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印象东兰

2016-05-31 10:10 作者:十里春风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印象一:豆腐圆

豆腐里含有极易被人体吸收的蛋白质,营养丰富,并且还有降血脂、软化血管、保护心脏、美容、减肥的功能。传说杨贵妃每天都用加了珍珠粉末的豆腐抹面搓身以保持全身洁白凝脂。豆腐如此能美白养人,当然豆腐制品也多种多样,吃法也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其独特的风味。第一次去东兰,在餐桌上就吃到了东兰的特色菜品——豆腐圆。

东兰豆腐圆行似桔子,色泽金黄。轻轻咬下一口,满嘴都是香甜香甜的味道,表皮清脆甜可,越是咀嚼味道越是显现,里面不仅润滑滋口,而且馅料更是让人回味良久,不禁让人吃了一个又一个!每逢佳节或者婚宴,豆腐圆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它形似桔子,既象征吉庆团圆,也寓意着圆满和睦。所以当壮族人家的餐桌上摆出这一道菜肴时,既体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也表达了他们对我们彼此的美好祝愿。

印象二:铜鼓

铜鼓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铜鼓是东兰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在东兰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红水河沿岸的壮家,几乎村村有铜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打铜鼓,喜庆吉祥,沿红水河两岸村寨是东兰壮族铜鼓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区。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量1400面,广西馆藏量900多面,而东兰县现存量就达612面。从“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这句话中就可以知道东兰铜鼓是举世闻名的了。这次,我们有幸去到东兰民间铜鼓博物馆参观,在那里,我了解了铜鼓的起源和发展,听说了许多关于铜鼓的民间故事,真切地感受到了东兰人民对铜鼓的喜,以及民间铜鼓的深厚文化底蕴。

据介绍,博物馆里的铜鼓大多为青铜铸,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一百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鼓面有各种各样的浮雕图案,中心多为太阳形,边缘为蚂拐(青蛙的别称)等。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且不同类型的铜鼓有不同风格的纹饰。总之,铜鼓是一种造型和装饰水平很高的综合艺术品,也是东兰的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传言,在大年三十的晚,壮族祖先们一家老少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憧憬着来年的丰收,不料有凶兽来袭击,于是人兽交战,手无寸铁的人们被凶兽逼到了火炤边上,人们拿起木棍要打凶兽却不小心重重地打在自家的圆锅上,发出“咣当……”一声,就把凶兽吓跑了,因为那一声清脆的响声解救了壮家祖先的危难,他们开始喜欢上这响声,并希望通过这响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于是有了第一面鼓——圆锅鼓。之后,在祖先们的辛勤劳动和热情创作下,木桶鼓、龙凤鼓、鸳鸯鼓等相继产生,铜鼓的形状变得越来越多样,根据寓意的不同更有不同的名称,每一面鼓又都是一种希望的象征,一种寓意的体现,如驱邪鼓、喜庆鼓、祭祀鼓。那或洪亮或低沉的悠远的鼓声,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铜鼓背后的历史故事。

印象三:坡豪湖

坡豪湖,是1992年岩滩水电站蓄水封闸后,在东兰县长乐镇坡豪境内自然形成一个五千多亩的库区水域,因其由十多个大小湖泊形成,又被人称为“坡豪千岛湖”。

13号下午,我们乘坐大巴车来到了坡豪湖边的更乐村巴更屯,得以一睹“坡豪千岛湖”的秀美风光:湖水晶莹如镜,清洁如玉,清风吹来,碧波微漾,皱起丝丝纹纹,看过之后,人的内心也变得无比平静祥和。湖的周边峰峦叠翠,翠竹依依,花草丛生,可谓环境优美景色迷人,让人看了心驰神往。湖边人家“村前碧水,村边翠竹,村后青山”的生活环境更加让人羡慕。我们沿着新修的道路来到了湖中间的一个小岛,一边游走,不时回望。道路两旁种有桑树、茶树,不时,还能摘到几颗饱满的桑葚,看到几朵盛开的白茶花。偶有一两只小舟停泊在岸边,颇有一番“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闲淡宁静之趣。

印象四:巴英蚂拐节

蚂拐节是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的一个极具民俗特色的节日,而巴英就是壮族蚂拐节文化的发祥地。巴英蚂拐节,也称青蛙节,蛙婆节,“蚂拐”为壮族方言“雅圭”,即“青蛙”。

传说青蛙女神是雷王的女儿,掌管水,使大地风调雨顺。由于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巴英蚂拐节的起源年份,至今无法考证。据说,很久以前,人们会把死者的尸体分食,壮家乡有个子名叫东林,为人忠厚勤劳,孝敬父母,一日,东林的母亲去世,他不忍心将自己的母亲的骨肉分给人吃,于是半夜将他母亲埋在自家的屋檐下,含着眼泪守孝。正当雨水时节,屋外的蚂拐呱呱叫,日夜不息,东林悲痛中又增加烦恼,他担心母亲的亡灵难以安宁,于是叫人烧水去浇淋,蚂拐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从此,蚂拐不叫了,天再也不下雨了。人间便开始大祸临头。东林吓坏了,去求神祖布洛驼河神母妹洛甲,得到神训应向青蛙女神赔礼道歉。于是东林赶紧在大年初一敲起铜鼓,请青蛙女神回村过年,又请千人为死去的青蛙送葬。以后,人间又得到青蛙女神的保佑,风调雨顺。从此巴马东兰的壮族人年年要过蚂拐节,祭祀蚂拐。传承至今的蚂拐节早已不仅是一种祭祀的仪式,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汇聚了劳动经验、生产技能、风俗习惯、音乐舞蹈艺术等一系列知识经验,是壮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此次去东兰,虽然没有能亲自参加巴英蚂拐节,但是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巴英蚂拐节举办的场地并访问了蚂拐节的继承人,在听他们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巴英蚂拐节的各种流程和习俗时,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巴英壮族人民对于蚂拐节的热爱,心想,有机会一定回到这里真正感受蚂拐节的浓烈氛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2570/

印象东兰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