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诗歌凝结成画面——读油画家陈乃秋先生

2017-04-28 08:31 作者:阿能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诗歌凝结成画面,画就诞生了;当画面流动成语言,诗歌就诞生了。读陈乃秋先生的油画集就有这种灵动的感觉。

我与乃秋先生只有一面之交,却也是一对有印象的“老熟人”。记得是1981年,陈乃秋电影宣传画《十字街头》获全国电影宣传画展一等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而后,1991年,陈乃秋的水彩画《暖》获第三届中国水彩画大展银奖,油画《一幅有染迹的绣品》获全国第二届静物写生画展二等奖。这一年,陈乃秋还被授予全国民间绘画画乡优秀辅导员称号。于是,我知道了普陀文化馆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画家陈乃秋。而乃秋先生也是从我的《舟山掌故》等闲书中知道了舟山民间有一个“草根”阿能。

2012年3月,乃秋先生托人带来了他的两本画册和《泥集》,放在他的一位沈家门同乡处,我由于在新城上班,一直没机会去拿。2013年1月,乃秋先生给我来电话,说他要来定海老城采风,问我双休日是否有空陪他。27日正值是星期日,我们在定海芙蓉洲路口如约而致,从未碰过面的两人一见如故。那天,我陪着79岁高龄的乃秋先生和他的门生普陀渔民画家林国芬去了定海老街,刘鸿生故居,东管庙弄朱仲三、王顺成老宅和王克明大屋,西大街蓝家大院、吴家老宅和环城南路许家老宅。一路上乃秋先生兴致勃勃,一边询问定海老城的人文地情,一边不时用他的翻盖相机拍摄着老街老屋风景,寻根究底地发现“细节”。中午,乃秋先生作东,在芙蓉洲路海鲜馆与我把酒临风,谈天说地,畅所欲言,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叹。

日前,乃秋先生的两本画册和“雪泥集”经新闻达人自夫先生的转交,画册和《雪泥集》的扉页上都有乃秋先生的题签:“阿能先生雅正,乃秋。2012.3.31”,虽迟达了一年有余,而最终归于我手,也是一番好生激动。我对水彩画和油画不甚了解,但乃秋先生的“阅后烦指教”一言是沉甸甸的,我势必要化些时间细嚼慢咽地去欣赏去拜读再三。画只有读,才得画中之寓意哲理和诗画的韵味,得神韵,摄其精髓,才能满眼灿烂。读画,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其实是一种痛苦体会,但也是一种悦心的感悟。于是,我静下心来在律动的画面上,去谛听一个让人读之不厌的神秘暗示,从中汲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震撼力。

读《 陈乃秋画集》的第一幅水彩画《接近无人岛》,顿时一个特殊的语境扑面而来。在蓝色的海面上矗立着一座深褐色的岛礁,表现出物体的明暗、立体感和很强的膨胀感,在如此雄浑、凝重的笔下,体现了一种“大力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阳刚美,这是一种穿透生命的悲壮记忆。是画家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洞察了大海的秘密和奇绝、原始、古朴、厚重的韵味。他窥探了大海亿万年来,与天地同在,和它生命的顽强与灵气,他审视了这山海的庄严、肃穆和委婉与含蓄,在礁岛那悠悠岁月的年轮里,在它那古老生命的季节里,他探询着这群岛和大海所蕴育的人性的丰富与生命的绚丽。乃秋先生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构图,用静止的画面使观者联想到了生命的息息不止和期盼,表现了画家对生命这一主题深层的思考,他以目入心,以手出心,写出了胸中灵和之气。记得清代名画家戴熙(1801—1860)在《习古斋画絮》中说:“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当我心中的感知被启发后,视、味、触、听感知消退,看到了画家笔下朦胧的灵性、光影的变化和思想超越一切的时候产生的真正精神。“物有定形,石无定形,有形者有似,无形者无似,无似何画?画其神耳。”他在画海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礁石对话,与自己对话,一望无际的大海,一种彻悟使他的心灵变得更加平和和达观,产生了大美无疆诗画的境界和神的自我。

水彩画《接近无人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艺术修养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有着深厚西画功底的乃秋先生,因为自小就埋下了一个民间情结,他将油画家和视角转向民间。曾应邀任苏州刺绣厂艺术总监的他以西方印象派画风与艺术语言,结合中国画的传统和刺绣乱针法,以渲染、烘托、点、线、面的运用,以及水彩、书法、写实等传统表现技法,来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精神,表现当代东方艺术的向往与神韵。他的《一幅有染迹的绣品》、《穿过流光的绣品》、《文五品官补子》、《揉皱的故事》等一组照相写实油画,释放了自己这种内心情感。特别受到上海美术评论家晓峰先生推举的是《和合》与《双鱼》,“这一浓一淡的两幅作品,或酣畅、热烈、浓重,或灵动、飘逸、淡雅,都体现了画家通过民间特有的形象探求油画颜料、笔触、刀法的未知魅力……”,正象乃秋先生为《双鱼》配的“伴音”:“这两条小鱼已逍遥地游到欧洲,远至瑞士,小至列士敦支登,欧洲人看这是中国的油画吗?把它们挽留在那里了。”我想欧洲人是看上了中国民间特有的“刺绣乱针法而流功出的刀法走向”,“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对于成熟的艺术家来说,这是至理名言。这一点,我在“罗浮宫”和“凡尔赛宫”和佛罗伦萨欣赏油画名作时,就感受到了欧洲艺术家、收藏家的眼光独特。油画作为一种外来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包括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乃秋先生已经突破了油画形式的约束,富有魅力的色彩艺术语言运用和技巧的掌握,都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他的画既有现代派的色、线、形的韵味,又有当代的思维观念,而骨子里却隐含着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

“根”,是他永远摆脱不了的情结,情绪在“根” 作用下一而再三地渲染,他凭借自己独到的审美视觉和艺术才华,乘物游心,在他的画作中流露出似清泉一般的内心情感,潺潺汩汩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上,一点、一线、一块色调,每片油彩都蕴含着一种生命意识极强的语言和艺术元素。在《陈乃秋近作选》中,《残窗》系列、《贝壳》系列、《旧宅》系列和《静岛》、《折造》中,将他的“根”情结用色彩大块大块地暴露无遗。

“大家在气象,名家在精神,骨性天成,各行其是。”油画家王飚先生曾评说乃秋先生的第一本画集:“不是十八般武艺,是来龙去脉……”。读乃秋先生的画集,在他的“来龙去脉”中,我体味到了他的人生百味,感受到了自然人性美和崇高的审美旨趣,读到了性之菜根香,有了一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禅趣,直逼我的内心世界。但在中西艺术碰撞的今天,行走在人境逼仄、心思浮躁的现实里,乃秋先生难得葆有这样一分恬淡、优雅和含蓄的闲趣。

乃秋先生写过小说和诗歌,读了他的《雪泥集》,读到了他忧郁而有神的目光里,张扬着缕缕伸张生命的情傃。充实因而感到幸福的他,乐此不疲地生活着、创作着,自己说有时显得很飘飘然。在本文结尾时,贴上他为油画《小屋》配的一首诗:

在茫茫的大海中

有一个小岛

岛上有一间小屋

小屋里住着一对人——

一个哑巴和他并不漂亮的女人

虽然陪伴着他们的有海鸥和太阳

还有云彩和月亮

在外面人看来他们是多么孤寂

但是里边有笑声

笑声里边有幸福

幸福里边有满足

附:陈乃秋,1935年出生于浙江舟山沈家门。1954年毕业于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科。195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1958年被打成右派,劳动教养5年,1962年释放。 1962年从事个体画像。1966年“文革”,停止画像工作,试学裁缝和木匠。 后十余年以木匠及制作航海仪表面板、机械木模和漆匠为生。平反后入剧院为美工,翌年,作品《十字街头》获全国电影宣传画展一等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2256/

当诗歌凝结成画面——读油画家陈乃秋先生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