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暮色沉沉

2016-08-29 09:26 作者:故园风雨  | 2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在窗下坐了一会儿,天空沉沉,暮色也沉沉。

麻雀们在枝丫里互诉衷肠,小狗儿们脖颈上响着铃铛轻快地跑过,几个小孩子正在做游戏。

没有比这更安静的了——真正的幽寂一定是出于内心的,因为整个世界的齿轮不会停滞下来,一刻也不会,惟有你觉得可以暂时忘却一些喧嚣的时候,你才可以听到本就存在却往往被忽略的初真,雀鸣、铃铛响起、小孩子的嬉闹,无不如此。

盘锦作协的朋友寄过来的那本《追风筝的人》的扉页让女儿不小心扯坏,想来她曾经是忐忑过的,因为童年时候我有过类似的经历。父亲的医书挤在一个小木箱里,木箱的正面是一整块玻璃,出于好奇心,每每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对着那些厚厚的书本发呆——透过玻璃,仿佛墨香正不安顿地氤氲着,如同瓶子里魔怪充满蛊惑的花言巧语。终于在一天晌后,我小心翼翼地拔起了那块玻璃,一本书一本书找过去,什么也没有,什么也看不懂。风吹开了屋门,简直一颗心都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了,急忙慌手慌脚地把玻璃复位……后来,我想,以父亲的细心,他怎么会没有发现书本次序的紊乱呢!然而斥责没有来,所以,我也决定对女儿的 “忐忑”故作不见,然后心里隐隐酸了一下,她多半也松了口气。

用透明胶纸把扉页上的裂痕一一粘好,这并没有花费早上的多少光阴,虽然本应当是女儿自己要做的事,不过,相较于指摘,倒不如现在这般弄好,再放回去,她显然尚未拥有直面过失的勇气,此后她会看到,她会知道于无声处有惊雷。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但精神将蒙绕着尘土”,又说,“我的心灵的襞里始终粘贴在一起,为了敞开内心,我每一次都不得不将他们撕开”,希望类似的思想,有一天女儿能够从书本里得到。

《华盛顿邮报》在评论胡赛尼这本书的时候曾这样写道: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恰恰读到小说主人公阿米尔与父亲逃离祖国阿富汗的一节,那是他眼睁睁看着玩伴与仆人哈桑为给他追到那只蓝风筝而受辱,又因怯懦自责逼走哈桑父子数年之后了。《醒世恒言》里讲过,“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好坏,恐怕最应当看的是彼时彼刻的芸芸众生,忽然又联想起最近翻阅过的几章野夫的文字,心中莫名烦闷起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公知”们,抑或“高知”们,最应当做的一件事,就是先回到尘埃中去,而不是一味地高踞在象牙塔里坐而论道。无疑,任何“卑微”的生命也是需要尊重的,何况“卑微”二字往往透着些些诡异与卑鄙——别人都是卑微的,只有自己高高在上,此种自私至极点的邪说偏偏能主导那么多的丑恶灵魂,希特勒、《风筝》里的阿塞夫、屡见不鲜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以及横行闹市的一众城狐社鼠们。民生维艰,好好活着本已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情,又哪堪那么多的风相摧?

几日之前,还跟三五文字中的知交们谈及一位九零后诗人的自戗,其实一向最怕触及类似的话题,无论是从王国维,还是后来的海子,戈麦,顾城。恍惚诗人,及而作家,每每决然而去,惊世骇俗之余,不免让人扼腕叹息,难道生命结束之后,一切便全部结束了吗?千古艰难惟一死!饮食男女,寻常巷陌,确当好好读一读《风筝》,听一听阿米尔父子忘死出逃时背后的枪声、炮声、直升机声,以及水深火热中的千万哭声。

窗外有许多树,即使在暖花开之后,依旧会落下一地的叶子,来来往往间踩上去,软软地像在云端,而此刻就不必去多想它们。暮色里,安安静静地在木椅上靠一靠,书则置在远处,明朝么?明朝当然是匆匆依旧,江湖依旧,奔走还依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1648/

暮色沉沉的评论 (共 2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