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理还是重事,乃智愚之辩

2016-09-18 08:36 作者:荷戟彷徨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人们遇到棘手的事情,指导应对方法的不外乎两种原则,一种是严格信奉基本原则,根据已经掌握的理论行事,如果行不通,从遇到的事情中找原因,不会去怀疑理论。另一种是不管理论如何,只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只要有效,即便悖于既有原则也无所畏惧。

两种态度产生了两种主义,前者叫做原教旨主义,实质上就是教条主义,后者被称为实用主义。

事与理往往有时合拍,有时不能合拍。不合拍现象发生在非自然科学领域居多。为什么会不合拍?因为理总是过去式的、僵化的,而事是永远新鲜的、进行时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主张城市暴动,夺取政权。苏联十月革命根据这一理论,通过城市暴动取得成功,于是“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理论得到验证,成为雷打不动的指导原则。但这个“理”在中国却与事不合拍了,城市暴动每每失利。唯有毛泽东抛开既有理论,根据实际找出另一种解决方案而取得成功。美国独立后,政权形式采取了多党民主制,导致社会的经济繁荣,于是民主就成了普世价值,是取得经济繁荣的必要的治理形式。西欧诸国纷纷仿效,同样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经济繁荣。但是如今照搬西方民主的发展中国家却是一片混乱:美国用武力把民主塞进去的伊拉克,现在的民众幸福感远不如独裁的萨达姆时代,显然,理与事不合拍了,需要另辟蹊径。

可以得出结论:你根据理论出发而设计的解决方案,极可能解决不了问题,而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必定从事实出发,但可能与既有理论相悖。清朝末年搞洋务运动的时候,阻力很大,因为统治者认为学习了西方那一套东西,就会推翻他们的统治,但有些人认为如果不搞洋务,中国就永远落后,永远挨打。在这种两难情况下,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使得双方皆大欢喜,大大减少了洋务运动的阻力。但是严复跳出来说,“中体西用”的理论是说不通的:你的全套行头都是西方的,西装革履,一口洋话,叼着茄,喝着咖啡,你的身体可能是中国的吗?当然不可能。严复说得一点不错,“中体西用”是一厢情愿、实际行不通的口号。但事实是,这个口号尽管在理论上说不通,却在事实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你能得出严复思虑严密,张之洞缺乏推理能力的结论吗?当然不能。而张之洞与严复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高下立判。

宋初宰相赵普遭到许多读书人的嫉恨,都说赵普读书不多,所读的书仅只《论语》而已,如此陋寡闻,怎么可当宰相?宋太宗赵光义就这个问题询问赵普。赵普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于是产生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许多糊涂的后人都用这句话来说明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其实赵普显然说的是讥讽话。意思是:是呀,我不读书,我所知道的都是论语里的东西。我用半部论语就帮你哥哥平定了天下,我现在再用另外半步论语就能帮你创造一个太平盛世。——言外之意是,那些讥笑我不读书的饱学之士能做到这些吗?赵普的意思很明显:读书再多也都是前人的死知识,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活知识,才是致用的真学问。饱读诗书极可能百无一用;读书有限,也可能经天纬地。

其实赵普的成功根本与《论语》无关,也跟读书多少无关。这是注重事功、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既有理论的思维方式的成功。但可悲的是,赵普说的讥讽话却让后世儒家用来作为化妆品,在脸上涂抹了1000多年。诚可悲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5507/

重理还是重事,乃智愚之辩的评论 (共 5 条)

  • 襄阳游子
  • 鲁振中
  • 香山来客
  • 绝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