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汉人物传记

2017-12-08 08:29 作者:听雨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刘邦与项羽

项羽的叔父项梁带领项羽等人起兵造反。

有一次,项梁和项羽见到皇帝,项羽对项梁说,你可以“取而代之”。吓得叔父赶紧用手捂住了项羽的嘴。

这次叔侄两个举旗反秦,看来是真的要“取而代之”了。一路打濮阳,夺定陶。章邯得到援兵之后趁势打击项梁,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战亡。

巨鹿之战续写着“取而代之”的传奇故事。宋义为巨鹿之战的大将。

但宋义延误军机,虐待士兵,吃喝玩乐,被项羽杀死。项羽从此做了起义军大将。以五万兵力破釜沉舟,只让士兵带三天粮食,速战速决,战败章邯的二十万大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章邯既要面对项羽的军事压力,又有秦二世的猜疑,最后投降了项羽。这就是成就项羽为西楚霸王事业的著名巨鹿之战。因此项羽成了反秦起义兵的总首领。

正当项羽及各路诸侯与秦主力奋力厮杀之时,刘邦转兵向西拿下了关中。

原来有约在先,谁得了关中谁为王。这下可急坏了项羽。于是项羽发兵幽谷关(潼关)。

幽谷关刘邦紧闭城门,便有了著名的鸿门宴。楚怀王用计令项羽、刘邦相争。项羽过于自信,先挥军直捣秦军主力战最强大将章邯,然后再计划进攻咸阳。刘邦却暗兵西转,直赴咸阳,子樱出降。

项羽预备摆设鸿门宴,在宴中击杀刘邦。鸿门宴,项羽、刘邦双雄对决,这场盛宴决定了日后谁是最终的王者。

亚父范增做好了杀人准备。无奈刘邦对项羽好言相劝,项羽缺乏的是政治战略,被刘邦蒙蔽后丧失了杀掉刘邦的机会。

但后来项羽的大军还是进了关中。

关中地区物产丰富,有关中大平原,丰沛的泾河渭河之水,粮食充足。而且有四塞做保险,易守难攻。

这四个关口分别是幽谷关(即潼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有泾河渭河以及山西的黄河蒲津渡口做屏障。陕西四面环山,华山,秦岭和陇山萧山等。地势非常有优势。

然而,项羽却把秦都烧毁。并且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富贵不归乡,如衣锦行,谁知之乎?”。

项羽选择了做霸王没有称帝,选择了徐州而舍去了长安咸阳为都。衣锦还乡回徐州,荣归故里见江东父老,这个衣锦还乡就是从项羽的时候传给后人并沿袭至今的。

韩生劝说项羽无效,骂他“沐猴而冠”,被项羽知道了,便杀了韩生。

项羽做了霸王,封赏了十八路诸侯。封刘邦为汉王,在丞相张良的努力下,通过项伯得到了汉中。

章邯为雍王,管理秦地,司马欣为塞王,也是陕西甘肃一带,董翳为翟王,管理着三秦大地。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山西大同一带。张耳为常山王石家庄一带,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江西一带,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北京保定一带。田市为胶东王青岛临淄淄博一带,田都为齐王济南一带,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

刘邦封了巴蜀,这里曾是冲军法配之地,无人愿往,项羽故意把它分给了刘邦。在张良的努力下又得了汉中。项羽的这次封侯,为日后的乌江自刎留下了伏笔隐患。

汉军多山东人,来到巴蜀和汉中,许多军兵逃跑。但刘邦卧薪尝胆,背信弃义,联合韩信,彭越等人,许下若言,天下合作共同治理。于是韩信等人奋力拼杀。并按照刘邦手下的谋士们设计的计谋行事,诈降,攻打项羽粮仓,韩信占领河北分散项羽力量,韩信调兵遣将设下十面埋伏等展开战斗,历时五年最终让项羽进入绝境。

项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都说性格决定一个人的成败。项羽的失败也与他这样的性格有关。

那么,项父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呢?项羽讲义气,太自信,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缺乏政治谋略,许多事做了才想,甚至做了也不想,与范增比较,缺少厚黑学,所以在刘邦和张良用计挑唆二人后,项羽与范增分道扬镳。

楚霸王手下除了范增没有几个谋士。说明他这个人一贯是自作主张,不喜欢听别人的话。许多时候许多大事都不与人商议,也没有什么人参与,狂傲的性格最后让他成为孤家寡人。

项羽的叔父项伯跟随他的时间最长,但没能对项羽起到大的作用。项伯与张良私交甚好,关键时刻还给项羽起了坏作用。

任何人都不能触及项羽的尊严,容人之量不如刘邦。包括杀韩生,乌江自刎,他都听不进别人劝说,也就没有了渡江图谋东山再起的机会。

在韩信跟随项羽的时候,仅让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将军韩信做了一个保镖,韩信即使对项羽提供好的建议,项羽也不会重视一个保镖的意见。韩信的才能得不到发挥离开了项羽。这对项羽成就帝王之业是巨大损失。不善用人是他不能成就帝王之业的最大短板。

但是,即使如此项羽的人性应该比刘邦要好。

反观刘邦这人的胸量,要大的多。比如刘邦在彭城战败,逃跑的时候遇到了失散多年儿女。马车跑得慢,刘邦怕追兵赶上,便把儿女几次踢下马车,几次被车夫拾起。刘邦一怒之下要杀车夫。在车夫劝说下勉强留下,后来这对儿女成了太子和公主。车夫提拔为交通部长。

有人说,刘邦乃大风起兮云飞扬的主儿,太精辟了。刘邦这斯,夜黑杀人,日风放火。人性差,一痞子,人品不及项羽。

再如,某日刘邦正在与戚夫人亲热,正好被一大臣请示工作时看到,很难为情,大臣转身就走。刘邦追了过来,按下大臣的脖子,大臣不敢抵抗,只好弯下腰。此时刘邦抬腿跨过大臣的脑袋,戏娱了一番后问大臣“我是一个怎样的君王?”大臣回答“你就是商纣王那样的亡国之君”。

刘邦听后没有不悦,反而哈哈大笑,放走了大臣。

如果是项羽,他绝对不会那样戏弄大臣。因为刘邦相当于如今的国家最高领导,大臣也相当于一个副总理,这么高级别的人物,怎么能做如此轻飘的事儿呢?项羽肯定不会这样做。但是,如果大臣对项羽说了那样的话,肯定不像刘邦把他放走而是杀死。这就是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的性格差别。性格决定胜败,刘邦这样的痞子性格却反而能成事,项羽这样一向规矩严谨的正人君子却最终失败。

刘邦有权谋,会用人。刘邦手下文有张良萧何陈平,武有韩信樊哙 等不计其数的人才。

你看刘邦与戚夫人,也远没有项羽与虞姬那么高雅悲壮。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项羽的时候数十次都有写他怒,大怒,一生中没有见到过项羽笑。唯一的一次大笑就是那个船夫亭长劝说项羽渡江以谋东山再起。项羽大笑刎颈自杀。可见项羽的性格是一个,常不开朗的人。

他是不是一个抑郁症的患者?倘如是今天,我要是遇到项羽,就让他服用艾斯西肽普兰试试。自杀倾向是抑郁症的一个表现。

在项羽经历过大大小小七十余场战争中,有三场战争必须需要说,那就是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和荥阳之战。

荥阳之战历时两年有余,史记有“拔荥阳”、“烧纪信”、“烹周苛”、“诛枞松”、“围成皋”,“拔成皋"等诸多过程的记载,可谓几进几出,几失几得,反反复复。史记中对比于刘邦的记载是这样的:“汉王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汉王独与数十骑遁”、“汉王逃”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战争的艰难。项羽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虽多取胜,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绝境。

这三场战争决定着项羽的生死命运。项羽为人比刘邦更要光明磊落。一生基本只靠勇猛顽强奋力拼杀,很少动心机,从不耍阴谋诡计。是一条刚正的汉子与英雄。

项羽与虞姬的情也和商纣王与妲己不同,也和唐明皇与贵妃不同,项羽不是沉迷于酒色的人。

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提到的内容很少。而民间流传的这旷世之爱却成了固化的版本,说书唱戏的内容都几近相同。

和歌的唱词项王悲歌慷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等所有人皆都泣哭。

那么,作为跟随项羽数年的女人,也是项王最爱的女人不是不知道项王仅用五万兵力,在巨鹿之战中打败秦朝。又用三万兵在彭城之战中大胜刘邦五十六万大军。而今,虞姬为何不在逆境之时鼓励自己的丈夫背水一战,绝处逢生反而是刎颈殉情,这样岂不丧失了项王的斗志?事实也证明,项羽是有机会突破乌江另起炉灶,东山再起,报仇恨的。

结果二人双双自绝,以情而止了锦绣江山。难道真的是虞姬所说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真的没了出路?而项王也是天之亡我,不愿渡河,即使不说事业,也可惜了那仅三十一岁的年纪。

有关项羽和楚汉战争的成语很多,如拔山扛鼎 ,才敌万人 ,取而代之 ,披坚执锐 ,破釜沉舟 ,背水一战,亘古未有 ,衣锦还乡 ,妇人之仁 ,付之一炬 ,一决雌雄 ,楚河汉界 ,单枪匹马 ,四面楚歌 ,十面埋伏,霸王别姬 ,卷土重来 ,江东父老 ,作壁上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意在沛公 ,沐猴而冠 ,儒子可教等等。鸿门宴也是一个三字成语,它可以写成鸿门之宴四字成语。表示难喝之酒,难赴之宴。而鸿门之宴的鸿门是一个地名,在西安潼关东面不远的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鸿门堡村。

二,刘邦与韩信,萧何

韩信出身贫寒,少时游手好闲。长得身高马大,却没有谋生本领,因此常遭人轻蔑。不会经商,不能种田,谋一小职,也不有作为,常被人说他靠撮来之食养活。

韩信时常佩戴刀剑,一日遭一屠夫戏笑。屠夫说,你虽然身高马大,佩戴刀剑,但你胆小如鼠。你敢用剑杀死我吗?你若没胆量杀我,你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思量良久之后,选择了从这个人的胯下穿身而过。如此便留下了他人的笑柄。但也作为美德传世了忍辱负重的美名。为后人提供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最得力之素材。就连韩信这样的人都能忍受他人的胯下之辱,我们拿什么与盖世无双的韩信可比。有什么样的委屈不能包容?

韩信早期追随项梁,项梁敗后改随项羽,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作用得不到发挥的韩信投靠了刘邦。刘邦安排他做中郎,负责接待宾朋的工作,其实也就是现在的办公室职员。

萧何多次与韩信交谈,了解了韩信的能力与抱负。答应在汉王面前举荐。时间过去了许久,也没看到刘邦启用他的迹象。

刘邦封汉王,不少山东兵走到新郑的时候就开始逃散。韩信也随着逃跑人员跑了。

萧何知道后,月下骑追。有人看到萧何出走,误认为萧何也跑了,便报告了刘邦,说是萧何逃跑,刘邦大骂。过了两天之后,萧何又回来了,刘邦大喜。于是,萧何讲明原委。萧何说,大王如果只想做一个汉王,我追与不追回韩信到也就无所谓了,如果大王想做天下,那没有韩信,你是万万达不到目的的。在萧何力荐之下,刘邦举行仪式,封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韩信问:“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王。韩信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

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衰弱!

在这种情况下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

三秦封王的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项羽。项羽坑杀秦朝降兵二十余万人,只有章邯、董翳、司马欣免死,秦地的人们无不痛骂他们。

您入关中,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百姓无不拥戴你在关中为王 。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汉元年十一月,汉王乘项羽进攻齐地田荣之机,袭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东向与项羽争天下,楚汉战争爆发。韩信为大将,曹参、樊哙为先锋,利用秦岭栈道,趁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军队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

章邯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好峙两地再败雍军,围剿章邯残部于废丘。之后分兵略地,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汉二年汉王率汉军出关,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降汉。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军大败而还。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彭城之战。

韩信复收溃败之军与汉王在荥阳会师,阻击楚兵追击,并连续作战两年有余,形势方得扭转,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这便是荥阳之战。

汉王兵败彭城之时,塞王、翟王叛汉降楚,齐王和赵王也与楚媾和。魏王也封锁了河关,切断汉军退路与楚约和。

韩信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伏兵却从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魏王豹引兵迎击韩信,韩信大胜,平定了魏国。

刘邦采纳韩信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给韩信增兵3万,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汉王派张耳与韩信一起引兵东击赵王歇,北击代王,俘精兵补充在荥阳对楚作战的刘邦。

韩信、张耳帅兵太行山井陉微水进攻赵国。韩信背水一战,大获全胜。

楚多次派兵渡黄河击赵,赵王张耳和韩信往来救援,行军中安定了许多赵国城池,并发兵支援刘邦。当时楚国正在荥阳围困刘邦,刘邦逃跑到成皋,楚又急忙围攻成皋。为了扭转汉王在成皋的颓势,韩信攻赵。韩信与赵军相遇到井陉微水一带。发兵前的晚上,韩信告诉大家,等明天破赵军之后大家在饮酒祝贺。当晚的晚饭将士们没有吃饱。汉军布阵在河水岸边。韩信引一部分兵烊败撤退,赵军大喜,把部署在水边的赵军逼到的绝地。于是,赵军为了能生还,无不以一当十,背水一战,绝处逢生。结果韩信取得井陉之战的大胜。

齐国失利,龙且战死,使项羽非常恐慌。项羽派使者劝说韩信归楚。韩信在汉军中全面发挥了自己的才智,怎么能会回到楚军呢?

纵观韩信平齐,定魏,夺赵,收代,得三秦等战功无数,可谓功高盖主,举世无双。然而,这样的一个功臣,却最后被除掉。这里面有刘邦和吕雉的因素,也有共享天下的承诺,导致韩信居功自傲。韩信自己的原因也是引发被除的悲惨结局。正当刘邦被困,等待韩信援救之时,韩信让人请示刘邦封他齐王。引起刘邦不满,但因有使者在场,刘邦准了他的请求。封齐王后韩信才迟来救助刘邦。刘邦解围,扭转困局,随之大事已定,逼迫项羽至乌江自刎。

刘邦称帝后的韩信确实有谋反的行为,于是让他改任楚王,又降为侯爷。韩信不满便满腹牢骚,愤懑不平。韩信谋反,吕雉趁机除掉了韩信。一代枭雄陨落。

三,刘邦与吕雉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冀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墩,尚安所施?”

汉高祖刘邦一生多兴兵动武,少舞文弄墨。但也喜欢欣赏歌舞,写过诗词,而流传于后世的名诗不多,也就《大风歌》和《鸿鹄歌》。这就是其中那首《鸿鹄歌》。诗的大意是,已经成为鸿鹄远走高飞,我虽有弓箭在手,怎又能奈何于她?诗中的鸿鹄与她,指的是吕后吕雉。

刘邦意图废掉吕雉之子刘盈太子之位,而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如今,吕后今天已经成熟壮大,自己已然老迈,看来是不能达到废立太子的想法了。戚夫人听到这些后,泣不成声。

故事要从刘邦大宴群臣说起。刘邦想与众大臣商议废立太子之事。参加宴会的文武百官全部到齐。戚夫人,赵王刘如意,太子刘盈,皇后吕雉也都如数到场。与往日所不同的是,有四位面孔大家都不熟悉,这四个人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四人整齐的跟在了太子刘盈身后。这四个老头儿正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这四位是顶尖的世外高人,人称"四皓",即四颗明星。刘邦正是看到他们四位才咏颂出了一生当中为数不多的,并传于后世的《鸿鹄歌》,改变了废立太子的想法。此时的刘邦年已六十岁,身体不再健壮而显老迈衰弱。

为何四位老者的出现,会起到如此大的作用?这四人可是刘邦倾其一生苦苦寻觅而得不到的良才。无论刘邦怎么劝说,四位就是不肯跟从刘邦。如今,废立太子的时刻,他们却出现在刘邦面前,站在了刘盈一边。这不由得让刘邦感叹吕雉的能力,并改变了原来的主意。

那么,吕雉又是如何联系到四位老者的呢?

刘邦废立太子之事,最开心的是戚夫人。但最敏感,最忧虑的自然是吕雉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之后,吕雉不由惊恐万端。但吕雉就是吕雉,冷静与智慧让她振作起来。

皇帝与周昌商议废立太子的声音传到了隔壁吕雉屋内。周昌与刘邦是同乡,关系十分紧密,当朝的副宰相。这个人说话有些口吃,因此声音比较大,表述时间长。吕雉知道周昌阻止刘邦的好意,给周昌跪地谢恩。

吕雉没有就此结束阻止皇帝废立太子动议的行动,她找到了张良。张良思虑半晌,方想到了求助于四位贤良的主意,并且给吕雉做了每一步细节上的安排。才有了前面刘邦吟诗一幕。从此,刘邦再也没有提过废立太子之事。

刘邦为什么要废立太子?原因是这个太子刘盈性情不够坚强,做事唯唯诺诺,刘邦越来越看不上刘盈。重要的是,刘邦在他所有的妃妾当中最欢戚夫人。戚夫人日夜与刘邦厮守。能歌善舞,美色绝伦。从赵王刘如意的名字中就能看出刘邦对其母子的宠爱。如意小的时候,刘邦可是天天把他抱在怀中,喜爱无比。而比这些更重要的是,这个如意相貌性情都与刘邦相随,如果如意接班,更能在江山治理的时候,体现出刘邦的身影与意图,更像是自己在做自己打下的江山,自己的生命在延续。而刘盈就欠缺了这些,与如意比较,他更像一个不肖子孙。

废立不成,刘邦思虑最多的就是戚夫人母子日后的安危问题。刘邦深知吕雉的为人,因此无比担忧他万岁之后戚夫人被吕雉陷害。虽然也想了一些对策,但这些对策如果刘邦在世,根本没必要,刘邦去世,也根本无济于事。

刘邦帮助戚夫人避免日后受到陷害采取的措施之中有一个重要事件值得一说。

吕雉的两个哥哥,都已经封官领赏做了王爷。而吕雉的妹夫樊哙也是刘邦的忠臣。是刘邦手下最勇猛的战将。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都是徐州沛县人。原来这个樊哙是一无名小辈,在当地只是做些贩卖狗肉的小营生。

而刘邦这个人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在当地做了个小官,有点小势力,结交了一帮兄弟,嫣然一个流氓小头目,一个混混儿。刘邦与樊哙这个人结交,就源于刘邦没少吃他狗肉。

俩个人后来成为同朝君臣,与吕家可是不无关系。这是因为,刘邦娶了姐姐吕雉,而樊哙的老婆是吕雉的妹妹,两个人是料襟一担挑。

燕王判乱,派樊哙平息。樊哙这人喜欢结交各路豪杰。路上带着部分将官和好友住宿,包下了大量宾馆,于是,有人报告皇帝说是樊哙勾结吕雉谋反。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刘邦听到后,立刻派陈平周勃去擒拿樊哙,并反复叮嘱二人见到樊哙后立刻斩首。

陈平周勃合计,皇帝已是奄奄一息,而且樊哙是吕雉的妹夫,皇亲国戚,一向对皇帝忠心耿耿。万一哪天皇帝醒过味儿来,刘邦和吕雉都会怪罪于咱俩,不如把他绑到京城,由皇帝亲手处置更为妥当。这样既不能算咱俩抗旨,又能给皇后有个交代。

陈平周勃俩人依计行事,没有杀死樊哙,而是让他回京城。行至半路,就听到了刘邦驾崩的消息。刘邦之所以在生命垂危之际,仍不忘速去杀了樊哙,还不是为的戚夫人的安全,削减吕雉在朝中的势力啊。

戚夫人与刘邦才是真正生活上的夫妻,因为刘邦真正喜欢的人是戚夫人。而吕雉吕皇后与刘邦,可以算的上是政治上的夫妻。如此看来,刘邦打下的江山,算是给吕雉帮忙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些,吕后扶植了大量吕姓家族的人把持朝政。幸亏吕雉死后,皇权传给了刘邦的四子刘恒汉文帝。

吕雉与刘邦一开始结合,就是源于有目的有意图的结合。这要从吕雉的身世说起。

吕雉的家是山东单县。其父吕公与人结下冤仇,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徐州沛县。吕公与沛县县令私交甚好。

吕雉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兄弟姊妹四人。

吕公带领全家来到沛县,人们得知县令有亲朋投奔,纷纷前来探望,并表达祝贺。于是,县令设宴会招待吕家。各路宾朋拿了贺礼,参加贺宴。

正是这次吕家的迁途,更是这个贺宴,改变了吕家人的命运。真可谓人挪活树挪死。

吕公本来是要让女儿嫁到出人头地豪门的。怎奈家中出了这样的事情,只好给两个女儿选择女婿早日嫁出,以好在当地有个着落。

刘邦参加了这次宴会。虽然他分文没带贺礼,却声张拿了一万。记账的人就是萧何,萧何与刘邦是好朋友,肯定不会当场戳穿他没拿贺礼的事情。平日里萧何非常赏识刘邦。这也是刘邦敢这样做的缘由之一。

吕公看到刘邦后,不由得大惊失色。原来,吕公会相面,他认定眼前这个刘邦,日后必有大作为,于是,等酒宴散去,吕公留下刘邦,表达了愿意把大女儿许配给刘邦为妻。此时,吕雉年纪不过二十岁,而刘邦仅仅是一个沛县泗水亭长,级别应该与现在的乡长或者街道办事处主任基本相当,管辖十里之内。由于工作有押运犯人的职责,因此,更像是一个看守所长或者派出所长。更主要是,此时刘邦的年龄已经大概四十三岁左右。然而,吕雉闻知此事以后没有反对,没有拒绝,就从了父命,跟了刘邦。

刘邦有了这等好事,又去樊哙处饮酒吃狗肉,酒至半醉,决定去找吕公,把小姨子嫁给了樊哙。天下竟有这等稀奇之事,该俩个小子走时气,时来运转。

后来,樊哙跟着刘邦一起起义造反,联合陈胜吴广,韩信等人打败了项羽,获得了成功。刘邦做了皇帝。

吕雉跟了刘邦以后还有更惨的一件事儿就是,刘邦原来有一个非婚生的儿子,据说这个儿子的生母姓曹。年纪不大,进门当妈,这是吕雉所始料未及的。

除此之外,吕雉还要侍奉刘邦的父母,一年后有了自己的女儿,三年后有了太子刘盈。还要去地里种田。

刘邦有一次押送犯人去咸阳,途中有不少人逃跑。刘邦说,你们要是都跑了,那我也只能逃跑了,因为,返回沛县是死,到了咸阳还是死,就不如和你们一起跑了。倒是这句话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剩余众犯人,他们决定不跑了,就跟着刘邦。刘邦见此,拉着他们去了芒砀山落草为寇,发动反秦起义,直到进入长安。后来联合韩信等人,消灭了楚国项羽。

刘邦这一去就是七年时间。期间有一次,本想接吕雉和孩子,父母,还有刘邦安排照顾父母的兄长和审食其(读音:shen yi ji ,传说中的吕雉情夫)一起到营地。无奈仗打的激烈忘了此事,等想起来的时候再回家,发现吕雉等人已被项羽缉拿,吕雉和审食其一起为了刘邦做了两年多的监狱。

由此看来,吕雉嫁给刘邦后就做继母,服侍老人,种田,生儿女,坐监狱。所有这些,不能说吕雉没有为刘邦做出牺牲与付出。也不能说吕雉这个人不贤惠,不宽容,不厚道,不忍让,不勤劳。看不出吕雉的残忍,暴虐,阴险,毒辣。但表现了她治家之道。

当几年之后刘邦接出她们一家老小,吕雉发现,此时眼前的刘邦已经不是原来的刘邦,他已经有了新欢,就是这个戚夫人。当然也有其她女人。这时候的吕雉已经成为吕后。

吕后仍然管理家务,但此时管理的是一个大家,一个国家,一个家天下。

刘邦打项羽,久攻不下,原因是没有得到韩信等人的援助。为此刘邦采纳了谋士的建议,以天下分治的方式吸收韩信等人入股投资,日后股份制经营江山。韩信等人的加入,很快取得了成效,刘邦做了皇帝。

刘邦做的天下不是家天下。很快他就想除掉韩信等人。方法是寻找机会逐步降职降级。

然而,相差二十余岁的吕雉想的可是与刘邦不同。吕雉的想法是,趁着刘邦在世,趁早除掉异己,风险刘邦担当,自己才能日后平安。所以吕雉就在没有请示刘邦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的杀了韩信等人。

刘邦得知吕雉除掉掉韩信后,表情是既喜又惜。杀掉功臣,吕雉替刘邦背上了历史骂名。两个人心思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不同,但除掉这些老臣的目标相同。

刘邦死后,吕雉毒死刘如意,虐杀了戚夫人。死后剁手足,挖眼睛,惨不忍睹。吕雉却特意叫来惠帝看了戚夫人的死状。惠帝看后对母后说:“我虽是皇帝,但不能杀害自己的母亲。你作为皇帝的母亲,如此作为,叫我如何面对天下?”。从此惠帝重病一年余。后来的惠帝开始沉迷于酒色,二十四岁抑郁而死。

惠帝的死亡,让吕太后始料不及。是吕后害死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报应。

惠帝虽与后宫妃妾有六个儿子,但与皇后没有儿子。这让吕雉断子绝孙。这对大权在握的吕后如何选择新皇帝陷入了困境。

惠帝之所以与皇后没有后代,也源于吕后。这就是吕后安排她的外孙女(张燕)嫁给了惠帝。也就是舅舅娶了外甥女。皇后年龄幼小,不能生育,所以,惠帝没有留下子女。

吕雉只有让后宫宫女生的三岁儿子刘恭继位。杀了这个宫女,吕后直接承制,亲手操刀管理天下。

吕雉继续杀害异己,主要是握有兵权的忠臣,对萧何,张良等文臣还是比较信任的。吕后封领了大量吕姓王侯。同时对刘邦的后代也进行残杀。最后,刘邦的八个儿子仅剩下二人。一个是从小跟着吕后长大的七子淮南王刘长。另一个是四子刘恒。

刘恒占大同。当吕后召刘恒进京时,刘恒拒绝了吕后的召见。理由是愿意在大同守着母亲。这个理由吕后接受,原因是刘恒出生最为卑微。他的母亲是宫廷里的一个洗衣服的宫女,被刘邦临幸仅仅一次后而生下来的孩子。这个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刘恭童言无忌,说“吕后杀了我的母亲,我会把吕姓的人杀掉”。吕后听到后把刘恭关了起来,并杀之。随后立刘弘为帝,仍然是吕雉掌权。

吕雉死于承制垂帘听政八年的狂犬咬伤。临死前叮嘱吕录吕产分别守住南北两军,不要参与吕雉的发丧。最后还是被陈平周勃以及举兵的齐王刘湘和弟弟刘章等人铲除吕家势力,吕家满门抄斩,时间仅仅在吕雉死后的两个月内。废皇帝刘弘并杀之,立刘恒为帝。这样,吕雉时代彻底结束。

四,汉文帝刘恒与贾谊,赵佗。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李商隐的诗,诗是写贾谊的。贾谊是汉文帝启用的新生政治力量。

汉文帝之所以启用贾谊这样的新人,源于贾谊的出色才能。诗中是怎样体现贾谊的才能的?

皇帝在寒衣节祭拜祖先时见到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听贾谊讲鬼神,听的皇帝一步步的把椅子搬到贾谊坐的地方,听的皇帝出神入化。可见皇帝是多么的认可贾谊。

同时也说明贾谊无论是谈苍生,还是论鬼神,都能把皇帝迷住。

然而皇帝与贾谊离别三年后,再次重逢,面对这个让他崇拜倾慕的人,他却没问苍生问起的鬼神。当然,这与他们见面的时机有很大关系。因为那天正好是寒衣节祭拜祖宗。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汉文帝刘恒是依赖那些老臣坐的皇帝。一旦刘恒坐了皇帝,就会想办法摆脱老臣们的掣肘。这就是文帝陆续启用包括贾谊在内的青年才俊,以求平衡制约朝中老臣们的势力,改变自己被动统治地位的尴尬处境。

贾谊向汉文帝献了三个治国谋略,一是要证明朝廷存在的必要与合法性。因为汉高祖刘邦是靠农民起义当的皇帝,别人也效仿刘邦起义怎么办?二是让在京城的这些蕃王们回到他们的领地,离开京城。这正中了汉文帝下怀,因为皇帝非常明白,这些在京一起厮守的王侯们很容易形成帮派力量。然而就是这个倡议遭到了几乎所有蕃王大臣的反对,可见当时皇帝的政治环境有多么险恶。三是消减蕃王的领地面积,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强迫他们把领地分给他们的儿子。尤其是消减刘姓这些同姓蕃王的领地。

虽然贾谊年仅二十六岁,却能提出如此深远的政治主张,治国方略,并且得到了皇帝认可,尽管汉文帝仅仅选择了很少的部分推行。但在推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大阻力。

为了缓冲矛盾,文帝让贾谊离开京城去了长沙。

贾谊三十六岁去世。虽然他的这些谋略没能在当朝得到推行,但在日后的汉景帝等几代皇帝的朝中全部得以实施,并产生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贾谊这么好的主张,却不能被文帝全部选择推行呢?是这个皇帝不作为,还是头脑没理解?难道这个刘恒是一个无能之辈?不然。这与刘恒的谨慎性格,稳重行事风格有关。

所有大臣都认为刘恒是一个弱势皇帝,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刘恒才当了皇帝。然而真实的刘恒不是一个弱势之人。

刘恒的母亲是宫内一洗衣女子,仅仅被刘邦临幸一次而生之子。刘恒自幼没有得到刘邦多少宠爱,身世卑微。吕后杀害了那么多的刘邦子续,八个儿子只剩刘恒和刘长,因此,刘恒做事一向谨小慎微。

吕雉死后,朝中发生政变。以太尉周勃,酉承相陈平,齐王刘湘,以及刘章冠英等人清楚了吕雉的吕家势力。几位大臣确定让刘恒做皇帝。代王刘恒接到指令进长安掌管天下。于是,刘恒召集他的属下商议此事。文官多不赞成,武官多说好事。于是,代王派人进长安,见了陈平,方决定去朝内。行至城外,又差人去探查,发现周勃等人带着文武百官在灞桥迎接刘恒,这才放心。可见刘恒做事是多么谨慎细致。

刘恒做了皇帝,有人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便清理了幼皇刘弘。还杀死了刘盈所有的几个儿子。

刘恒宣布大赦天下,饮酒五天。随后又解决了越南赵佗独立,北国匈奴侵犯疆土等外患。进入文景盛世。

刘恒并不是周勃陈平等大臣们想要的一个无能皇帝。

文帝时期,太子刘启召见王美人(刘彻母亲),王美人对太子说“昨晚奴婢做了一,梦见把太阳吞进奴婢肚子里了”。刘启说“此乃吉兆”。于是,有了十子刘彻(汉武帝)。

刘启共十四子。十子刘彻,九子是刘胜。

刘胜是刘备的祖先。不过,刘胜共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也不知道这个刘备是刘胜哪个儿子的子嗣。

刘备自称是刘胜的后代,汉室宗亲,涿州人。其实,刘胜是刘启的九子,刘启是刘恒的五子,刘恒是刘邦的四子,刘邦是徐州沛县人。刘备为何不说自己是沛县人?

刘胜是中山国靖王,都城是河北定州。管辖范围主要是石家庄等地。

秦始皇说是统一中国,其实,有一个小国他没有打到,这个地方就是石家庄附近的中山国。

中山国石家庄的西古城有一个赵佗,秦朝的时候,任器,赵佗打仗自北向南一路打到了两广和越南,创建岭南国。任器死时,刘邦反秦,天下大乱。赵佗随后开始闹独立。刘邦派使臣劝说威胁之下继续称臣。吕后与南越关系变化,开始征服南越,但没能突破岭南关险,无功而返。反到是赵佗反攻,夺下了长沙国不少城池。到了文帝刘恒时代又闹独立,管辖范围包括越南,两广和云南大部,赵佗称帝,首都是广州。

刘恒派陆贾修复了赵佗在正定西古城的祖坟,并有人人看守,以感化赵佗。陆贾再次出使岭南,劝降赵佗成功,南越继续臣服于汉朝。

由于任器,赵佗首先开创的岭南国,因此,毛泽东称赵佗是第一个南下干部。

赵佗统治越南93年,做了五代国王。

当时赵佗管制的越南叫南越,包括越南和两广和云南地区。因此,越南和两广人中有不少赵姓(也包括女人是赵姓的非赵姓后人)是石家庄人赵佗的后代。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2269/

西汉人物传记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