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消逝的石磙声

2017-10-16 20:57 作者:老夫子(熊自洲)  | 2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石磙是用大青石凿成的,圆圆的,一头粗一头细,两头正中有磙眼。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村脱粒普遍用的就是这种石器农具。

古时没有石磙,只有笨重的石盘和磨棒。传说发明创造石磙的人是明朝兵部尚书熊廷弼。

熊廷弼(1569—1625年),字飞白,号芝冈,汉族,湖广江人(今湖北省武汉市),明末将领,万历进士。据江夏民间故事丛书记载:一次,中了状元的熊廷弼在友人家中做客,有人向他斟酒,不小心碰翻了熊廷弼的酒杯,酒杯在桌边滚了个圆,并没有落在地上。熊廷弼眉头一皱,深深吸引住了,他接过酒杯细细观察,发现酒杯之所以能滚圆圈儿,是因为一头大,一头小的缘故,庄稼人出身的熊廷弼,对石盘脱粒早就伤透了脑筋,眼下从酒杯能滚圆圈中受到启发,马上萌发了用石磙代替石盘的念头。于是,他请来石匠,凿成了一头大,一头小的石磙,并亲自上了牛,在铺满稻禾的场上滚来滚去,不到两个时辰,谷粒全部脱落,熊廷弼高兴万分,前来观看的庄稼人,个个眉开眼笑,赞不绝口。从此,石磙脱粒诞生了。

过去,老家稻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大石磙,足有三百斤,长不盈三尺。每年收获的季节,大人们的脸上总是堆满了笑容,他们将沉甸甸的麦穗、稻穗挑到稻场里,打散,均匀地铺在地上,然后用特制的木架,套在石磙上,用牛拉动磙架,在稻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转来转去,大约一个时辰,中途还要翻扠,将柔软的秸秆反扣在地上,再继续转圈,直到谷粒完全脱落为止。那时大集体,生产队稻场大,碾一场谷需要几个石磙来完成,有两个或四个石磙的,老人牵着牛,并排拖着石磙,一前一后地跟着转圈,场面甚为壮观,石磙与磙轴发出的吱呀声,扣人心弦。每当听到这动人的石磙声,我仿佛又回到那温馨的童年时代。

小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在石磙上度过的。农村收场以后,石磙就闲置在稻场边,我和小伙伴们在稻场上嬉戏玩耍,爬草垛,躲迷藏,坐在石磙上捏泥人,打扑克,走军旗,讲故事,唱儿歌,看小人书,把石磙当马骑,一玩就大半天。大一点后,我们和大哥哥们一样开始翻石磙,看谁的力气大,谁翻的斤斗多,谁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哥大。我力气小,翻不动,只能甘拜下风,站在稻场上当忠实的观众。记得有一次,我在推石磙时用力过猛,右肩脱臼了,回家不敢吱声,疼得我几天几不能睡觉,大人发现后,才找一个郎中接上,由于耽误最佳治疗时间,现在左右肩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右手不能用猛力,干农活只能左手上前握锹把、锄头把,但不是左撇子。七十年代后期,我在部队服役,刚开始投掷手榴弹总是不及格,后来,我每天清晨起床,把背包带缠在树上练臂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终于如愿以偿,实弹考核成绩达标。

石磙除用来碾压庄稼,分离出粮食外,还可以在稻田里碾土砖,兴修水利当硪打,人们把它拖到工地上,用四根木杠五花大绑起来,由八人齐心合力,弓腰、握把,将石磙高高抬起,然后松手,重重地砸在松软的地上,夯实土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分田到户后,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筑稻场,石磙不够用,人们想出了一条妙招,用钢筋、水泥,黄沙和分口石等材料筑石磙,用耕牛或手扶拖拉机拖着石磙脱粒,解了人们的燃眉之急。虽然水泥石磙一样能用,但没有纯青石石磙结实、光滑、耐用。一时间,石磙不再是稀罕物,打场脱粒更方便、快捷。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农用脱粒机、收割机的普及,石磙退出了历史舞台,再也听不到那动听的石磙声,与远逝的童年一道。封存于我的记忆深处。

2017年11月27日《江夏报》8版"粱子湖"副刊刊发

2018年《武汉作家》第一期“散文随笔”栏目刊发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5580/

消逝的石磙声的评论 (共 2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