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元曲中的爱情之待月西厢

2016-07-25 17:58 作者:陈奕宇(河)  | 1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是什么时候,中国这样一个以传统著称的国家,离婚多起来,有时是因了都是很自我的独生子女在一起互不相让,有时是因了彼此的家庭,有时是因了林林总总的琐碎但最多的怕还是缘于一情。婚姻是两人忠诚的誓约,一旦一方出现走私,另一方无论是出于报复还是出于失望,分手就似乎是唯一的正解。这种一夜情是不可取的。在读元曲时也有一夜情出现---《西厢记》,一夜的幽会,让莺莺成了叛逆的小姐,让延续生命的婚姻从束缚的包办中解放出来,让思想意识前进了几百年!

给莺莺生命的是王实甫,元曲四大家之一,他连生卒都无从考证,传下来的杂剧仅三部,最负盛名的便是《西厢记》,号称“天下夺魁”之作,也历来被卫道士所不容。曾经就有朱万曙先生著书说:“理学家们之所以指斥《西厢记》为“导淫纵欲”之作,并不是在于《西厢记》有什么真正露骨的淫秽描写,而是因为这是一部反封建婚姻制度的文学作品。。。。。。”我觉得因了它从根本上动摇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其实,最早的莺莺形象出现在唐朝,那是元稹笔下一个被始乱终弃的形象,名叫《会真记》,故事梗概写了相国夫人和女儿莺莺扶灵归乡途中偶遇张生,当时蒲州发生兵变,张生救下了崔氏母女。崔夫人设宴答谢,并令女儿出来拜谢张生,张生惊艳其美艳,托丫鬟红娘转赠给崔莺莺《词》两首以挑逗其心性,莺莺作《明月三五夜》相酬,并暗约张生见面。之后在红娘帮助下,张生抱得佳人归。但最后张生赴京赶考,滞留不归,莺莺虽给张生寄去长书和信物,仍没有挽留住张生,终被抛弃。张生在给朋友谈论此事时还斥责莺莺为“必妖于人”的“尤物”,并自诩为“善补过者”。一付得了便宜还卖乖典型的流氓嘴脸!!

而《西厢记》的结尾却是夫妻团圆。这让卫道士们很不爽,因为莺莺本是已有婚约之人,从小与郑恒定亲,最后又通过自由爱情得到幸福,此曲一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尽付流水。如果说《会真记》能被卫道士容忍是结果表明自由恋爱是不可靠的一种虚妄,背叛封建礼教就意味着被弃!两个结尾两种思想,天壤之别。

我最喜欢的是莺莺送张生赴考之曲,满怀着离愁别恨,心想着未卜的未来,不知此一别是暂时亦或是永久,在秋天,倍加凄凉。[正官。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想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那么自然的于景寓情,满纸的萧瑟,哀声不绝于耳,也为后面张生得官而归、成亲的结尾做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元曲的妙处就在此!不做作、不泥古、仿佛信手拈来却是最含蓄、最恰当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带了古典的意味,如青花瓷一般淡雅、美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本《西厢》,无边风月。让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一位名叫王实甫的文星,尽管他的历史如此朦胧,无所追寻。难怪曹芹先生在《红楼》里描写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时不忘加上共读此书以加深彼此之感情

假如你倦了快节奏的生活,想让心灵暂时休息下,不妨沏一壶清茗,捧一卷元曲,让无声的丝竹响起在心灵,让漫天的风花雪月和着一口清香浸润,仿佛穿越到远古,净化着周身的烟火味,你会发现生活多了一份从容的、含蓄的美丽。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4296/

元曲中的爱情之待月西厢的评论 (共 19 条)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 雪灵
  • 荷塘月色
  • 雨袂独舞
  • 绝响
  • 绿枫
  • 文庄
    文庄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 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 醉雨轩

    醉雨轩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推荐!

    赞(1)回复
  • 三角

    三角假如你倦了快节奏的生活,想让心灵暂时休息下,不妨沏一壶清茗,捧一卷元曲,让无声的丝竹响起在心灵,让漫天的风花雪月和着一口清香浸润,仿佛穿越到远古,净化着周身的烟火味,你会发现生活多了一份从容的、含蓄的美丽。点赞!推荐阅读

    赞(1)回复
  • 春风化雨

    春风化雨

    赞(1)回复
  • 陈奕宇(河)

    陈奕宇(河)谢谢。请给推荐下。

    赞(1)回复
  • 陈奕宇(河)

    陈奕宇(河)回复@三角:谢谢,文友。

    赞(0)回复
  • 杨国鹏

    杨国鹏那么自然的于景寓情,满纸的萧瑟,哀声不绝于耳,也为后面张生得官而归、成亲的结尾做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元曲的妙处就在此!不做作、不泥古、仿佛信手拈来却是最含蓄、最恰当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带了古典的意味,如青花瓷一般淡雅、美好。评论到位,有见解!荐读问好!

    赞(1)回复
  • 陈奕宇(河)

    陈奕宇(河)回复@杨国鹏:谢谢访友。

    赞(1)回复
  • 芳草思思

    芳草思思欣赏!问好文友!

    赞(1)回复
  • 丫丫

    丫丫好文笔!!赞

    赞(1)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