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鲁迅小说中的病态人物

2016-06-08 17:31 作者:胡玮琪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在鲁迅的小说中,刻画出的人物大多是没有姓名、没有籍贯的,只有对他们行为的描写。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如阿Q、狂人等,其他的人物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是一群习惯于赏鉴别人的痛苦与悲哀的人,不写出他们的名字,正体现了这种民族劣根性在中国是普遍的,中国人有的不仅仅是奴性和精神胜利法,还有病态的看客心理和卑微的灵魂

关键词:鲁迅小说 人物 病态 麻木

看过鲁迅文章的人都知道,鲁迅的文笔十分犀利,从不畏惧恶势力,直接把血淋淋的事实撕开给人看。在鲁迅的小说中,这种精神也一样得到体现。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中国人民病态的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示众》中,对于人物只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描写,没有对他们的性格刻画,没有情感偏向,只是直接描写他们的行为和神态。在这近似白描的手法中,暗含了讽刺和批判。小说提前描写了这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天气,这一群人为了巡警手中一个被绑着的男人,不惧烈日出来围观。甚至还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一窝蜂地前来围观,唯恐失去了看的机会。虽然鲁迅的笔触并没有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想法,但已经把中国人性格中麻木的灵魂体现了出来。

而在《祝福》中,祥林嫂,她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的一生是充满血泪的一生。来自于鲁四老爷的嫌恶和婆家的夫权,让她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对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求却仍然得不到做人的尊严。甚至她自己都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对于改嫁的反抗实则是对于封建礼教的维护,因为这违背了她心里的人伦道德。而在她失去阿毛之后,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她内心的悲伤和凄凉,那些听祥林嫂故事的人不过是特意寻来听这悲惨故事,叹息几声,然后满足地走了。正是这些旁观者的冷漠和她自己对自己的道德约束把她送上了绝路,祥林嫂和这些人物的迂腐和麻木造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看完《呐喊》之后,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药》,华老栓十分担心儿子的病,但他选择的不是去看病,而是选择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他不关心革命、不关心造反,一心想治好儿子。但他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他就是千千万万中国国民的代表。在瑜被处死时,那群围观的群众“颈项都伸的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对革命的热情和理解,有的只是好奇心和围观的看客心理而已。思想启蒙者被处死,麻木的公民只是充当旁观者,看着鲜血流淌,甚至怂恿懦弱者吃人血馒头,他们永远不明白启蒙者付出的鲜血意义何在,这是何等的悲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鲁迅的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自然有孔乙己,他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哀其不幸但又怒其不争的人。他接受过教育,但直至沦为乞丐也不愿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穷困潦倒却孤芳自赏。文中的“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孩子,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孩子都看不起他,等级观念渗透得如此之深,足可见社会有多冷漠。还有丁举人和掌柜,丁举人考取功名后仗着特权随意拷打丁举人,同为读书人却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在掌柜的眼中,孔乙己更是一文不值,当孔乙己最后爬来的时候,掌柜记住的只是他还欠了十九个钱,甚至在那个时候,还要拿“偷”来嘲笑他,抹杀了孔乙己最后的自尊。

鲁迅小说中的这些人物,都带有典型性,他们表现的不是个人状态,反映的是集体意识和病态心理。曾经鲁迅先生东渡日本去学习医术,希望给更多的中国人以强健的体魄,但在他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国民需要医治的不是身体而是精神之后,便果断地弃医从文。鲁迅将创作视角聚焦到这群人身上必定是有原因的,通过塑造这些病态的人物形象,中国国民的奴性和愚昧一览无遗。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面,发现了潜藏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中的民族弱点。那些习惯于赏鉴别人痛苦与悲哀的人把祥林嫂、孔乙己他们逼入了绝境,同时自己也在被别人嘲笑着,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国民的精神世界被封建吞噬,他们表现出来的病态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痛苦,更是国家的悲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4385/

鲁迅小说中的病态人物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