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阳明的悲情人生

2017-05-23 15:59 作者:古古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王阳明的悲情人生

赖 建 青

有人曾作过一项社会调查,即“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很多人的回答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毫无疑问,这是发自内心的回答。

然而,就是这看似普通而简单的要求,却是绝大多数的人难以做到的,即使是贵为权倾天下的帝王或是智者圣贤也只有极少的人做到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明朝天启年间,熹宗朱由校不江山爱木工,他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不愿治国理政,而是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还有北宋徽宗皇帝赵佶,在位25年间疏于朝政,喜爱翰墨丹青,自嘲为“独不能为君”的一国之君,他不但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书画院,而且建立了招生制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书画家。此外,在他的主持下,还将御府所藏历代书画汇编成《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书法还自成一体——瘦金体,对发展我国传统的书画艺术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书画皇帝”之誉。

虽然"木匠皇帝"和“书画皇帝”没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没有做到“爱岗敬业”,但他们却是获得人生幸福感较多的人,因为他们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还有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生活的陶渊明……

而作为“集心学之大成”的王阳明,在秉承儒家学说的同时,致力于探究发展心学,却一生历经坎坷,一直在做着违背自己心愿的事情。

纵观王阳明的人生道路,从他步入官场到被贬谪贵州再到“龙场悟道”这段时间,可说是仕途多舛坎坷艰难;而当他掌握一定的权力之后,就频繁地被朝廷调去弹压平定各地的匪患民乱:汀漳之乱、横水之乱、三浰之乱以及广西恩田和宁王之乱等,有学者形象地将他比喻为朝廷的“救火队长”。

阳明心学源于儒家思想,经孟子、陆九渊以及王阳明等人的探究发展,不断地得以升华,可正如古人说的“万变不离其宗”,儒家学说中“仁政德治”的理念因此深深地扎根于阳明心学之中。明代中后期官场腐败,对百姓赋予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官民矛盾激化,民变之乱频发,此起彼伏,王阳明被朝廷频繁地调去镇压平乱。

对于朝廷不从根本上解决官场腐败的问题,积极化解官民之间的矛盾,而是一昧地使用武力镇压杀戮的做法王阳明是不赞同的。他曾对自己的学生钱德洪说:“某自征赣以来,朝廷使我日以杀人为事,心岂割忍?但事势至此,譬之既病之人,且须治其外邪,方可扶回元气,病后施药,犹胜立视其死故耳。可惜平生精神,俱用在此等没紧要事上去了。”

这是阳明先生发自肺腑的真情实言。

诗歌联语中,王阳明也常常用文字的形式流露出不满和于心不忍:

“未能干羽苗顽格,深愧壶浆父老迎。”

每一次的征剿镇压,都有成千上万条的鲜活生命被杀戮,这无不令王阳明的内心感到深深的愧疚。

“莫倚谋攻为上策,须还内治是先声。”

王阳明用诗歌的形式,告诫端坐高堂的朝廷命官重臣们,不要把镇压和杀戮作为治国安民的“上策”,而是要多和民众加强交流沟通,体恤民情,杜绝横征暴敛,及时处理官民之间的矛盾,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才是“先声”亦即最好的方法。

武力不如法力, 力修力行力作善;

当仁何必让仁 ,仁心仁德仁为宗。

在南赣巡抚的任上,王阳明曾为龙南小武当山圣庙题写了一副楹联,他在联语非常直白地指出“武力不如法力”,而“法力”和“仁”,就是指仁义道德中的“知书达礼,奉公守法”。其联语的意思是对于民众与官府对抗不能简单地用武力,而是要用“法”和“仁”去教化协调,让民众奉公守法,这也是儒家“仁政德治”思想的充分体现。

可无论王阳明怎么隐喻规谏,昏庸的朝廷却置若罔闻,仍然是频繁地调遣他东征西战。公元1527年即正德26年,广西的思恩和田州又闹起了民乱和匪患,此时的王阳明已经五十六岁,而且早已病患缠身,朝廷却不管不顾地依然派遣他率军出征,前去镇压。

中华民族的中医学认为,心在人体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心宽则病除”,若心气不顺心情郁结则容易导致体弱病生。王阳明40多岁时,按理说正是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可是他却被多种疾病缠身,这不能不说与其长期极不情愿地做着违背心意的事情,心情郁结有关。

病患缠身,又不愿继续违背自己的心愿用武力去镇压杀戮,平定那些频频发生的民乱匪患,王阳明开始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退养,但均未能如愿。

王阳明在写给自己父亲的书信中作了叙述:

“为杨公所留,养病致仕,皆未能遂,殆亦命之所遭也。人臣以身许国,见难而退,甚所不可。但于时位出处中较量轻重,则亦尚有可退之义,是以未能忘情。不然,则亦竭忠尽道,极吾心力之可为者,死之而已,又何依违观望于此,以求必去之路哉?”(《上父亲大人二札(其二)》)

书信中说辞职退养的请求没有获准,是被吏部尚书杨一清大人所挽留,养病和辞官这两件事都不能遂愿,这也许是命中该是如此吧!王阳明认为作为臣子本来就该恪尽职守,以身报国;遇难就退,确实是非常不适宜的。但是根据时机、职守、形势来权衡轻重,自己病患缠身,按理来说也可以引退。所以一直想着辞官退休,要不然的话肯定会鞠躬尽瘁报效国家,死而后已,又何必违拗朝廷的意思呢,或许应观望机会,何必寻求一定要离职的途径呢?

第一次请辞未遂之后,过了7年,王阳明再次向朝廷上书请求退养,而这一次不但没能获准,反而被调到南赣地区去平乱剿匪。王阳明在赣州写给自己弟弟的信中说:

“吾自到任以来,东征西讨,不能旬日稍暇,虽羁归林之想,无时不切。然责任在躬,势难苟免。今赖朝廷威德,祖宗庇荫,提兵所向,皆幸克捷,山寇峒苗,剿除略尽,差可塞责。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为我扫松阴之石,开竹下之径,俟我于舜江之浒。且告绝顶诸老衲,龙泉山主来矣。族中诸叔父及诸弟不能尽书,皆可一一道此意。”(《与诸弟书》)

信的大意是:我被调到南赣任上以来,东征西讨,没有一天的闲暇,虽然欲归隐田园的想法无时无刻未曾稍忘,可朝廷赋予的职责在身,情势不允许我解甲归田。现在仰赖朝廷的威德,祖宗在天之灵的佑护,兵锋所指,都非常幸运地取得了胜利,山上的贼寇以及少数民族的叛乱,也都大致上剿灭干净了,差不多可以交差了。向朝廷请求退休的奏疏已经递上去十多天了,回到家里和诸位弟弟们团聚而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已经近在眼前了。替我打扫好松树树荫下的石凳,开辟出竹林中的小径,在舜江的旁边等着我。并且把我要返回的消息告诉绝顶山上的老僧,说龙泉山主(阳明自称)要来了。家中的诸位叔父以及诸位弟弟无法一一写信,可以向他们分别传达我的意思。

到了公元1528年即正德27年,平定广西的思恩和田州的民乱和匪患后,此时的王阳明已经57岁,心力交瘁,可报请朝廷准予请辞退养的奏章却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在此万般无奈的纠结中,一向对朝廷唯命是从的王阳明终于为自己作了一次决定,毅然离职弃军北上,日兼程,欲回浙江余姚老家养病,却最终未能如愿。这位集心学之大成的一代圣贤在返回家乡的归途中,仙逝于南安府(现赣州市所辖的大余县)的青龙浦和黄龙乡之交汇处,走完了他充满着传奇而又悲情的一生。

阳明先生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吾心光明,夫复何求?”

噫吁,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7431/

王阳明的悲情人生的评论 (共 11 条)

  • 襄阳游子
  • 沧海一笑
  • 鲁振中
  • 潇湘妃子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吴勉翰
  • 荷塘月色
  • 南璇玑
  • 红尘使者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王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历被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等奉为心灵导师。生在那个时代,屡屡纠结于心和现实,仍挺立史册,并肩于孔、孟、朱之列。诚如张廷玉言:“始以直节著”。古往今来,有几人如斯?//////欣赏佳作,问好,祝创作愉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