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没有送出的礼物

2016-09-30 09:50 作者:方本一  | 2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直想写一点和中学,小学有关的文字,这些年迫于生计,在外漂泊,始终没有动笔。近回武汉,读同学伟明的回忆往日老师的文章,心有感触,遂写下此文。

我就读的中学,名为北丰中学,在老人们的口中,多叫它赵家中学。 相传中学是建在一个赵姓大户人家的原址上。赵家的祖上,曾经出了一个名人赵连科。赵连科官至太守,在和太平天国红毛的战争中被俘,赵家也从此家道中落。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赵家子嗣流落各处,上世纪60年代北丰中学建校,此地再无赵家子嗣。

学校依山而建, 背靠未名山, 面向东,北丰河在校门口100米处流过。有传闻,建校之初,曾有人建议学校名为向东中学, 后才定名为北丰中学。原来赵家的老屋,青砖青瓦结构, 在我刚上中学时还都完好。 上世纪70年代学校重建,用原来拆老房子的青砖和瓦, 再加上一些土砖,建了两排四栋校舍。 前面的一排做教师宿舍, 后面的是教室。而赵家老屋的地方, 则被平整为操场。在操场的边上,有一颗枫香古树。树高是方园百里范围内最高的。树干粗大,我们四五人合抱, 还合不拢。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树。在操场和教师宿舍之间,还有一棵桂花树。树基部建有园型花坛, 将整棵树围在中间。这里大约应该是赵家的花园。 和枫香树比起来,这颗桂花树显得娇小。赵家的兴衰,也和这两棵树息息相关。野史《赵连科传》有详尽记载。

我是74年进入北丰中学读初一,至78年高中毕业,整个初中和高中都在这里度过。朱老师是从外地调来的。一家四口,全部住在学校。而其他老师全部都是单身一人住学校。朱老师丈夫瞿组长,工作是分管全公社中小学校的校长。 在当时,算是我知道的最高领导。

朱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次见到朱老师, 她那新颖的发式, 整洁得体的衣着,还有外地口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隔多年,还记忆犹新。 朱老师留着齐耳的短发,灰色的上衣,灰色的裤子,褐色(亦或是黑色)的鞋。操一口不是北丰的口音,声音洪亮。最明显的是她总把说话的“话”,说成“罚”。齐耳短发,在当时是非常时尚,前卫。不像其他女老师,或留长辫子, 或长发齐肩 。

朱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在黑板上用白粉笔工整的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在下面写上瞿耀华三个字。瞿耀华是朱老师以前的学生。据朱老师介绍,他(她)学习认真,成绩非常好,字写得非常工整,漂亮。见大家一脸期待,朱老师适时地拿出几个作业本,叫我们相互传看。那字写得真好。一笔一划,一丝不苟,更令我佩服的是,整个练习本,从头到尾,没有涂改。而练习本, 尽管已经写完, 但好像还是新的一样。我心想,也只有女同学的本子, 才会保持得这么好。而瞿耀华的事迹,此后时不时被朱老师有意无意中提及,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那时就想, 有机会一定要见一见这个瞿耀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瞿耀华一直没有见到。有一天, 朱老师又拿来一本语文练习本,吩咐同学们传看。传到我手里时, 我一下蒙了:这本子的封面上是我的名字。朱老师在课堂上宣布, 她找到了我们班上的瞿耀华。那一节课, 我成了全班同学的焦点。 而这之后不久,由朱老师提议, 我成为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委员的任务,就是收发大家的作业本, 有时也转达老师的指示,代老师布置作业。而77年以后,学校学习空气渐渐浓厚。学习委员的工作还包括替老师批改作业,试卷等。

朱老师讲课十分生动。记得有一篇课文,题目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讲述李月华医生, 一心为病人着想, 自己身患重病,还坚持为病人做手术,最后耽误了自己的治疗,英年早逝。 朱老师讲课时,声泪俱下,同学们都为之感动, 好几个女同学的眼睛都哭得红肿了。我听课时, 也有一种身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堂课已过去40多年了,而李月华医生的名字和她的事迹,乃至朱老师讲课时的情形,至今还清晰的记得。

若干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小学的儿子和女儿看我手拿一个红色封皮的笔记本发呆。笔记本的纸页已泛黄,第一页上工整地写着:赠给敬的朱老师。女儿很好奇, 问我怎么会有朱老师的本子,朱老师是谁?见儿子女儿感兴趣,我就讲起我中学时的事,也顺便抓住机会,给儿子女儿上一节忆苦思甜课。我特别讲了扉页上提到的朱老师的事, 以及这个小本子的由来。

这个本子是我高中毕业时买给老师的礼物。礼物买好后, 曾经几次鼓足勇气,赤脚走了十几里路,去学校找朱老师,每次都不巧, 朱老师都不在家。我为人腼腆,不好意思问别人朱老师去了哪里, 这礼物也始终没有机会送给朱老师。后来去外地上学, 再后来去异国他乡, 这礼物的事也渐渐的被忘却。再次看到这笔记本,不由得不想起中学生活的点滴,以及和蔼可亲的朱老师。或许,这没有送出去的礼物,对于我来说,比送出去了更有意义。

我给儿子女儿讲,朱老师是我的中文(语文)老师,她也有一双可爱的儿女, 伟和毛头。她喜欢穿一身灰色衣裤,干净整齐,平时走路极快,像一阵风。而对我们学生, 总是面带微笑,让人不知不觉间,生出一种亲切的感觉。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讲话总带一点外地口音。我们那时住校, 每天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腌菜。没有青菜,更没有肉。朱老师自己或到附近的村里,或走路到几里路外的小镇上给我们买菜, 买肉,改善生活。天来了, 朱老师找来废旧的报纸,自己和浆糊,把我们上课的教室兼寝室的窗户封得严严实实。有同学调皮, 在报纸上挖个洞, 朱老师总会及时发现并补上。同学衣服袜子脏了,朱老师就拿去洗好, 晒干。晚上学习,没有灯, 朱老师为我们找来蜡烛点上。下了,朱老师搬来自家的火盆,放教室里。。。。。。儿子女儿听的一脸茫然。 末了,儿子一脸疑惑的问,我怎么觉得朱老师好像是妈妈(like my mum)。女儿听得咯咯大笑, 说, 吃饭没有青菜,没有肉,那多好啊。 我最不喜欢吃青菜和肉。

我应该庆幸。曾听人讲起一个父亲教育女儿的笑话,父亲苦口婆心,给女儿忆苦思甜。 父亲给女儿讲,自己小时家里穷,没有衣穿, 吃不饱饭。 读书没有桌子, 还要干很累很苦的活。女儿听得认真。 末了, 问了一句让父亲想要撞墙的话, 女儿问:爸, 是不是你们家里穷,你才住到我们家里来了。

和儿子女儿讲完那本子和朱老师的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顺手在那“赠给敬爱的朱老师”几字的下面,写下<虞美人·师恩>.以记当时的心情。现将其附于本文之末。

这些年和朱老师一直没有见过面。有关朱老师这些年的情况, 我都是听一同学讲的。同学在市里工作。朱老师一家, 在我们毕业后不久,也离开了北丰中学, 先是在县城,后来调到市里,和同学同在异地为邻。朱老师的一双儿女,都很有出息。朱老师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直到退休。 朱老师一家和睦,身体康健。每一次听到朱老师的消息,心里为老师高兴。在此祝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2016.9.17写于武昌当代国际西苑住所

虞美人·师恩

朱门有女初长成,

北丰有园丁。

齐耳黑发灰衫衬。

慧茹,

恰有飞燕哺雏勤。

南国山河风正劲,

难忘知遇恩。

亦师亦友亦母情。

遥望,

一腔思念付瑶琴。

写于澳洲(年月不详)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8281/

没有送出的礼物的评论 (共 2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