否能暂时避免,又决定于张良的工作。张良的工作有了成效,却又出现了范增撞碎玉斗的事件,又生一层波澜。全文就是这样曲折地展开情节,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其次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写人,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不同的性格。在鸿门宴上,登场的是刘邦、项羽两大集团的决策人物。

先说刘邦,他本来打算守住函谷关,自立为王,野心勃勃。但他能审时度势。当他得知项羽要来攻打他时,自知不敌,于是,寻找一切办法摆脱困境。先是笼络项伯,让项伯替自己说话。到鸿门赴宴,见到项羽即首先表示歉意,自称“臣”,说进入关中是“不自意”,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同时,刘邦以守为攻,在称臣道歉的同时,又说有小人挑拨他们的关系,暗示项羽轻信曹无伤的话。离开鸿门时,又对张良做了周密部置。他的“斗智”每一步都取得了胜利:项伯被它利用了,项羽被他哄骗了,逃跑按计划进行而不激怒项羽。他在鸿门宴中充分表现出老谋深算的本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再说项羽,他在矛盾冲突中表现的个性也很鲜明。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后,先是怒火中烧,立即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待到项伯为刘邦说请,他又“许诺”。鸿门宴上,刘邦道歉的同时,暗指他受了小人的挑拨,他竟然不加思索地供出了曹无伤。范增多次示意他下令杀刘邦,他下不了决心,“默然不应”。对闯入账内心怀敌意的樊哙,他也不能采取果断措施,反而称樊哙是“壮士”赐以酒食;对樊哙的指责也“未有一应”。甚至刘备逃离后,他也不采取行动,后来又“受壁,置之坐上”。这一系列言行,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无城府、优柔寡断、有勇少谋的人物,虽然他待人以诚,但却不能避免后来他失败的命运。

还有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很有特色。他很勇猛,敢于带剑闯入军门,敢于将执戟的卫士撞倒在地,甚至敢于怒视项王,连力能拔山的项羽也连声称赞他是“壮士”。但是他粗中有细,能替刘邦说话,还能促成刘邦逃离虎口。

其他如张良的忠诚与多智,范增的果断与见识,项伯的因私忘公,在鸿门宴这场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叙述语言简洁,生动,人物语言富有个性特点,人物动作、表情的简洁勾勒,紧张场面的突出描绘,都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刘邦委婉周密的言辞,樊哙激昂慷慨的斥责,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项庄舞剑、樊哙闯宴的描述,使人如临其境。至今都还有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鸿门宴》是一篇非常成功的文学作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5336/

《鸿门宴》赏读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