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您还在为培养孩子苦恼吗?

2016-07-25 15:25 作者:古道新侠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编者按】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乎他本人的前程,还涉及家庭的幸福、国家民族的命运。当今,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越来越多,这绝对是好事;但是,越重视,烦恼就越多。要不要给孩子报培训班,报哪种班,报几个好?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孩子崇拜歌星不好好学习怎么办?要不要让孩子读课外书?孩子早恋了,父母应该怎样对待?……想要排除这些烦恼,我建议父母们多读读那些教育专家有关培养子女的文章和书籍,因为这些都是教育实践和研究的结晶;其中有典型的事例、简练而又精辟的经验概括和理论介绍。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少走弯路。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我向大家推荐陕西省特级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和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惠云老师的一篇文章——《我家有女》。这篇文章记录了惠老师女儿健康成长过程,其中体现着一个优秀教育者的见识和智慧。我希望父母们能认真阅读,从中受益。

【推荐文】

我家有女

惠夏云

我家女儿今年二十一岁,大学快要毕业了。回想起她的成长过程,一点一滴,记忆犹新;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她小时候多可,带给大人的尽是欢乐。有一次她问我:“咱们吃的是什么酱?”我说:“虾酱。”她说:“怪不得我吃出了一颗虾牙!”逗得我差点笑岔了气。家里的“小京巴”要被送回老家,她哭得昏天黑地,满地打滚,她爸说:“你不哭就给你吃方便面。”她立刻正襟危坐,两眼放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变得就不怎么可爱了。有时她明知大人的意见十分正确,偏偏要顶撞到底,似乎在有意挑战我的涵养;有时遇到本该激动的事情,却冷静得像个沧桑老人,让我怀疑她的年龄。这种没有规律的忽冷忽热,很考验我的耐心。烦躁过后我在想,孩子成长的过程也许就应该伴随着欢乐、痛苦、烦恼和挣扎吧?解决她的问题的必要性、迫切性和责任感,促使做父母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这样以来,我们也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既然双方都在成长,又何尝不是享受一起成长的乐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女儿两岁半就上了我们学校办的幼儿园,开始我送了她几次,其后就让她自己去。同事说,孩子这么小,你也放心?我说“天天送她当然安全;但这无形中养成了依赖父母的坏习惯,对培养她的独立生存能力不利。”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如果不早早培养她独立的生存能力,那会妨碍她将来的生存和发展。起初,女儿哭闹了几次,后来发现这样做也不起什么作用,就独自去幼儿园。没过多久,就有了作业,她由于年龄太小,好动,做作业时坐不住,我陪过一段时间。她做作业前,我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要依赖大人;她做作业时,我在旁边安静地看书或备课,目的在于用我的行为来影响她。后来,不知是我的示范起了作用,还是她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懂事,做作业时逐渐安静下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不再陪她。每天下午,她做作业,我就出去散步;她无法独立完成的作业,等我回去后一起讨论,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完成。我从不越俎代庖,替她做作业。上中学后,学习的科目多了,作业也跟着多了,她常常熬到深,总是比我睡得晚。我担心她的身体,想做些营养早餐给她吃,她却坚持要到学校食堂用餐,尽量不麻烦我。因此,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我没有觉得自己多么辛苦,多么影响工作;不像有些妈妈整天围着孩子转,把自己累得要死,还给孩子养成了依赖大人的坏习惯。

我不主张过分精细化地管孩子。大家知道,农村孩子多的穷苦人家,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管孩子,但他们的孩子的身体一个比一个好;而富人家的独苗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掌心怕被风吹了,三天两头闹病。孩子就像花草树木,过分呵护,反而会脆弱娇嫩,适应不了自然环境一样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所以,我对孩子管理比较粗放。女儿喊热,我才会给她减衣服;天冷了,她不愿意多穿衣服,我也不会强迫。记得有一次,她连续两个晚上发烧,我没有急着送医院,而是用酒精擦身给她物理降温,竟然退烧了。正因为她很少吃药打针,在同学和朋友中,她是最皮实的。幼儿园长说,其他孩子因感冒发烧隔三差五地请假,就她没事,天天到园。

只是在饮食方面,我要求很严格,绝对不容许她吃垃圾食品。我上街,她从不要求跟着,因为她的不合理的要求,我绝对不会满足;但是她很乐意跟爸爸上街。她爸爸很疼女儿,好说话,每次上街都会带回一些花花绿绿的袋装食品;后来,在我坚持不懈地抗议下,情况才有所好转。她上大一时,有一次跟我去超市,我说你想吃什么零食自己买吧。转了一圈, “什么都不想买。”她说,“你看我多乖,从来就不吃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暗暗高兴,知道这是从小教育的结果。现在有许多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本也不想答应,但是孩子一求、一缠、一闹、一哭,心就软,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孩子就这样被惯坏了。我一个熟人的孩子,竟然从小到大只喝饮料不喝水。我说这样不好,熟人却说:“孩子不喝水,我也没办法。”不是没办法,而是不想解决问题,因为办法总比问题多。最近,女儿正在准备考研,常常学习到深夜,很辛苦。我反复叮咛她,每天牛奶鸡蛋水果一定不能少,不要过分节食;否则,营养不良,体力跟不上,跟苗条相比,健康才是第一位的。我还和她的几个好朋友聊天,让她们注意劳逸结合,鼓励她们每天一起锻炼,增强体质。因为我从小身体不好,学习和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除天生体质差外,也有营养不良的原因,后来注意了合理饮食,坚持锻炼,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的改观,所以,我把我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她,希望她能重视健康,少走弯路。

我也跟多数家长一样,希望她将来具有良好的修养和气质,清新脱俗,多才多艺,生活得丰富多彩;当然,也不排除能在她身上弥补我自己的缺憾。同事办了舞蹈班,我就给她报了名。她虽然小,但是学习很认真,一个假期下来,就能像模像样地表演手位组合,也能完整地跳几支舞。我很高兴,觉得“孺子可教”,就下定了让她系统学习舞蹈的决心。谁知第二年她却死活不愿意再学,任我磨破嘴皮她也不动心,最后竟然痛苦得直流眼泪,我只好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学画画的经历与此相似,我吸取了她学舞蹈时并不快乐的教训,没有强迫。因此,在艺术方面,她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有一段时间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够狠心,是不是放任自流,这样会不会像某些“专家”所说的那样输在起跑线上?后来经过了解得知,当年跟她一起报班的小朋友,大多数坚持了一两年,只有极个别的一直没有中断,可能是有天赋和兴趣才能坚持。事实证明我女儿对舞蹈不感兴趣,我没强迫她继续学下去是对的,于是内心也就不再纠结。

我总认为,搞艺术的人是需要天赋的,并不是只凭一时的兴趣,头悬梁、锥刺股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十几年甚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学习,不断实践,历经磨难,才能进入艺术殿堂。因此,如果不是孩子真正热爱,并想作为终身事业,仅仅是为培养业余爱好,父母可以顺其自然,适当引导就可以了。那些认为不上几个班就不足以证明进行过素质教育,甚至认为孩子会因此输在起跑线上而强迫孩子参加培训班,实在是一种盲目跟风行为!效果如何,只有自己清楚。

人的一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特征和需求。教育要根据这些特征和需求来进行。当孩子的心智渐渐成熟时,他就会对某种事物产生极强的兴趣和欲望。这时的自觉学习远比懵懂时期强迫之下的被动接受,效果要好得多。例如,有些年轻父母让孩子在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背诗识字,后来发现别人家的孩子在五六岁时只用了一年甚至半年的时间就达到了自己的孩子的程度。我不后悔我对女儿的宽容或者说是“放纵”。再说,现在我们中国的孩子自由自在的时间实在太短。作为最想爱护他们的父母,不管是凭借何种理由,剥夺他们享受少得可怜的快乐时光的权利,强迫他们干不愿意的事情,都是残忍的。我更愿意让童年的稚趣、少年的快乐成为我女儿人生主页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女儿六岁的时候,上剑桥少儿英语班。班上她最小,成绩总不理想;老师让她留级,她不愿意,我也不同意。我委婉地劝告她的老师,不要太在意成绩,让她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没有压力地学习就行了。几年后,女儿开窍了,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当年和她一起报名的小同学只有她一个人没有放弃,直到高中阶段,英语还是她的强项。在她用英语写成的周记里有这样的结论:有兴趣,不放弃,有效地学习,必有喜人的成绩。

我想,好的学习成绩远没有享受学习过程更有益于她的终身发展。假如取得好的成绩要以牺牲学习兴趣和快乐为代价,那么宁可放弃前者,尤其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上,我也从没给她施加过压力,我看到太多的家长和老师把学习功利化,孩子学得痛苦、压抑,甚至扭曲、变态,我很害怕。女儿的一个同学考试没得第一名,痛哭流涕,我女儿安慰她,却遭她破口大骂。女儿不明白同学这是怎么了,她哪里知道在人家的心里,名次最重要,友谊算个啥?女儿生病没上课,想看看同学的笔记,却到处碰壁,这次她明白了:同学怕她的成绩超过自己。小小年纪,就这样阴暗世故,不知走上社会如何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实在让人担忧。教育走到这步田地,不知是谁的罪过?我问她是不是也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她说是的。我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最有胸襟、最有追求的人是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而不是处处与别人较劲。这些道理她现在也许不大懂,但我相信她将来一定会明白的。

她上初中时,喜欢上了唱歌,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当然都是流行歌曲。同学们圣诞节互赠的礼物都是波波组合、张韶涵、周杰伦等通俗歌星的大幅照片。她把他们贴在墙上,百看不厌。有一段时间,我对孩子痴迷流行歌曲很反感,觉得那些东西太肤浅,太个人化,结果孩子总说我跟她之间代沟太深。后来我有意去听这类歌曲,渐渐认识到它们的旋律、节奏、内容、感情,很适合小青年的年龄和心理。欣赏它们可以让孩子在互相交往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可以让孩子感情随时释放,有益于心理健康;可以让孩子思想活跃,乐于接受各种时尚新鲜的东西。因此,每当女儿在家做完作业放声歌唱时,我都会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

在此同时,我也觉得应该让她在快乐的同时多一点收获,就让她给我介绍这些偶像的经历,说说喜欢的原因,同她一起谈论歌词内容,欣赏其优美的意境,她很有兴趣。我告诉她,你们只看到这些人现在光鲜的表面,却不知道他们此前付出了多少,除了天赋,有勤奋、有快乐、还有辛酸。她明白真相后,意识到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于是就有了自觉的行动,把一盘歌曲磁带硬是听废了。为了提高她欣赏艺术的品位,我给她推荐了一些经典歌曲,她也乐于接受;我教几遍,她就能比较准确地唱下来。高一军训结束那天,她一路唱着军歌回到家,说现在才发现还有比流行歌曲更好听的歌曲;还说自己以前只知道唱流行歌曲,太幼稚。我盘点了她现在喜欢的歌曲,大吃一惊,其中竟然有《天鹅湖》和《今夜无人入睡》之类的。她现在未必能够全部懂得这些高雅歌曲的内容和意境,这不要紧,只要能愉悦心灵,又何必求甚解?今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她会彻底理解的。

我很爱看孩子的音乐、美术教材,发现其编排很符合教育规律。其中有艺术理论的介绍,也有古今中外艺术作品的鉴赏,还有学习方法指导。如果能严格地按照编者的设计完成教学,孩子到高中毕业时,他们的艺术修养应该达到较高的程度。可惜的是,这么好的教材在学校得不到充分利用,却把提高下一代艺术素质的大好时机让给了课外各种培训班。这些班多是急功近利,只注意数量不重视质量;而真正的艺术素养是渗进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许多情况下无法量化。这就难怪许多孩子在学了多年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考了这证获了那奖之后,仍然举止粗俗,神情猥琐,从他们身上看不出什么艺术气质。有的直接把证书扔给父母,说“这是你们想要的”,然后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你说这样的父母可悲不可悲!因此,我不强迫女儿学什么,只是经常让女儿多听歌曲、多看舞蹈,以此引发兴趣,积累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性情;也许要不了多长时间,她就会对艺术产生兴趣。

孩子在初中阶段,一般都有自己的偶像。如果没到像那个甘肃女孩为了见刘德华一面非得逼死父亲的程度,就不必担心;相反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发挥偶像的正面作用。我的女儿也有一个偶像,是我朋友大学毕业的女儿( 昵称“鸽子”)。她崇拜人家到了痴迷的程度,我给她带回几件鸽子学生时代的小背心。她竟然一个天不穿线衣,就这几件小背心轮番打底,明明冻得瑟瑟发抖,硬说一点不冷。我说她有点胖,要多运动,她很不以为然。当我说出 “鸽子姐姐说嘉惠(注:我女儿的名字)不能再胖了!”马上就产生了效应——她又是学街舞,又是步行上学,还能出我意外地管住嘴巴,每顿不多吃一口。看看,偶像的魔力有多大!

女儿有一段时间对作文很头疼,她说自己也看了好多作文辅导书,老师总嫌她的作文不好。我是教语文的,当然知道要写出好作文首先应有写的欲望的道理,而这欲望就来自真情实感。现在的许多作文辅导资料,只讲写作技巧,很少涉及怎样培养思想感情。技巧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内容;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这就像有人教你屠龙术,你辛辛苦苦学成归来,结果发现无龙可屠。我让女儿先找到这个“龙”(她最熟悉的、最喜欢的人和事),然后把它写进作文,她答应了。没过多久,女儿给我看她写的一篇作文《我的奶奶》。文中极有感情地描述了我母亲如何关心她,爱护她以及她对奶奶的爱。这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这也使我想起了母亲和女儿之间的亲密关系。

老家和我住的地方之间交通十分不便,我不常带女儿回去,母亲也很少来我家。奇怪的是女儿对老家没有生疏感,而且和奶奶特别有感情。母亲对我女儿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我们每次回老家,母亲不仅给我女儿做好吃的,拿好玩的,年年都给比别的孩子多的压岁钱,还时常夸她眼睛大,鼻子嘴巴都好看 ... ...其实我女儿并不十分漂亮。于是我想,漂亮不纯是客观,还有内心感受——爱,决定漂亮,正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尽管母亲的夸奖有溢美之嫌,女儿听了却十分受用,满脸得意。我怕她骄傲且自恋,在她过分臭美的时候,有意识地给她泼点儿冷水,让她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但我的行为和母亲的做法的效果相差太大,女儿在母亲面前乖巧懂事,待我却刁蛮任性。我不得不承认:有时好孩子是在爱的氛围中夸出来的。正如“江水暖鸭先知”所写的那样,感情的真假浓淡孩子最能感受得到,感恩的意识便在幼小的心灵中渐渐萌生,只要父母稍微点化,就会彰显出来。她十岁时,春节回家之前,我对她说:“奶奶对你那么好,你也不给她 带点礼物?”结果,她用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五元钱,给奶奶买了一双袜子。奶奶捧着孙女的礼物,激动得双手颤抖,泪花闪烁;女儿受到感染,幸福得一塌糊涂。女儿对奶奶的感情比对我还深,因此她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文。

我也知道,要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学会阅读。阅读不仅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写作灵感。因此,我劝女儿重视阅读。有一次,她让我给她讲语文卷子上的阅读题,我拿出看家本领,自以为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换来的是“你跟我老师讲的参考答案不一样。照你那样答题,得不了高分。”于是没耐心再听我的。她哪里知道,你妈妈再有能耐,也不可能讲得跟教参书上的一字不差。我无言了。后来想想,个性化的阅读,实在是我的一厢情愿;以她所受的长期阅读训练,不愿或不敢接受,实属正常。我无力改变学校教育现状,只能让女儿多一点课外阅读,以弥补课内教学的缺陷。

以我的体会,“阅读是人类最高雅的精神活动”这句话,千真万确。我发现女儿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变得儒雅、文静、感情细腻、思想成熟。她读《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到善良的伊娃死了那段,就伤心得流泪大半天;她读《尼罗河女儿》,爱不释手,硬把新书翻成了旧书;她喜欢《哈利波特》,宁可不要其他任何生日礼物,只希望每年生日能拥有一本《哈利波特》。她把我给的零花钱攒起来,买回一本本心仪的课外读物。她觉得那些喜欢武打、玄幻、言情小说且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的同龄人幼稚可笑,说看那样的书就是浪费时间。这话有故作成熟的成分,但也可以看出她在同龄的孩子中,有比较高的阅读品位。她常常用阅读获得的思想观点,就某些热门话题和我争论,很有一些说服力,要不是我比她读得多,还真要败给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必须的!

中考加试体育,不少人不想让孩子吃苦,到处找关系、走后门,弄虚作假,以求让孩子轻松过关。我却要求女儿每天坚持练八百米跑和立定跳远。我不想让孩子从小就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走投机取巧的捷径上,我希望她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能吃苦,尊奉成功等于汗水加智慧的人生信条,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想要的,做一个堂堂正正的、靠自己的能力立足社会的人。虽然现实社会中有不少人靠坑蒙拐骗、走歪门邪道也混得不错,甚至也不乏有人羡慕和效仿;但我希望她能明辨是非,有正确的价值观,希望她能懂得只有遵纪守法、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才可以让一个人获得最终的尊严和灵魂的安宁的道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烦恼也就越来越多。她经常会说起某某同学的缺点、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她在人际交往中的困扰。我告诉她,做人要大气,要有胸襟。作为女性,最不招人喜欢的就是心胸狭窄,小肚鸡肠,是是非非。如果去掉这些毛病,一个女性就基本超越了小女人的境界。我劝她多欣赏同学的优点,对同学的缺点能帮助弥补的就尽力,如果力所不能及的也不要斤斤计较,因为自己要干的正事很多,不需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个上面;对伤及自尊和人格的言行要敢于抵制和反对 ;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敢不”。 我建议她,多和同学交朋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交友之道在于真诚,精于 心计、处处想占便宜的人永远不受欢迎。友情固然重要,但也要顺其自然,有缘则合,缘尽则分;有之珍视,失之淡然。朋友要有,精神上也要独立,让自己的心灵强大起来,才能战胜人生路上的一切困难。

女孩子长大一些就喜欢打扮,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嘛,这个我可以理解;但我更喜欢朴素大方的女孩,这也许跟我的经历有关。我小时候家境贫寒,在吃穿方面不跟同学、朋友攀比,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现在的经济状况虽然好一些了,但习惯没变,消费理智、有计划。我尽管不允许女儿奢侈,但也担心她因为过分节俭而影响本来并不算高的生活质量。我给她的建议是:该花的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女儿可能是受我的消费观念的影响,生活用度相当合理。同学们说她的衣服比较少,每件都穿好长时间,淘汰率很低;价钱不高,但件件合体,朴素大方。这是因为买衣服时,我常常建议她要在颜色、质地、款式及与其他服装的搭配上反复考虑,看适合不适合自己,不要盲目追时尚。我以为这是一个审美观的引导过程,也是理性消费习惯的养成过程。

居家过日子,不光要勤俭节约,还要对家庭有责任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多被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让爸爸妈妈伺候,甚至认为理所当然,所以普遍生活能力很差。我告诉女儿,当你有能力生活自理的时候,无人有伺候你的义务,应该学会做家务。她初、高中阶段学习紧张,我很少让她干家务;但上大学后,我便有意识培养她的家庭成员意识。假期在家,我让她学习做饭,饭后负责洗锅洗碗,清理厨房。她干完后,我去检查,发现不足及时指出,并督促弥补。我这样做,一是培养她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二是想让她形成做事认真、彻底、负责的态度。生活上的事情我都尽量让她自己处理,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一直认为,习惯会影响到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而态度往往决定人生的成败。

女儿以前比较粗心,出门时常常丢三落四,走到半路又回来找。每次去学校,我让她提前把要带的物品准备好,她嘴上答应但手不愿意动。在这种情况下,她爸爸十分着急,替她收拾;这样倒好,她有了依靠,更不想亲自动手了。后来,我不许她爸爸惯她;我想让她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干,出了问题也要自己承担后果。结果有一次返校,因回家取落下的东西而误了车,她得了教训,才知道我说的是为她好。今年春天,她和同学要去成都玩,需要带的东西比较多,她主动提前准备。我提醒她先列个清单,待装包时再将物品与清单一一对照,她很快照此办了,并说,这样做能保证万无一失。我希望能通过这些屑小的事情培养她细心和严谨的做事习惯。

我常常告诉她,成功和卓越是人生追求的理想,但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只是少数,大部分人一生平凡;但平凡也有底线,那就是:在家里不是父母的负担,走出家门不是社会的负担。你成年后,应该早早立业成家,不要让父母操心;即使父母有能力养活你,你也没有资格啃老。父母供你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很不容易,已经尽了责任,再没有义务继续养成年的你。靠自己劳动所得过幸福的生活,才是最值得自豪的事。受我这种思想的影响,去年,她决心要用双休日打工,我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工作是推销一个校园网的软件,要走进宿舍,跟陌生的同学打交道。她以前胆子比较小,羞于主动与人交往,可是这个工作逼得她必须勇敢,突破心理障碍,不怕冷眼和拒绝。她鼓足勇气干了,两天挣了三百元,花了二百多给我和她爸爸买了礼物。看得出,她很有成就感,为自己有能力给父母花钱感到高兴。

去年暑假,女儿要打工,我陪她找了一圈,只有一个超市招短工,而且待遇很低。我说算了吧,但她坚持要干。第一天上班绑菜,小凳子上坐几个小时不起来,下班时腿都僵硬得无法走路了,但第二天仍坚持去,理货、收银、打扫卫生,腿都站肿了。我很心疼,劝她干够一个月就停止,她却一直坚持到暑假结束——将近两个月。后来我去这个超市买菜,跟她一起工作过的阿姨们说 :“你家孩子能吃苦,懂事,一点儿也不娇气,城里这样的孩子真是不多见。”吃苦、执着、踏实,是永远不过时的、最美好的品质,我希望能伴随她一生。我经常告诉她,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取得令人羡慕的名和利,而是把自己的最大潜力充分挖掘了出来。许多聪明人一辈子一事无成,许多笨人却完成了聪明人做不成的事情,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她在中小学阶段因为年龄小,有时任性偷懒;上大学后,我发现她的吃苦的劲头越来越大。她的入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下游,英语科被分到B班,第二年她凭优异的成绩升到了A班,四级英语考试一次过关,综合成绩也有长足进步;大三时她考六级英语,取得了全班最高成绩,综合成绩也进入全班前十。

也许是受我的工作影响,女儿从小就经常说:“我将来要当老师。”上小学时,想当小学老师;中学时羡慕中学老师。 她在大学期间喜欢上一个女老师,说她爱岗敬业,举止优雅,气质很好,深受同学们的爱戴,于是她的理想变成了当大学老师。我原想让她大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哪知她坚决不同意,理由是不喜欢在行政部门工作,一定要考研,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为做大学老师而努力奋斗。她还说,万一当不了老师,就去律师事务所,干跟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我说,律师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她的回答是“我的选择我负责,既然想干,就不怕苦,不后悔”。我尊重她的选择,至于她的理想能不能实现,或者会不会改变,那是将来的事情。我相信她将来会更成熟,更具有正视现实的能力和直面挫折的勇气。

生命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每一个体都有体验自己由稚嫩走向成熟的权利,任何人无法替代。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痛苦、迷茫和失败,也有快乐、坚定和成功,这正是一个活泼、健康的生命自然成长的特征。作为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时不时给这个生命加加油,鼓鼓劲,提供点营养,但更多的时候是尊重和欣赏,在孩子迷茫的时候适当地予以引导;不可以让浮躁、虚荣裹挟着自己,急于求成,用各种残酷的手段,按自己的意志,把一颗本来应该在阳光下风中自然成长的小树折磨成一个你理想的盆景。虽然你自己心满意足,但它却十分痛苦!

让孩子健康而快乐地成长,是我们做父母的不二选择。

读后感

培养孩子还需要智慧

——读《我家有女》想到的

陈世文

有人说,培养孩子需要爱。我以为,这话只说对了一部分。教育孩子时,固然离不开爱,爱是教育的根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有的父母往往把握不住度,爱得太多了,就会淹没理智,变成了溺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掌心怕被风吹着了,好吃的都让他吃了,好玩的都让他玩了,好穿的都给他穿了,上学替他背书包,回家替他写作业,家务事一点都不让他干。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孩子,结果却害了孩子,会把孩子惯成啥心都不操啥事都不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啃老族。

有人一再强调教育时要多表扬。这也不无道理,因为符合实际、恰到好处的表扬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鼓励,信心更足;但长期一味地表扬,会使孩子或骄傲、或麻木。骄傲的只喜欢听好话,见不得批评,缺乏自知之明;麻木的会把表扬不再当回事,即使父母好话说了一大堆,他也无动于衷——更让人担心的是,人生道路何等漫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陪在孩子身边。如果他在事业的征途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没人鼓励,就会半途而废,功败垂成;如果他有了钱了或当了官,一听到批评意见,就火冒三丈,咒骂娘,甚或伤人性命,这绝对不是父母所想要的结果!

读了《我家有女》之后,我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感觉——教育除了爱、表扬,还需要智慧。纵观惠老师培养女儿的整个过程,无不感受到智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因此,长辈们视之若珍珠,待之如佩玉,疼爱有加,呵护备至,唯恐磕了碰了。这虽然可以说是对下一代的爱护,但这种爱是小爱,不是大爱。古人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像雏,总有一天要离巢(家),独自走向社会,如果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敢于冒险的精神,他怎么能干出一番事业?因此,长辈应该为孩子的将来着想,从小培养他们必要的品质和能力,这才是大爱。听过老鹰的故事吗?据说,幼鹰羽翼一当丰满,老鹰就将它们推出窝巢,敢飞的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摔死。这看起来有些残忍,却体现了鹰父母的智慧。猛禽尚能如此,人应该更加理智。惠老师还在女儿两岁多就开始培养其独立的习惯和能力,很有远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还要有切实可用的方法。为了培养女儿安静做作业的习惯,惠老师在女儿身旁无声地看书或备课,给孩子做榜样,这十分必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模仿,因此,父母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做出样子给孩子看。有些家长总是在埋怨孩子做作业时不专心,从不想想在孩子做作业时,自己看电视或打麻对孩子会有什么不良影响。有些家长自己不读书、不看报,却要孩子认真学习,孩子能听他们的话吗?有的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努力学习,说:“你给我好好学习,我就给你做好吃的,买好玩的”。这样会造成孩子对学习目的的误解,以为是给家长学的,很难有自觉性。这让我想起驯兽的场景,受驯的每完成一个动作,驯兽员就给它一块食物予以奖励;但育人和驯兽毕竟不一样。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孩子有学习的欲望和自觉性,家长要给孩子在家里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也就是说,家长应该有读书学习的习惯。

我们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才艺,早发现早培养,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基础;即使有一个业余爱好也行,或锻炼身体,或愉悦性情、或缓解压力,或兼而有之。如果孩子争气,事业成功,当父母的不但圆了自己的,脸上也绝对有光。但这只是我们的主观愿望,要想成为现实,就得和孩子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也许有人会说“我怎么能知道他的客观实际?”其实,你如果仔细观察,有些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例如,活泼好动的孩子很可能在舞蹈、体操、杂技等方面有天赋;性格内向好静不动的孩子可能更适合学习书法或乐器;喜欢拆拆装装的孩子会倾向于将来搞创造发明……假如你实在看不出孩子有什么特点,可以像惠老师一样给孩子先报个班试试,最好不要同时报几个班。如果报的多了,一方面会使孩子没有休息玩耍的时间,孩子会疲倦,从而产生厌烦,可能一门都不想学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对所学的都感兴趣,就会分散精力;门门都想学,门门都学不好,因为孩子毕竟小,精力有限。再说,人一辈子从事一个职业最好,可以集中所有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职业上有所建树;即使是培养业余爱好,一种也就够了。

先报一门,孩子有兴趣,就让他继续学;如果没兴趣,就换一个,直至找到他喜欢的。万一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你也不要着急。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会对某事物产生兴趣,只要不碍于他的健康成长,即使是你不喜欢的兴趣,也可以投以赞许的目光。这样能取得抛砖引玉的效果,也就是说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也许孩子的这个兴趣会朝着你认为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实在引导不过来,也不要紧。请借鉴惠老师的做法,去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弄明白孩子为什么喜欢,也许你会赞成他的选择。我最欣赏的是,惠老师巧妙地利用孩子崇拜的偶像的言行进行随机而又合理的教育、收到了奇效的举措;相比那些一味反对孩子行为的家长,显得前者的选择和做法明智了许多。

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培养学习兴趣更重要。孩子在校学习的是非常基础的东西,时间也很有限。最实用、最重要的学习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自学;从时间上来说自学所用的要比在学校的长得多。如果父母只重视学习成绩,斤斤计较九十九分和一百分的差别,不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孩子会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学得很痛苦。你想一想,孩子在经历了十几年痛苦学习生涯之后,学习兴趣早没了。他在走出校门之后,就像在监狱里被关了十几年的囚徒不愿再过牢狱生活一样,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还会自觉地学习吗?有人说,知识五年一更新。不想再学习的人他的知识就会老化,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就会被淘汰,下岗失业。多么可怕啊!惠老师在对待女儿的学习方面就很理智。惠老师不大关心女儿考试分数的高低,重视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凡是教过高中的老师都应该知道,高考状元往往不是平时成绩最好的孩子。为什么呢?

平时成绩好的孩子,自己定的高考目标本来就高,再加上父母的望子成龙思想,更让他在考前就十分紧张,唯恐考不好,进不了理想的高校不说,还愧对父母,被同学、朋友嗤笑。因而不得不夜以继日,充分准备,以致精疲力竭,神弱智衰;考试时,精神过于紧张,一碰到难题,可能会出现大脑断“电”、一片空白的现象。你想,他在这种情况下能考出好成绩吗?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孩子平时成绩确实很好,在班上甚或年级里数一数二,但这成绩未必都是真的。可能有人感到奇怪:好学生也弄虚作假?一切皆有可能!成绩越好的孩子压力越大。他们为了不让父母责备、同学议论、老师失望,因各种缘故(或生病、或有事、或没学好、或一时懒惰……)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考试,还想成绩第一,作弊不是不可能的。一开始是偶尔作弊,几次作弊成功后尝到了“甜头”,就可能经常犯同样的错误。由此看来,父母太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实在不能说是明智之举。

孩子一追星,有了偶像,有些父母就会紧张,因为怕耽误他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一般人在神经紧张时就会出现脑电断路,顿时没了主意;惠老师很冷静,也很机智,非但不反对孩子有偶像,而且利用偶像对女儿进行了随机而又合理的教育,收到了一般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和那些一味反对孩子追星崇拜的父母进行比较,显得前者的选择和做法明智了许多。教育孩子也要像大禹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疏了,通了,孩子好,父母好——大家好;堵了,孩子生气了,和父母闹情绪,搞对立,父母觉得自己的反对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不领情,一肚子的委屈向谁诉说——大家都不好。

孩子要不要读课外书?有些父母的态度十分明朗:只要看到孩子读课外书,就坚决禁止!在他们看来,读课外书和在校学习无关,哪里知道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校内学习是手段,校外学习才是目的。为什么要让孩子进校学习?一般人都会认为学习就要在学校里进行,因为学校里有老师教,但不知教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他的意思是说,老师在学校里的教学,是为了教会孩子学习,形成自学的能力,这样便于孩子参加工作后,能自觉而有效地学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可惜的是,现在学校里的阅读训练实在不敢恭维,很多时候都是要求低水平的学生通过粗浅的阅读得到和专家一样的答案。事实上,一般的老师也未必有这个能力!于是,学生在一次次失败后失去了自信和阅读兴趣,只等着老师提供标准答案,把它记下来,再背会,以应付考试。对于这种不该有的现象,我们不能一味地怪教课老师,因为有的阅卷者不看考生的答案是不是有道理,只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比照,一样的就得满分,不太一样的酌情给分,完全不同的给零分。有的阅卷者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还是这样做了,客观上阅卷的时间太紧,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不得不这样做,有的当然是为了省事。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学生不敢个性化阅读,老师更不愿或不敢让学生个性化阅读,正如惠老师所言,“也许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实践只有到走出校门、远离考场的时候才可能有”,但阅读者早已在学校已经失去了阅读正儿八经作品的兴趣,夜以继日地盯着电脑和手机,认真而专注、刻苦而贪婪地阅读《我上了小姨子的床》《我和我的情妇们》之类的所谓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年轻一代,能否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令我寝食难安!

惠老师毕竟是优秀教育者,自然知道怎样培养女儿的阅读能力和提高她的阅读品位,在无法立即革除课内教学之弊病的情况下,及时进行了 “堤内损失堤外补”,通过鼓励和指导女儿读课外书来培养她的阅读能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吸纳思想,提高作文水平和欣赏品位,实在是一举多得。十几岁的女儿已经有了与同龄人不同的见识和能力,将来一定会有大的出息!

读书固然重要,做人更加重要。惠老师深知其中的道理,希望女儿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将来能成为一个靠自己的能力立足社会的人。惠老师不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给女儿提供方便、铺平道路,而是让女儿自己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她想要的,这一点很值得家长们借鉴。拉关系,走后门,在我们中国已经不是少数人的“智慧”,其行为大家都司空见惯了;很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致使社会风气越来越坏,不能不让有识之士产生忧虑。要根治这种社会弊病,成年人好像已经是积习难改,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了;但新苗的出现,需要良好的土壤。因此,我们成年人要努力改掉坏的习惯,营造好的社会风气,为了下一代尽最大的努力。有这种现象,父母本事越大,儿女的本事往往越小,因为他们就像大树下的小树一样,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缺少生存危机,没有生长动力,因而永远也长不大。我以为,不到万不得已之时,父母没有必要为儿女遮风挡雨,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勇敢地闯荡,为自己找到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天地。

惠老师教女有方,为了防止女儿变成小女人,谆谆教导她“要大气,要有胸襟”。看看现在反映家庭题材的电视剧,其中有许多女人心胸狭窄,小肚鸡肠,是是非非,既无知又自我感觉良好。在简单的小事上显得无所不知,无事不能;一当遇到比较麻烦的事就乱了阵脚,束手无策,显得十分可笑。更可笑的是自己觉得很可爱,嫌男人不爱自己,缺乏自知之明。有的女人,恋爱时小鸟依人,结婚后河东狮吼,还嫌男人没有爱她一辈子。于是我想起一则笑话:妻子很不喜欢丈夫,说:“我宁愿嫁给魔鬼,也不想嫁给你!”丈夫说“那不行”。妻子觉得奇怪,连忙追问“为什么?”丈夫说:“近亲不能结婚!”据我所知,绝大多数男人都喜欢善良、贤惠、勤劳、节俭、识大体、明大义的女人。

惠老师的女儿不可谓不节俭。惠老师十分重视培养女儿节俭的美好品质,好像违背了“穷养儿、富养女”的古训。其实,真正的“富养女”是指从小要培养她的气质,开阔她的视野,增加她的阅世能力,增强她的见识。“富养”的女孩,因见多识广、独立、有主见、有智慧,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等她到花一样的年龄时,就不易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诱惑。我们现在的有些人,为了追求美食俏貌,花钱如流水,把进口的高级化妆品当花膏一样搽,大肆浪费,不知道这样做是在犯罪——世界资源有限,你过度消费了,子孙怎么生活?

惠老师的女儿不可谓不勤劳。女儿之所以勤劳,是母亲用心用意培养的结果。现在有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以劳动为耻,以躲奸溜滑为荣。电视上看到的明星聚集的家庭,大家都不愿意下厨房,怕熏坏了皮肤,以转轮的方式决定谁做家务,运气好的欢天喜地,手气差点垂头丧气。有人说,这样做是为了给家庭带来乐趣,但总有不想做家务之嫌。居家过日子,谁都想偷懒,这日子还怎么过?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人都不愿干实事,只等着坐享其成,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说,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给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让他们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生活实践,以此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和习惯,这样于家于国于民族都有利。

读完惠老师的《我家有女》,我的眼前仿佛站着一位诚实、正直、勤劳、节俭、独立自主、不攀比、不娇气、爱学习、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女青年。这一美好形象的出现,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其中付出最多的恐怕还是惠老师。作为母亲的惠老师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虽然不像别的父母那样辛苦,却有令人羡慕的收获,这跟充分运用智慧是分不开的。智慧地引导,可以事半功倍;一味地蛮干,只能事倍功半!绝大多数父母不是没有智慧,而是不善于运用智慧,或者说没有把智慧用到培养孩子这件大事上。如果有的父母觉着自己实在没有智慧,那就请您多看电视上、互联网上有关怎样教育孩子的节目,多阅读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博取众长,萃取其中的最先进、最实用、最有代表性的教育观念、方法和措施,恰当地及时地运用到培养孩子的实践中来,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二零一六年六月写于温州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4174/

您还在为培养孩子苦恼吗?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