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子语录61-100】文/西子湖畔

2016-03-03 13:02 作者:西子湖畔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阴阳之道,万物皆备。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在人,男为阳,女为阴。所以男人勇敢坚强,呈现天的博大阳刚;女人温柔善良,呈现地的宽厚包容。但如果,身为男人,却有女人温柔多情的一面;身为女人,却有大气坚强的一面,那就相当吸引人了。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是一个半圆,而具有异性身上优秀气质、品格的人,则自行组成了一个小圆圈,获得了自身“小宇宙”里的“小圆满”。当然,这种同时拥有不能过,要有主次分别,否则,就变成了“娘娘腔”、“伪娘”,或者“女汉子”、“男人婆”,生发出令人厌恶的气质了。因为阴阳之道,在于平衡,过了就动摇了自身性别的根基,动摇了根基就会走向反面。那些只具备先天的性别设定,而不具备异性身上优秀品质者,则相对单纯,或者说就是有相当欠缺,因为他们自身没有,急切需要从异性身上获得弥补才能“圆满”。想想武则天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凭借一个小女子的身份推翻了有史以来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不能不说她身上具备很多男性优秀的品质。不管你喜不喜欢她,你都不得不承认她的优秀,不得不承认,每一个优秀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西子语录之六十一】

人们往往把那种身上具有帝王大气的品质称为“霸气”。由于这种霸气所流露出的所向披靡、痛快淋漓的气质让人仰慕、敬畏又不敢轻易挑衅与亵渎,因此,令人又又恨。爱,是由仰视所激发而来的仰慕;恨,是由不能轻易征服而产生的自卑与忐忑。但由于这种霸气还略带些目中无人的轻慢感,因此,还并非我辈推崇的最高境界。我最欣赏的是由正气与骨气合成而来的“浩然之气”。这是一种屹立于天地之间的雄浑之气,不卑不亢,海纳百川,容载万物,坦荡乾坤。首先,它必须有骨,无骨则无正气,无坚挺之品格也;其次,它必须有正气,人无正气不立于世。这就如同,曹操虽有霸气,但无正气,所以他充其量只能成为个“一代奸雄”,而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品格的英雄,立于不败之地。正身、正心、正意、正念……若你聚集这些所有正能量于一身,并有百折不挠的傲骨,那么你便拥有了“浩然之气”,便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同时,这种“浩然之气”又消除了“霸气”让人们产生的距离感,而变得可亲可近。因为它既体现了生命的肃穆庄严,又涵盖了人性的柔韧美丽。【西子语录之六十二】

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言论,“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实力”。我不知道最初说这句话的人有着怎样的“三观”,这句貌似正确的言论被疯传开来,似乎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人们总是习惯于不动脑筋地接受新鲜有趣的言论,而不去再深思一下。我想说的是,即使这是个看脸的年代,也没有人可以完全凭借美貌就能取得成功!!!什么叫靠脸吃饭?请问一句,你这个靠脸是怎么个靠法?难道是走“被包养”的路子吗?那又能靠几年???如果你的回答不是,那好,事实的真相是,那些貌似轻而易举就取得了成功的光鲜亮丽的人的背后都流淌着无数的血汗!没有人可以不通过努力光凭脸就能吃饭!你就是貌如天仙的演员,你不努力拍戏,也照样无饭可吃!所谓的实力不过就是无数努力堆积成的内在资本,不会随容貌渐衰而消失的人生财富。唯有此,方可依靠。【西子语录之六十三】

有很多男人并不喜欢有思想、有深度的女人,他们宁肯喜欢浅薄无知的女人,欣赏她们的身体,把玩她们的脸蛋,管她们叫“尤物”。因为女人因“仰视”而爱,而男人因“俯视”而爱。他们喜欢得到女人的崇拜与仰视,而有思想、有深度的女人在思想领域根本不输男人,甚至超过了男人,那么这就打破了男人骨子里的“俯视感”,令他们感到惶恐不安,觉得自卑而又无法驾驭。所以,这种不喜欢,毋宁称之为畏惧。对此,我只能说,你的所有喜好都代言了你的品位!纵观历史,你会发现,往往真正的帝王都会喜欢那些有思想、有见识、有格局的女人,因为只有这样的女子才配得上王的气度和王的眼光!【西子语录之六十四】

当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主动敞开心扉谈论他的理想和志向的时候,那么,这举动背后的意义就绝不容小觑了。因为真正有抱负的男人是绝不轻易对人言及这些深层次的东西的,尤其是对女人。通常,男人与女人间,多半的话题是“家常”和“情长”,因为多半女人的高度也就能及此。而当一个男人肯把自己的志向与一个女人诉说与分享时,这就意味着,你在他心里已经绝非是一个他比较喜欢的女人那么简单了,而是他已经在心里确认了,你是一个可以和他联手打天下的知己!【西子语录之六十五】

我不敢望窗外的风景,也不敢看你给我写下的诗句,我知道,守着一些温存的话语也可以面带笑意、充满甜蜜……怕听那些入耳入心的歌曲,只因我总是浮想联翩,蝶君言,一如从前……行走过太多的冷漠后,才会懂得,人生中很多的时光,都是浮光掠影,都是逆光中的团扇独舞、顾影自怜……【西子语录之六十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儿女情长这件事,之所以女人更专注、更易投入,是因为相比较男人而言,这几乎相当于她的全部。而男人,除了感情以外,还有他们自己的另一番天地,女人并不是他们生命的全部,也不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所以,大凡感情之事,男人都要比女人超脱。只因他们做不到如女人般飞蛾扑火、孤注一掷。

对感情的专注和执着是女人天生的优势,同时也是女人天生的凄凉。如果一个女人把自己全部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理想都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那她的一生就注定是一场悲剧。她不会得到她想要的幸福。无论爱情多么美丽,都不要让它成为你生命的全部。

儿女情长固然缠绵悱恻,但它却永远是如溪水般的小格局,面对大江大河,你才知道,你必须找到除了爱情以外,能够让你巍然屹立于大地上的东西,那将是你的精神寄托,是生命赐予你的另一番高岸深谷的情意。【西子语录之六十七】

古人云,“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又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此言透辟,一些人不思己进,专门以踩压别人来显示自己之才学,否则无半点优越感可言,实浅鄙也!

细思来,以所长相轻所短者,还算是上等相轻,起码相轻之人自己还有点真本事;以所短相轻所短者,是中等相轻,所谓半斤八两是也;而以所短相轻所长者,则为下等相轻,真真鄙陋不堪也!

文人相轻固自古之陋习,然我以为,真正之文人非惟有笔墨之才,亦必有是非善恶之思、坚韧不拔之志与浩瀚天宇之胸怀。此等皆备,加之文艺理念之相近,审美情趣之趋同,则此等文人间只有“惺惺相惜”之感与“士为知己者死”之念了,而非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叹。

若不能同声相契,该如之奈何呢?吾以为,上等相轻,吾当重之,学其所长补己之短;中等相轻,吾当无视之,不屑与妒者争短长;下等相轻,吾当反击之,不容不辨是非曲直是也。正如鲁迅所言,“文人不应该随和,他得象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象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

无论什么年代,一个没有是非善恶之辨、没有爱憎好恶之断的人是不配做文人的。【西子语录之六十八】

不可否认,吃醋,是恋爱时人的特定心理,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在这点上都是一样的。因为爱着对方,在乎着对方,所以不能允许其他人走进所爱之人的心。这就是爱情的排他性。

不要说,吃醋是不自信的表现,其实这和自信不自信没有太大关系,就是再自信的人,也一样会吃醋。只因越爱越在乎,越在乎越要求唯一!这种唯一性说白了就是,你要对我和对别人不一样!

如果你对别人都冷,唯独对我暖,那么可见你心里是有我的;如果你对别人三分暖,而对我十分暖,那说明我在你心里是有分量的,你也同样是爱我的。这就如同宝玉认为黛玉的嗔怪是要求他只许和黛玉玩,给她解闷,而不许和宝姐姐及其他姐妹玩一样,其实那仅仅是第一个层次的理解。

你看,宝玉若不理任何人,独理林妹妹,那固然是爱的表现,可是懂他的林妹妹知道他做不到,所以黛玉马上反驳他,“难道我是让你为了我而疏远她?我成了什么人了?”女儿家的心事难以直白说啊!她首先是理解宝玉、懂宝玉之人,她所要的不过就是宝玉能对自己比对其他人更亲近一些而已。

爱的真,爱的深,才会吃醋。人这辈子,能吃醋的机会都不会太多。

如果你发现,你已不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却会为了一个人而含酸吃醋,柔肠百转,那么,恭喜你,爱情已经悄悄降临。只是,值得注意的是,你要把这“吃醋”处理得像林妹妹一样真诚可爱才好,而不要成了“妒火中烧”,烫了别人,伤了自己。

爱情中稍稍吃一点点醋,就是在侧面告诉对方那三个字——我爱你!【西子语录之六十九】

有人说,还嫌自己年轻吗?只要爱过一个人,你便老了。我想,这也许就是“爱”与“爱过”一字之差的距离吧。人,因爱而愉悦而年轻,因“求不得”和“已失去”而痛苦而衰老。

恋爱中的人,就仿佛新生了一般,整个身心都轻盈舒展,看这个世界都开始变得异常美好,充满了诗情画意。女为悦己者容,变得百媚千娇,柔情似水;男则变得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当然,相比较情爱而言,性爱带给人的变化就更为明显。随着荷尔蒙和性激素的大量激发产生,人体内分泌系统得到良好调节,人会变得比平时更漂亮,这一点在女人身上更为突出。

无论什么样的年龄,只要遭遇到了爱情,你想衰老都不可能。即使现实是“廉颇老矣”,也同样可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这就如同唐明皇遇到杨贵妃,竟有初恋般的心跳和悸动,顿觉自己年轻起来,兴奋不已。而人一旦没有了爱情的滋润,恐怕心就老了,心老则身亦离老不远矣!若李清照中晚年有爱情的滋润,也不会写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诗句。

如果爱有内涵与外延、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那么,我想,情爱与性爱便为狭义之意,即我们所谓的“小爱”,凡属于个人情感之范畴,无论哪种形式均在此列;而爱心则为广义之意,即我们所谓的“大爱”,凡推己及人产生的感情,无论是国、家、人等等,只要不限于一己之私而来的情怀均含括于此内。

不论你拥有何种意义上的爱,无论狭义还是广义,只要你心中有爱,你就永远也不会老!因为,爱,让生命充满活力;爱,让人变得年轻!【西子语录之七十】

很多女人都觉得花心是男人的通病,男人都是“好色之徒”,实则不然。我不否认,男人天生懂得审美,无论他自己长相如何,对于长得漂亮的女人本能喜欢,这一点无可厚非,就连面貌丑陋的卡西莫多也如此。可是,如果你仅仅据此便判断男人都是好色之徒,都是见一个爱一个,那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男人就是“动物性”再强,他也是有理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女人永远也不要因为一两个男人伤害了自己,便下定论“天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那是相当肤浅可笑的表现。

第二,人类的认识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美貌固然可以让人在瞬间产生好感,乐于接近,但是别忘了,认识不会永远停留在表面,它总要向深层进展的。所以深层内涵便是外表所无能为力的事情了。如果你只有外貌的吸引力,而没有内在的吸引力,那就不要怪男人“喜新厌旧”了,因为是你没有吸引住他的能力。须知,外貌的吸引力会随着熟知而递减, 会随着岁月而流失,相处的时间越久,外貌越居于次要地位。这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事情。

第三,不是女人有多爱男人,对他付出多少真心,男人就能同样多爱你。纵观历史宫廷剧你会发现,后宫佳丽三千,然而皇帝却并不会对每个女人都爱,他真正爱的,或者说最宠爱的,只能有一个。那一个,是因为长得最美吗?是因为最爱皇帝吗?其实都不是。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话来讲,“朕的后宫从来不缺乏这样的真心,只要我想要,这样的真心,我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可见,做为女人,绝不要幻想仅凭美貌、讨好就能收服住一个男人的心。更多时候,男人还是被你本身具有的独特气质和底蕴所吸引。说白了就是,不是因为你爱我,我才爱你;而是因为你身上有值得我爱的东西,我才爱你。

第四,女人往往有这样的困惑,自己哪里都不差,为什么自己喜欢的男人却不喜欢自己,而是喜欢别人?就是因为不从自身找原因,所以女人往往就要动用无限心机来与“情敌”争斗。其实,无数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赢家从来都不会仅凭心机便能取胜。

大多数男人骨子里都渴望得到一个懂他的人,一个能知道他心思的人,一个能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人,一个能在漫漫人生路上给他关爱、温暖与支撑的人。女人,只有不断地成长、修炼才能完成这种懂得与支撑。

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内外兼修,才是一个女人永恒魅力的法宝。【西子语录之七十一】

为什么我们听了很多的道理,却依然没有提高自己?为什么我们读过很多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却依然在原地踏步,被成功嫌弃?

很多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在逢场作戏,听听、聊聊、一笑而过而已。一切都是蜻蜓点水般流于表面,就不要幻想能够了解生命的真谛。

小时候我总喜欢背诵一些名人名言,对他们的见解佩服得五体投地。长大后,才知道,所有你能脱口而出的原创话语,都是你的人生经历。即使表达了与别人相同或相似的见解,也丝毫不能掩饰这里有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没有经过生活的历练与考验,没有经过命运的苦辣酸甜,你不会真正了解前人话语的真正含义。

了解、体验、体悟、践行,才能把本属于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把本属于别人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把本属于别人的成功变成自己的成功。这里需要有一颗灵性、坚韧的心灵作为强大的支撑。就如同,李白遇到磨杵的老太太,若没有感悟他不会反思,若没有反思他就不会痛下决心想要改变,若没有身体力行的改变也就不会有大唐诗坛上辉煌一笔的壮丽人生。

知于耳,而不入于心,则如走马观花、无加善补益也;知后止,而不付诸于行,则终将与理想、辉煌失之交臂也。【西子语录之七十二】

人们往往把有才华、有能力,在某一领域有特殊才干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而把能够发现人才、赏识人才、推举提拔人才的人比做“伯乐”。自从韩愈的一篇《马说》问世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成了“人才”与“发现人才者”的经典论述。

这世上需要有“伯乐”,否则“千里马”就会被埋没。那么,为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呢?

其实,能够发现、欣赏、鉴别人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有相当的鉴赏能力、审美眼光与高度的理论素养,才能够通过表面推及内在,通过短期目测出长期,通过现在预测未来。这其实就是一种高级能力。

现代社会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往往“千里马”通过打拼成功上位后,会成为“伯乐”。因为现代社会的“伯乐”,自己往往也都是“千里马”!【西子语录之七十三】

我不否认现代社会在追求速度、效率、结果下所产生的浮躁气息。很多时候,人心异常浮躁,缺失了应有的吃苦、耐心、执着与定力,不是在“十年磨一剑”上下功夫,而是把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当成了人生信条,恨不得“一暴富”、“一夜出名”、“一夜走红”才好。

为了浪得虚名,他们大笔砸钱, 用钱给自己的名字前戴上不计其数的头衔,甚至不择手段,无节操、无底线、钱色交易……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一点都不羡慕他们的效率,更不屑于他们的手段。

想想我们的古人是怎样认识“名”与“实”的问题的,你就知道对此问题该持有怎样的态度了。孔子主张“正名”,强调以礼为原则做到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墨子主张“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着眼于对事物本身的把握。庄子认为“名者,实之宾也”,肯定实对名的决定作用。由此可见,“名”即使再大,也需要有足够的“实”做支撑。名实不符,只能“大厦将倾”。

无数虚名堆砌不出文豪,一堆证件也同样无法造就出学者,名与实,其实你只要接触本人,真正水平如何想掩藏也掩藏不了。所有的沽名钓誉,不过是虚荣而已。虚假的“名”再繁荣,也丰盈不了真实的人生。你若真有有水平的“实”,想无“名”都不太可能,“名”的到来是水到渠成的事,是时间早晚的事。做一个名实相符的人,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能永远充满底气!【西子语录之七十四】

作为媒体人,一直觉得,媒体肩负着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大使命,要对自己所言、所写、所报道有所负责,有所担当,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看看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所谓“搞基”风,我不免觉得悲哀!怪不得现在一些艺人说,想上头条,那得“搞基”呀!人们的性取向开始出现严重偏差,虽然“龙阳之兴”、“断袖之癖”自古有之,《红楼梦》里也有细致的描写,但时至今日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里媒体扮演了一个“推波助澜”的角色。

有人也许会说,娱乐圈嘛,本来就乱。不过是出了名的男演员之间闹着玩,“做做秀”而已,别太认真。好,就算是做秀,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媒体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是在传递着信息,释放着信号,灌输着一种价值取向。媒体就应该是严肃的、认真的,而不是哗众取宠的,曲意逢迎当下某些人“重口味”的!当某些媒体煞有介事、津津乐道地报道明星们暧昧的性取向时,其实,这本身就是在传递着一种负能量!

我们成年人三观已经基本定型,或许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你别忘了,那我们的孩子呢?我们的下一代呢?你能保证他们看了会不受影响吗?尤其当一个人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时,他所有的一切,孩子都会学习模仿。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我们的孩子用成人世界里的“游戏”在“玩耍”的时候,你恐怕就淡定不起来了吧!

娱乐,也有高雅和低俗之分,这种“男风”盛行的娱乐,恐怕是不敢恭维的。作为正常人,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是相当必要的了。那么,作为媒体,在娱乐方面,是否也应有所甄别、有所引导、有所取舍呢?【西子语录之七十五】

说起“缘”字,很多事情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就如同每个人在你生命中的出场次序,不是你想先遇到谁就能遇到谁,所以人们总是生出“造化弄人”、“相见恨晚”的感叹。但是,有些事情却又是可以改变的。要知道,并不是你“迟到了”就注定是无望的,这世间的情缘从来就没有那么机械、那么定格,你完全可以有“扭转乾坤”的能力。而这扭转乾坤的能力不是看你有多少金钱、有多少权利、有多高地位,因为越是注重心灵的女人越非“拜金女”,这些身外之物并不能轻易征服她。那看什么?其实只要一点,那就是——男人的魅力!

那么,什么样的男人魅力对女人最具杀伤力呢?我认为至少有三点:

第一、你对女人要有足够的尊重。就像秦王对芈月说的,“你在朕心中,贵如珍宝,朕不允许你有半点的勉强。”你要把她的心看得异常珍贵,尊重她的意志,接受她的选择,甚至包容她心中还爱着别人。你越是尊重她,你就越不同于普通人,你在她心中的地位将迅速上升。

第二、眼界开阔,心胸开阔,能给她的心灵开一扇窗,能给她别人给不了的世界。越是有才华的女人越是渴望男人博大的胸怀与恢弘博大的世界。

第三、你要用心聆听她对你的倾诉。当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倾诉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她对你很信任,这时你放下所有的事情,认真聆听她的心声与情感时,你就抓住了女人的心。因为你给了她强大的安全感,并且用你专注而炙热的眼神告诉她,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在她身边!这是每个女人都渴望的,几乎没有抵抗力。如果她心中爱的人有缘无分,最终分开了,那么,你的聆听无异于在摆平一段纠结,你给了她死去的心一个出口!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是你拯救了她!她会很快看淡曾经伤痛,并投入到你的怀抱中来,没有哪个女人能够抵抗住这种怜爱与懂得。一个男人越懂女人,就越容易征服女人。

征服,是男人的本性。女人也罢,江山也罢,都能激起男人熊熊的征服欲望。事实上,征服女人丝毫不比争霸山河来得容易。当一个男人具备了一个真正男人的魅力,征服一个女人,一个有才华的女人,甚至是一个心里已经有了别人的女人,都不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西子语录之七十六】

我不爱看没有原创性的文字,就如同我不喜欢结交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个性的人一样。

文心,即人心;风格,即人格。你有着怎样的人品、性情、品味都应该通过你的文字传递给读者。我希望透过文字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属于你独特思想和性情的东西,而不是千人一面,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拼凑出来的“大杂烩”。

没有原创性的人,自以为抄袭了别人的一些词句,或者整段整篇地拿了别人的文字,弄到自己的作品里,便能把自己装点成“才子”、“才女”了,那不过是掩耳盗铃的把戏而已,自欺欺人,得不偿失。

须知,你可以一时盗走原创作者的作品,但是却永远盗不走原创作者的思想和才华!

自古文人爱文字,这一点千百年都未曾改变。但是,文人间却往往有个怪病,那就是“文字占有病”,见到好的文字,恨不得“立刻马上霸为己有”。

这种怪病自古有之,最典型的莫过于一个文人为了霸占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的一句诗而将原创诗人杀死的文学丑剧了。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桩公案指的是谁。初唐诗人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成了“因诗杀人”公案的罪人。宋之问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

历史证明,文学史上千古留芳名的永远都是真正才华横溢的人,而不是臭名招著的盗窃者与没有原创性的拼凑者!

没有原创性,就没有可读性!因为你没有源源不断的思想与灵感的“活水”奔涌而来,你的作品即使抄袭得再多,拼凑得再多,也都是“死水一潭”,没有发展!这叫做“盗尽诗书也枉然”!【西子语录之七十七】

在文字中浸泡久了,就会生出很多深刻的倦意。这种倦意就好比天天看着统一“整形”出来的假美人脸一样,毫无新意, 令人厌倦,令人审美疲劳!

没错,我不否认任何的学习都是从模仿中来的,你首先要模仿别人,但是,你能不能在模仿以后、学习以后有点自己的领悟?有点自己的风格?有点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呢?就好比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博采众家之长,却又自出己意,自成“沉郁顿挫”之风格,从此无人能及、无人能取代一样,你总要有一种区别于其他人的标志,而这种标志就是一个创作者的独创性!

所谓独创性,就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富有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色彩,使别人能够把你和其他同类创作者区别开来。没有独创性,你就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的风格,你就无法与其他人区别开来,换句话说,你就没有自己的文学价值!

曹丕有言,“文以气为主”,《文心雕龙·体性》篇说,“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既然,一个作者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感情决定着语言的格调、文章的华彩、作品展示的整体风貌,那么,不同性情、不同思想的创作者就应该有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我认为“成为你自己”,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艺术追求,更应当是一种人格追求!

什么时候,你算是有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了?这里,除了要有独创性外,还需要有一个稳定性。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你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你创作独创性的持续和相对稳定。有了这种稳定性,你的风格才能不断加强,以致于“除了你,没别人 ”,即使你的文字被“冒名顶替”,别人也能轻易辨别出真伪!

这就如同《红楼梦》里,黛玉写的《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是黛玉手笔,不禁滚下泪来。可宝琴却偏偏说是她写的,宝玉摇头说不信,理由是这作品迥乎不像“蘅芜体”。宝钗在旁边帮衬宝琴,以杜甫创作风格之多样,来说明一个作者也可以有不同风格的作品,并想以此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潇湘体”的诗,这诗就是宝琴所为。可是,宝玉依然慧眼识英,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此局,黛玉甚至都没有出场,就已经胜了。因为她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使她在大观园众多才女中永远独树一帜,独抒性灵,任何人也无法取代。【西子语录之七十八】

突然觉得“红尘”这个词有着特殊的魅力。一方面,你可能会莫名其妙地被它吸引,想“跳进去”一探究竟;可另一方面,你又想“跳脱”它,因为你知道生命到尽头,最终一切成空……我想,当一个事物拥有着相反两重作用力,而这两重力量在反复交织、纠缠的时候,也就恰恰是最具魅力的吧!

何谓“红尘”呢?我们不妨将这两个字拆开来看,红,指的是红颜色,是世上最醒目、最炽热、最诱惑、最令人动心的颜色。它代表了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尘,则指的是尘土,车马扬起的飞尘。它代表了繁华,对功名利禄的追逐等。但因为有“尘”,必有“染”,所以它又象征了俗世的污浊,人人皆会有所沾染而不得逃脱的宿命。

从班固《西都赋》里“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的初始车马尘飞扬代指的繁华都市之意,到《红楼梦》里介绍石头来历“ 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 ”所用纷纷扰扰的人世间之喻意,人们对“红尘”有了更多的含括之意,同时也有了更为微妙、更为复杂的感情。

虽然佛家无数次地提醒人们要“看破红尘”,人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一个字——“空”,但是我想没有一个人在还没有真正经历过“红尘”时,便能看破“红尘”。即使你知道结局为“空”,也没有任何用处。人,总要在“红尘”中经历种种功名利禄的欲望追逐,经历种种爱恨情仇的感情纠葛,体验种种人生的苦辣酸甜,体验一场又一场的分离聚散……说白了,是人,就注定有此“红尘”一劫!

而“红尘”的“可爱”与“可恨”之处也正在于它具有强大的诱惑力,让你为之执着而欲罢不能。

我欣赏那种有着极高的悟性可以在“红尘”中领悟,而又眷恋“红尘”的人。正是因为领悟,他们有一种“跳脱之想”,而正是因为眷恋,他们又有着极深的“执着之念”,而这两者的结合与交织就让生命变得极为生动、可爱。

这就好比“红楼”中的黛玉,她天资聪颖,悟性极高,笑宝玉的参禅诗不够尽善,帮他补续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或许聪明如她,早已知道红尘之纷纷扰扰与世态炎凉,然而她不到生命最后一刻,仍不会放弃对“红尘”的眷恋,只因这“红尘”中有她爱恋的一颗心,有她要还的一生泪……【西子语录之七十九】

无论人们如何觥筹交错,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你都不得不承认,“欢乐总是乍现就凋零”;无论人们如何海誓山盟,说尽甜言蜜语,你都不得不承认,语言是旋生旋灭、转瞬即逝的。即使你记忆力再好,也抵挡不住岁月无情的打磨,曾经动人的话语都会开始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是遗忘……人生苦短,而人心总是追求一种永恒,希望可以把美好长久地保留、延续下来。语言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快感,而文字却有着持久恒常的记录功能,它可以让你反反复复地把玩、回味。

我们为什么爱文字?恐怕每个创作者都有着自己的答案。但是不论哪种答案,总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你希望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记录下来,你希望不要遗忘。不论喜怒哀乐也罢,不论襟怀感悟也好,你都希望在文字中释放,并且给老去后的自己一种回忆的凭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字确实能带给人一种“永恒”的满足感。

可是,有人又开始疑惑了。文字所记录下来的毕竟只是瞬间的情绪与情感,如果,一旦,情感变了呢?再看到曾经写下的文字,又当如何?岂不是要心痛死了?既然如此,何必当初?还不如不曾写过的好,还不如毁灭了的好!于是乎,如同黛玉“焚稿断痴情”一般,亲手毁掉所有相关的文字,不留余迹……

如果你幻想,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感情就一定能恒久,那确实是一种奢望。如果你写文字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得到一份感情,那么,确实,得不到时,文字也就只能作为一种陪葬。文字传心声,“哀莫大于心死”,文字毁了,心死了,生命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面对不确定性人们总是心生恐惧,越是美好的事物,人们越是害怕改变。可是,你会因为或许会改变而放弃所有的追求与选择吗?这就如同,你会因为所爱之人也许以后会变心,而放弃他当下的炽热和真诚吗?就像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一样,很多人说,卓文君因为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就动了心,不顾一切和他私奔,爱得感天动地,可是,到最后还不是写下【白头吟】,一样不幸福吗?

如果你坚信只有到最后的结局是好的,当初的选择才有意义的话,那么好,我来问你,你明知道自己终究是要死的,明知道生命的终结都不过是“荒冢一堆草没了”,那你还活着做什么?还不如早点死了干净!连生命都是如此,就不要对感情如此苛责,轻易地下结论,武断地判断对错。人生,抽掉了所有喜怒哀乐的细节,还能剩下些什么?不过是真空般的苍白与无趣罢了!

不求在文字中尽善尽美,不求文字中所描述的感情能恒常,只要你能通过我的文字知道,有一个生命在世上曾经真切地活过,就足够了。真切地活过,我想,就是文字赋予创作者最大的灵性与幸福。【西子语录之八十】

我害怕,看不到你,会有种孤独绝望;更害怕,看到你,会有种熟悉变陌生的沧桑。这看到与看不到的两端,这绝望与沧桑的纠结,其实,就是青的力量,爱情谜题的无常与生命行进中的迷惘。如果,你曾用心陪我看过一次桃花的盛放,那么,当季节变换,世界开始变得寒凉,我独自一人看落花成阵时,我也能再次感受一缕春风吹过山岗,就像你依然在我身旁……所有的诗意,并不是来源于对人生的绝望与沧桑,而往往是感受过爱的最美火焰,在火焰熄灭后依然保有对温暖的期待与向往。【西子语录之八十一】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儒家是比较讲求“礼教”的,要求人们按照“纲常”来进行社会生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道家是比较讲求“性情”的,认为人应该回到最初的本真与淳朴,精神世界应该追求自由、逍遥,最大程度地“自我完成”。如果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一下就是,儒家更推崇“自我”,也就是在现实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人们为了适应各种环境,而显示出来的外部特征;道家则更推崇“真我”,这一部分,往往是在现实社会中被压抑、被束缚的部分,但却往往是人性中最真实、最坦诚的个性特征。

我想,如果一个人只有“自我”的部分,而没有“真我”的部分,那也是一种很大的悲哀。就如同《红楼梦》中的宝钗与黛玉一样,她们两人的个性就是“儒家”与“道家”的代表,就是“自我”与“真我”的典型表现。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很会做人,时时衡权利弊,处处讨好世俗,可以让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喜欢她;另一个却是只遵从自己的本心,从不屑与世俗周旋,从不去逢迎任何人,只活在自己诗意的世界里……不论你如何批判黛玉,说她“小性”、“刻薄”等,但是你都不得不承认她身上可贵的“真”,她的“真性情”就是整部小说中一个非常非常动人的地方!

知道宝玉为什么爱的是黛玉,而不是宝钗吗?还记得北静王问宝玉最爱读的是什么书,宝玉是怎么回答的吗?宝玉说是《庄子》。其实,这一句话就袒露了他的思想和心迹,他骨子里是爱“真性情”的人的,而排斥或者说讨厌虚伪、做作、功利之人。所以,当宝钗劝他读《四书》、《五经》,将来好考试做官时,宝玉马上翻脸,也不管伤不伤宝钗的自尊,扔下书,甩下脸色,抬腿就走……后来,湘云又劝了一次,宝玉也不客气地说,“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仔细我这里脏了你这仕途经济学问!”后又说,“林姑娘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她要说,我早就和她生分了。”可见,在他心里,一个太熟悉社会规则的人,是非常世俗、世故、功利的。那些被“道统”层层包装过后的人是非常虚伪的。一个没有“真性情”的人是不可深交的。

如果说这是贾宝玉的思想,毋宁说是曹芹的思想。因为曹雪芹整部“红楼”就充满了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对儒家“道统”做了一个颠覆性的背叛,而是热切地赞扬具有人格魅力的“真性情”的人物。

“真性情”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非常可贵的。因为他们敢于挑战世俗、挑战权威、挑战所谓的“传统”和“礼教”,他们敢于坚持自己,敢于暴露自己,敢于遵从本心,敢于特立独行。如同陶潜、许由、阮籍、嵇康等等等等。

越是自己是“真性情”的人,便越爱“真性情”的人。所以,你会看到司马迁写《史记》,特意把卓文君写进去,并对她敢于追求爱情,新寡后再婚持有欣赏与肯定态度,而不是用正统儒家的眼光来批判她“不守妇德”,没有等“贞节牌坊”。同样,曹雪芹也是一样,他对黛玉、晴雯这等“真性情”女子是非常欣赏的,而对宝钗、袭人这样表面周周全全,实则丧失性情、丧失自我的女子是有所批判的。

“真性情”之所以难得,是因为现实社会中很难做到。在充满利害关系的环境下,你敢于说真话、做真事、坚持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是,是不是说“真性情”的人就是离经叛道、不守规矩的人呢?要我说,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表面上看似老老实实、正正经经的人倒是越有可能做出“出格”之事。你就光看看和宝玉真正发生性关系的是袭人,而她偏偏要在王夫人那里说担心宝玉和姐妹们做出“丑事”。以至于王夫人让宝玉搬出了“大观园”,抄捡“大观园”时还把晴雯撵了出去,迫害致死。多么严重的讽刺!可怜的是,“真性情”的晴雯什么都没有做,却徒背了勾引宝玉、“狐狸精”的虚名。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也许就是因为太多“道统”文化绑架后的人往往是虚伪的,是不真实的,换句话说,是不符合人性的。因为人性就是复杂的,就是充满善与恶、各种欲望纠缠的,可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道统文化下,这部分欲望被压抑了,所以会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补偿”回来;而“真性情”的人,不愿压抑自己的本心与欲望,他们就是真实地在完成着“自我实现”,所以他们往往更合于“道”。

一言以蔽之,“真性情”的人贵于“真”,可敬可爱!【西子语录之八十二】

很多人读小说,就看的是一个情节,看一个热闹。如果故事的情节让他预先知道了,也就没有再看下去的兴趣了。或者,勉强坚持看完了,也不会再回过头来看第二遍。

作为读者,这种浅阅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作为作者来说呢?如果在小说的开头就把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告诉了读者,那又会怎样?读者还会有兴趣将小说读下去吗?

如果,这部小说是纯粹以情节取胜的,那么,这么做,确实是个冒险的行为。因为你提前告诉了故事的结局,就消解了读者的好奇心,没有了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好奇心,读者就很难再阅读下去。可这仅仅限于除了故事情节本身吸引人外没有其它更为厚重的东西和人生思考的小说。

我们来看看《红楼梦》,曹雪芹在小说的第五回就将小说中主要女子的命运一一写出,甚至最后将整个家族的命运都直接告诉读者,“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至此,读者已经知道曹雪芹要写的是一场悲剧了,那么,你还想看下去吗?

小时候我也总在想,为什么曹雪芹要把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都在一开始就写出?如果他不这样写,而是先写宝黛如何相爱,可到最后却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那岂不是更符合小说的创作规律,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容易打动人吗?

长大后,我终于明白了,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也恰恰体现在这里。这不仅仅是写作手法的高明,与众不同,而是对人生有了大彻大悟后,用小说中的话来讲就是“世事洞明”后,他对“命运”这个命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要向人们展示,书中所有的人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这个结局的。因与果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内在联系?命与运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交织?人生的无法预知与可以洞察又是怎样的一种重叠?

人生的奇妙就在于,即使有人提前告诉了我们结局,我们也同样不会领悟。因为一切的事件都还没有发生,我们不知道以后会遭遇到什么,也就不知道我们是怎样一步步趋向“命运”的。一旦所有的事件都发生了,返回头来,我们才能有所领悟。可人生的无奈处就在于,当我们有所领悟时,事实又无法改变了。

人生永远都是一个解不开的迷题,不到最后一刻,你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很难给它下一个定论。而人生的迷人处也正在于,人们逐步靠近它,试图解开它的每一个细节中。

如果你发现,一部小说可以让你反反复复去阅读,反反复复去思考,那么就说明,这部小说绝不是以情节取胜,而是因为它触碰到了人生的真谛。【西子语录之八十三】

有时候冰冷并不可怕,你要渐渐去适应别人对你的渐行渐远、渐冷渐疏。曾经在一个瞬间彼此交汇过,之后便再也没有交集,这样的状况,其实是人生的常态,不必过于难以释怀。现在想想东坡的那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似乎有了新的感悟。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过于悲观了,过于留恋雪泥上曾经留下的指爪,而忘记了飞翔……其实,如果你总保持飞翔的姿态,那么,即使雪泥上没有留下指爪,天空上也会留下你飞过的美丽;如果你总保有一种不灭的热情,生命将永远不会辜负你,终将还你以奇迹……【西子语录之八十四】

少女情怀总是诗。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女人在少女时代总是有着美轮美奂、如梦似幻的诗意情怀,会不由自主地写下一些动人的诗句,而长大成熟后,便往往会被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生活磨砺得浪漫全无、诗意不在了。其实,这也不足为奇 ,古往今来,真正的女诗人、女词人,都是屈指可数的,远不及男人那样来得蔚为壮观。女人进入社会后,往往更容易变得现实,“诗意”的保留更为困难,更为难得。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除了女人婚后的家庭负担变重了,迫使女人要更务实地去为生活打拼、照顾家庭的客观原因以外, 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心灵涵养问题。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想这也许就是人类的“生存理想”吧!那么,女人,作为天地间美丽的化身, 就更应该做到“诗意地栖居”。可惜的是,这世上漂亮的女人很多,而真正美丽、优雅、诗意的女人却非常少。须知,再多的化妆品、再好的整容术,也整合不出一颗美丽诗意的心灵!而事实的真相是,美丽诗意的心灵会是女人天然的“驻颜术”,因为“相由心生”、“有诸内必形诸外”。

拥有一个“诗意人生”,会让一个女人的生命变得越来越丰盈,越来越动人。那么,如何才能拥有一个“诗意人生”呢?

首先,要培养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多多接近文学、艺术,陶冶自己的性情,尽可能地让自己“多才多艺”,至少要有一样“技艺”,可以足够让你的心灵栖居。你会发现,这些才艺都将成为你生命的底蕴。一个有底蕴的知性女子总是受人欢迎与喜爱的。不要还抱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思想不放,女人越是有才便越是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与欣赏。最重要的是你能够更好地面对你自己,给生命以“突破口”。你看,《红楼梦》里有那么多有“才”的女子,但只有林黛玉一人是“多才多艺”的。黛玉不仅仅会写诗,还会唱歌、弹琴、裁剪、女工(她给宝玉绣荷包)、书法(这个不要说了,黛玉的字也是很漂亮,经常帮宝玉抄功课)。别和我说你不知道黛玉还会唱歌,那我请问,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葬花吟》是谁唱的?其实,很多时候,黛玉都不是孤立地写诗词的,而是一边抚琴一边唱自己的作品,如:“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你的才华其实并不是要向别人炫耀或证明什么,它能让你“自我实现”就足够了。

其次,光达到“技艺”层面,还是不够的,有“才”只是基础,你还要有一颗“诗心”。这颗“诗心”就是,创作诗词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你生命的内趋力,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你对生活、对审美的自觉追求。作为才女,宝钗、湘云、宝琴等皆会写诗,但是,你有没有发现 ,她们只是把写诗当作是一种游戏、一种竞技、或是一种消遣,并没有自觉主动地写过一首诗,用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她们仅仅让诗词成为她们的“附属品”,在她们生命的“外围”瞬间出现,而并没有纳入到她们的生命中来。惟有黛玉 ,她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写诗,可以说,她才是整部《红楼》中唯一的、真正的诗人!她的生命就是一首诗啊!你可以透过她的诗,清晰、质感地看到她的心灵,感受到她的生命状态。曾经有人给我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假如林妹妹嫁给了贾宝玉,那么,她还会写诗吗?我当时的回答是这样的: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会的!因为写诗已经成了黛玉的一种“生命诉求”,一种“内燃动力”!只要她的生命存在,她就会写下去,直到有一天“冷月葬诗魂”。

第三,不要太功利、太世俗,要有跳脱红尘的“出尘之想”。一个女人有没有“出尘之想”,决定了她是否有“仙子之姿 ”、“诗人之质”。如果一个女人的眼界和胸怀就局限在俗世凡尘的物质享受上,眼睛就紧盯着功名利禄,那么,恐怕她 很难诗意起来。这就像是,宝钗只盯着“进宫待选”的飞黄腾达、觊觎“宝二奶奶”宝座的荣耀、劝宝玉求取功名利禄、 劝黛玉不要读真性情的书籍时,她的生命就变得“俗不可耐”了。正是因为这份“功利”与“世俗”,所以才被宝玉所鄙视、所厌弃。在你心中,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是只有物质本身吗?还是你觉得生命本身也很有价值,愿意让它变得逍遥一些、自由一些、诗情画意一些?个人而言,我特别欣赏苏轼的态度,不但要“阅世走人间”,还要“观身卧云岭”。当“ 入世之心”与“出世之想”在你的心灵世界里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时,你看这个世界就会美丽很多,诗意很多。

第四,即使你不想成为一个女诗人、女词人,你也要学会在生活中反思,心灵随着岁月一起成长。平凡琐碎的生活,并不是诗情的“坟墓”。只有不成长,才是!想想杜甫、苏轼、辛弃疾等诗人,我就很感动。你会看到,无论生活给了他们怎 样的遭际,无论他们经历了怎样的风霜雪,他们的心灵始终保持着鲜活、保持着成长。他们一直坚守着一份“诗性守望 ”,在生命长河中永保一份“永恒诗情”。

诗意人生,流年静谧,清幽曼谷、露珠晶莹,花开嫣然,云舒飘逸,记住,女人心本美丽,在纷纷扰扰的俗世间,要保持“ 初心”、“诗意地栖居”。【西子语录之八十五】

曾经问过很多文友,最初走进网络写作是因为什么?他们给出了以下答案: 空虚寂寞、无所事事、消遣、娱乐、玩儿、交朋友、寻找爱情、以文会友、吸粉儿、扩人脉等。如果问起我,我想我的答案不同于这些,我最初只是想——用文字疗伤。

没错,就是用文字疗伤。 爱写作的人大多都有着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而越是敏感多情之人,便越是容易受伤。

你也许会问,文字真的可以疗伤吗?我用三年的写作实践来回答你,真的可以!

那么,为什么呢?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一文中开宗明义地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们往往就用“不平则鸣”来阐释创作者不幸、 痛苦的人生遭遇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作用,并把它与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和后来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作为同一 理论源流。其实,韩愈的这个“不平则鸣”,不仅仅是指诗人、作家体验到的痛苦、哀伤,正如钱钟书在《诗可以怨》一 文中所言:“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创作者并不是只有在感到痛苦的时候才会写作,而是说当人们的心灵处于不平静的状态,有倾诉的欲望时,才会诉诸笔端,不 吐不快。那么,既然“不平则鸣”,“鸣”了呢?不就“平”了?所以,文字就承载了这样一个功能,它让你的感情有了 一个宣泄、倾诉的通道。而倾诉本身就是“疗伤”的开始。

写作就是独自面对自己灵魂的时刻,在下笔为文的时候,你首先要对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进行梳理和整合,在梳理和整合的过程中,就迫使你进行思考,而人只要一思考,就会变得理性。

不论你笔下写的是多么感性的文字,下笔成文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参与,因为你需要思考用什么样的词汇、语言来真切、准确地描述、传达你的思想,表达你的感情。你在冷静思考的时候,“疗伤”就在进行了。

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你能对生活、对自己的遭际做一些反思,那么,你的灵魂就在诉诸文字的那一刻得到了提升,“疗伤”就完成了。

最后,创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凡是创造性的劳动都会带给人愉悦感, 当你完成了自己的创作,收笔的那刻你还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愉悦感和成就感就可以消解、对抗你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伤害。

文字,像一个忠诚的朋友,不离不弃、认真聆听着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感悟。在文字中疗伤,在文字中快乐,在文字中提升,在文字中修行,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深爱它的原因吧。【西子语录之八十六】

一个人是怎样由平凡走向卓越的? 我们拿《芈月传》做个例子,看看芈月是如何由一个受尽人白眼的楚国公主变为万人敬仰的秦宣太后的,或许你就会破解所谓的“成功定律”。

第一、历尽磨难,尝遍艰辛。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以说,芈月一生坎坷,受尽磨难,九死一生,这样的人往往就是成大事的材料。磨难,是上天赐给人最好的礼物,它会让人变得坚强、果敢、才干迅速倍增。

第二、有明确的目标,并且为这个目标不懈奋斗。如果一个人有非常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并为之坚持努力的时候,那么,没有人可以阻挡他前进的脚步!即使他目前没有能力都不要紧,全世界都会为他创造条件,助他达成心愿!小时候看《西游记》,我反复在疑惑一个问题,明明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那为什么不让他去取经?翻一个筋斗,直接翻到如来那里把经文拿回来不就行了?干嘛要费那么大事,非要让一个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唐僧去取经?长大后我终于明白了,让唐僧去取经,是因为唐僧有目标、有需求、有动机,而孙悟空没有!即使唐僧没有啥本事都不要紧,只要他有明确的目标,对此目标坚定不移,不达目标誓不罢休,那好,就有天上地下的所有力量来帮助他。芈月也是如此,虽然一开始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但当有一天她明确地意识到只有“统一”,才是对百姓生活最为有利的,才会让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她的目标就是“天下”,就是统一中国时,那么好,就有无数人来帮助她。表面上看芈姝、魏琰好像也有目标,其实她们只是在盲目争权斗法,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有什么使命!很多人不是死在没有能力上,而是死在盲目上。

第三、永不放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你的生命和理想!我们看到,黄歇坠崖后,芈月虽然悲痛欲绝,但她并没有像普通痴情女子一样,结束自己的生命,随心上人而“去”,而是要进秦宫,查出真凶,为心上人报仇;当芈姝把她母子遣送燕国当质子,饥寒交迫残害她的生命,想让她“心死”,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时,芈月都没有放弃自己,她坚信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也可以活下去;当魏琰给她下蛊,蛊虫蚀人心魄的痛苦没有几个人能忍受得了,恐怕换做别人早就自杀了,可是芈月硬是至“死”都不肯放弃,不放弃自己的生命,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最后神志不清时还想着秦国,喊着“快去咸阳,秦国有大难!”

第四、心地善良,并一直善良下去。人生一世,一时的善良是不难的,难的是一直善良。你看,芈姝一开始也是个善良的女人,可是后来就完全变了。可是芈月无论历经多少磨难,善良的本性从来就没有改变过。无论是对身边的下人还是对义渠人抓住的小狼,都如亲人一般对待,就连一心想要她死的芈姝,得势后芈月也没有对其下手。善良,是一个人的品格,它会让你“得道多助”!

第五、位卑时,要主动学习,快速提升自己,对得起赏识你、器重你的人;位尊时,要知人善用,留住人才。芈月如果仅仅是仗着秦王的宠爱,便不思进取、裹足不前了,那她绝不会得到秦王更多的宠爱与信任。因为秦王赏识她、器重她,所以她从内心想要对得起这份赏识与器重。她读兵书,去四方馆,整理策论……她时时都在学习,都在提高,也正因此她的眼界打开了,她的才干就是这样与日俱增起来了。当自己成了太后时,又知人善用,“举善不避亲”,重用魏冉、白起等人。她懂得成大事人才的重要性,为了留住一个人才,挽回樗里疾的心,甚至不惜自己在雪里挨冻一夜。从古至今,嫉贤妒能之辈是注定成不了大事的。

第六、有头脑,知进退,知取舍。这一点相当重要,也相当难得。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收手”;什么时候该强势,什么时候该退让;什么时候该誓不罢休,什么时候该忍痛割爱……这些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头脑,而不是心机!有人对芈月诱杀义渠君的史实表示不满与不屑,你可以不喜欢她,可是你却不得不承认她政治家的头脑,她能这样懂得进退、取舍,就注定可以成大事。

至于芈月有人所共知的美貌,在这里我就不必再说了。我想说的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都是你所有“外在”和“内在”的总和,都是你所有的“过去”和“现在”的总和。经历、才干、胸怀、品格、见识、眼光、头脑……一个人的格局就是这样被“撑大”的,你的格局大了,想不成功、卓越都难!【西子语录之八十七】

你可知道舒适感是多么重要的东西?一个好的歌者并不是要把麦喊破,声嘶力竭地秀自己的“海豚音”;一个好的舞者并不是要把肢体扭断,极度夸张来显示自己的柔韧性;一个好的作者,也并不是要堆砌大量华丽的辞藻,竭尽所能来展示自己的才学……即使你有这样的本领,也不必如此,就好比【红楼梦】里王熙凤一出场那一身珠光宝气的派头一样,集贵重珠宝于一身,炫豪门富贵于一体,但却并不让人感觉舒服,只会让人觉得她庸俗。你只要能带给人舒适感就足够了。人世间最好的感觉,其实就是舒服。就如同爱情一样。

好的爱情其实不必伪装,不必做作,不必刻意讨好,不必委屈求全,就是两个人很自然地在一起相处。越是成熟后的爱情,越是让人舒服,让人眷恋。越是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相处起来就越愉快,相爱起来就越深入。

人类感官规律是:越自然越舒服,越舒服越热爱。所以,最高级的美容其实并不是浓妆艳抹,而是自然地像没有化妆;最好的衣服其实并不是有多贵重,而是它的柔软、棉滑,与肌肤无间隔的亲肤感;最好的朋友,不是整天大吃大喝,而是彼此间交流舒服,他说的话你爱听,能入你心;同样,最好的恋人都天生有一段亲切感,似曾相识,似乎邂逅到了另外一个自己。【西子语录之八十八】

男女间的性爱心理总是很奇妙的:爱前,男人总是“快热型”的,女人总是“慢热型”的。男人可能因一刹那的感官愉悦,便会爱上一个女人,然后对她展开猛烈的“攻势”,执著追求,直到她顺利变为自己的“猎物”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女人总是显得很矜持、很被动、很“慢热”。可是,一旦两人真正爱了,情形就刚好互换了,女人开始变为“快热型”,而男人则变成了“慢热型”。女人开始变得大胆,主动,而男人则开始变得矜持、谨慎起来,明明是男人最先追求了女人,可到后来,真正难舍难分的却是女人。所以人们常说“痴情女子负心汉”、“多情女子薄情郎”,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从生理学角度讲,女人确实应该是“慢热型”,她们“高潮”来得晚,一旦来了,又渴望持续很久;而男人,“高潮”来得快,去得也快。若据此讲,女人就是属于“慢热型”, 而“慢热型”的人最长情,因为他们不肯轻易开始,所以就不会轻易结束,也有道理,但只是,在不同阶段,男女的“快热”与“慢热”是不一致的。

其实,爱情总是带着“面具”来到人们身边的,在没有摘下“面具”前,人是“快热”的,摘下“面具”后,人是“慢热”的。换句话说,肉体之爱是“快热”的,而心灵之爱是“慢热”的。女人或许只有交付了心灵之爱,才肯交付肉体之爱;男人或许只有交付了肉体之爱,才真正进入心灵之爱。

当一个人处于“慢热”阶段,请不要轻易抛弃他,因为这也许就意味着他正处于“心灵之爱”的摸索期,他需要时间来确认一份感情。须知,心灵的成长本就是个缓慢的过程。多给对方一些空间思考,多给对方一些自由,或许,得到的就是一份更理智、更热烈、更长久的爱。【西子语录之八十九】

从前看不懂的学术论文,现在一下子就看懂了;从前听不懂的古风歌词,现在一下子就听懂了;从前你对我说过的大有深意的话,现在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不是从未走心,而是,时间未到,年龄未到,阅历未到,学识未到,心智未到,所以,机缘也未到。

这就如同《红楼梦》里甄士隐一开始听不懂一僧一道的谶语一样,不明白什么叫“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当故事发生,英莲丢失,家宅起火,资产丧尽,寄居妻家,受尽白眼之时,再来听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甄士隐一下子就“悟道”了,随口作了《好了歌注解》,追随跛足道人去了……

或许,人生中最美的年华就是,你对我说了一句话,而我竟然听懂了。行走得越久,越清楚地明白,原来,所有的痛苦和磨难,都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铺垫,为了有一天,让我能心映日月山川,成熟而温润,读懂你谜一般的语言……【西子语录之九十】

从众,不仅是人的思维惰性,也是人的自我保护心理机制的需要。因为和其他人一样,所以不管思想、行为的正确与否,不管事情的结局是好是坏,都觉得安全。即使结局是坏,“打板子”的又不仅仅是自己;如果结局是好,那自己也能“分一杯羹”。所以,现实中,随大流的人多,而特立独行的人少;平庸的人多,而优秀的人少;麻木的人多,而有思想的人少。

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害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我们就都收敛了自己的锋芒,变得从众,得过且过,久而久之,也就真的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勇气,变得平庸起来。

有没有一种力量敢于挑战?敢于展露真实、优秀的自我?或许你心底有这样的冲动,而实际操作上却又流于怯懦。

其实,优秀就是一种习惯。与其过分地掩藏自己的才华,刻意地抹杀自己的优秀去迎合众人,不如让众人习惯于你的持续优秀。

当你的内心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支撑起你的才华、能力时,你的优秀才名副其实;当你的优秀名副其实并持续不断时,众人才肯接受、认可,并发自心底地赞扬与欣赏。【西子语录之九十一】

文学、艺术上讲究留白,讲究意境的营造,留白处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艺术感染力更佳,此之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实,不仅文学、艺术需如此,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也需如此。言不必尽,点到即止,留一些给人回味。就如同宝玉挨打后,宝钗托药去探伤,说了这样一句话:“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也……”也什么?宝钗没再说,只是低头弄衣带。此处有留白,但聪明的读者也一定猜到了宝钗的心思。这句未说完的话,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宝钗欲吐还羞的少女之思,也是她难得一见的动情之处,所以令人觉得有情韵、耐回味。

你是一个留白的高手,总是在漫漫红尘中,“得留白处尽留白”,让我守着夜夜的白月光,想象着蝶舞莺飞、迷香阵阵、春回向暖,回味着过往所有的悲欢,所有的试探、延展与纠缠……【西子语录之九十二】

有人说,一个女人遇到一个好男人,一辈子都不需要成熟。当一个女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强,就证明她并没有遇到一个好男人!

相信这一定是一个女性观点者所说的话,我姑且不说这就是女人说的话,因为即使不是女人说的,也是完全站在女人的立场上揣测出的自以为百分百正确的言论。

作为一个女人,我貌似没有理由来批驳一个向着女人说话的言论,可是,请恕我直言,我并不赞同、并不欣赏,这样不理性、不成熟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达成一个共识,就是,任何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必须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都必须变得成熟!所谓的“一辈子都不需要成熟”就是对自己的生命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放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任何人都知道不能养孩子一辈子,必须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学会生存本领,“该断奶时就断奶”,那么,难道放在男女间就不是如此了吗?一个人真的可以自己不用成长,完全依赖另外一个人生存一辈子吗?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答案不言而喻。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句满满愤恨之语的背后,判断一个男人好与坏的标准问题 。翻译一下就是,如果你是个好男人,那么你就要养着我,宠着我,顺我心,从我意,让我养尊处优,一辈子不用成熟,一辈子可以不承担责任;如果你让我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承担责任,越来越能解决问题,那么,你就是个坏男人!写到这,我都忍不住要笑死了!要按照这条标准来判断,那完了,天下就没有一个好男人了!而且我也敢非常肯定地断定,你也不会遇到好男人,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就是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在作祟,世上没有一个男人喜欢这样的女人。

什么都依赖于别人,什么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就注定没有自己完整的独立人格。丧失自我的人是可悲的,是不可能得到真爱与幸福的。

现在的社会在继“铁血硬汉”、“高富帅”、“经济适用男”之后,开始呼唤“暖男”,一些文字中人也开始大力鼓吹“暖男”的各种好处。看得女粉丝们热血沸腾,纷纷骂自己怎么就遇不到这样的“暖男”?并移情于写文字的人,认为既然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作者就一定是这样多情的“暖男”!于是乎,开始群起追逐,争风吃醋。

对于这种现象,我只想说四个字——呜呼哀哉!

虽然作为女人,我也喜欢那种善解人意、春风化雨、柔情蜜意、温情满满的“暖男”,但是,我却清楚地知道,这种导向,这种对女性心理的极力迎合,是非常不利于女性自身心智的成长的!表面上看,你迎合了女人,顺了她们的心思,可是,这种不切实际、经不起现实考量的“暖男男神”一旦被女人信为教条,那带给她的就是更大的痛苦。因为这种幻想与现实的落差只能是幻灭的残酷。

我深知,一个女人心智的成长与成熟是充满了曲折与艰辛的,或许要比男人经历得更多才能变得真正成熟起来。总要经历过,才能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成长;有成长,人才会变得成熟。 《易经》有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实,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更应该自强不息,更应该厚德载物!

所以,一个女人,不要把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都寄托在一个男人的身上,你要做到,无论能否遇到你心爱的人,你都能“自我实现”;无论你遇到谁,你都有保持幸福与快乐的能力。用希拉里的话说就是,“我嫁给你,你也是总统!”如果你真能做到这一点,那还愁遇不到对的人吗?还抱怨幸福总是离你远远吗?【西子语录之九十三】

你总笑我,想象力太丰富!随便一张图片就能让我浮想联翩,写出那么感性的文字。其实,我仅仅是童心未泯而已。

圣埃克苏佩里说,“假如你对大人说:我看见了一所美丽的粉红色砖墙的小房子,窗上爬着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是想象不出这所房子的模样的。然而,要是对他们说:我看到一所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高呼:那多好看呀!”这或许就是成人后童心泯灭、想象力殆尽的悲哀。而我,还好,还值得庆幸。

小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的,反过来说,想象力丰富的成人也大都保持了一颗童心。就譬如先秦的庄子,想象力那是相当的丰富!寓言讲得那个漂亮!叫人不得不挑大指赞叹!童心未泯的人总是很可爱的,所以我一直觉得庄子是先秦时期最可爱、最有趣的一个人。

你或许要说,想象力丰不丰富有什么关系呀,还不是一样过日子?嘻嘻嘻,我告诉你,那可真不一样了。

周国平说,人天生就是一种浪漫的动物。对于人来说,一切享受若没有想象力的参与,就不会是真正的享受。人的想象力总是要在单纯的物之上添加一些别的价值,那添加的部分实际上就是精神价值。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因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参与,才变得如此浪漫、如此诗意、如此五彩缤纷,就如同屈原、李白、苏轼的诗词歌赋,一吟辄醉!

想象力就是对生活的一种超现实演绎,它会让平淡无奇变得故事迭起,引人入胜,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西子语录之九十四】

有人总在追问我为什么能够如此豁达,内心如此强大?如果我说,那是因为我曾经绝望过,曾经彻底悲观过,你会信吗?

很多时候,一个人内心强大,不过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罢了。再深刻点说,一个真正的乐观、豁达者,骨子里都有着悲观情结。这是不是听起来有些荒谬?然而,当你真正地掌握好了辩证法,你就会豁然开朗。

我们都说苏东坡是历史上有名的豁达之人,开豪放一派词风,林语堂管他叫“天生的乐天派”。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他词里在反复吟诵着什么呢?——人生如梦、人生如寄呀!这种人生的虚幻感和客居感难道不是悲观的吗?然而,人生的神奇也正在于此:你越是绝望过,你越会有希望;你越是悲观过,你就越会乐观。“乌台诗案”惨不惨?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惨不惨?恐怕每一次都是九死一生!但是,一旦你活了下来,你的生命力就会成几何倍增长,而你看这个世界的眼光与胸怀也会大有改观!你会觉得别人不能忍受的事,在你看来是人生的常态;而别人认为是很平常的事,在你看来是相当的美好!这就是悲观主义给人带来的内心强大吧!

小时候总觉得林妹妹太悲观,可长大了却觉得她其实比一般人都豁达。

你看她对“聚”与“散”就很淡然,觉得聚不如散,聚时热闹,散时冷清,与其散时冷清难过,还不如不聚的好。其实,她倒不是真的一点也不喜欢聚,只是她将聚散看透后,反而能更好地接受散时的清冷寂寞。

再比如,袭人找她说尤三姐被害死了,想试探一下黛玉的口风,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可黛玉早将这期间的规则都看透,只说了句,“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叫人不得不赞叹黛玉的透彻清明

再举两个例子,还记得湘云与她在凹晶馆联诗前的情形吗?湘云说:“怎么得这会子上船吃酒才好!要是在我家里,我就立刻坐船了。”黛玉道:“正是古人常说的:‘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何必偏要坐船?”这里觉得黛玉好豁达!也许真的是,当你对这个世界悲观过,懂得了它的不完美,你就真正可以欣赏到它的美了,不会再求全责备了。

还记得晴雯死了,宝玉为她写的《芙蓉女儿诔》吗?黛玉面对如此文采飞扬、真情实感、声泪俱下之作,并没有吃醋小性儿,而是情深脉脉地与宝玉探讨, 不如把“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陇中,女儿薄命”一句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此时的黛玉是何等的大度开明!这样的体贴入微,关键时刻的理解与支持又岂是一般女子能做到的?

所以说,乐观,其实都不是天生的,强大,也绝非是偶然的。当你看遍花开花谢,看透生离死别,在你悲观主义的骨子里便盛开出一朵璀璨无比、光彩夺目的花朵来,它的名字就叫做——豁达。【西子语录之九十五】

其实,诗词中人是不必把“相思”天天挂在口上、首首写入词中的。虽然“相思”这个词很美很美,美到你看到它的刹那,仿佛就感受到了一种唯美的爱情。可是,你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词中,一句相思的字样都没出现,可满篇却是浓浓的相思之情。譬如,东坡和纳兰的很多词都是这样。可现在很多人填词,满纸相思言,却不知相思为何物。读罢非但没有多少触动,甚至会让读者疑心作者本人到底是不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

想一个人,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直接、苍白地说出来。如果你真切地记得我们相聚时的情景,可以生动地描绘出来;如果你记得我对你说过的话,哪怕仅仅是一句玩笑,你都能脱口而出;如果你总在揣测我“出牌”的套路,模仿我的语言,可以和我自由畅快地对话;如果,你看到一朵花,听到一首歌,可以马上说出那是我喜欢的花、喜欢的歌;如果你看到一阕词,很自然地联想到我的名字,甚至仅仅是一两个字,你便想起了我灿烂的笑容……那么,你不必说,我也是知道你在想我的。

因为,想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印迹的时候。所有的“相思”,不过是一场呼唤,唤醒自己一颗沉睡的心,唤起远方另一个灵魂的心电感应。

有时,这种想念就是淡淡的,并不轰轰烈烈,但却隽永绵长。正如东坡所言,“不思量,自难忘”,并没有刻意地把你想起,却总也忘不掉你;并没有刻意地在词里勾勒你,但满纸其实写的都是你!如果,你已在我的生命里,不必慌张,不必着急,你总会找到,你来过所留下的深深印迹……【西子语录之九十六】

当人们在追求速度与激情的时候,我可以后退一步,与繁华保持一定的距离,远远观赏,不急不躁;当你在众人中风生水起、众星捧月时,我可以微笑,隐身一时,与喧嚣保持一定的距离,用最温柔、最知心的优雅来欣赏你,不妒不愠、不骄不嗔。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再为了喝彩而行走,不再为了爱恋而陪伴。梦想就是行走的动力,欣赏就是陪伴的理由。

无论周遭怎样风云变幻,我依旧守着那高山流水的缠绵,阅红尘之斑斓,步履轻盈,浅浅言欢,深深眷恋,一片才情,交付于诗词雅韵的多情河山。

我已婷婷,数岁月之花开花落。人生中最奢华的事,或许就是任时间在心头沉淀、打磨、雕琢,独自反观、自照,直到有一天,将一颗心修炼得玲珑,如玉般晶莹润泽,如莲般静守初心……【西子语录之九十七】

有这样一段话:“我曾经以为,女人都是飞蛾,生性擅长不怕死的扑火。后来才知道,原来也有一种女人是候鸟,无论如何都沿着一种静谧的轨迹安宁的飞翔。”

我想说的是,其实,“候鸟”与“飞蛾”并非是截然分开的。我可以既是“飞蛾”又是“候鸟”。既有不怕牺牲的火热与执着,又有坚定持久、静默不乱的安宁与耐力。不同的是,我面对的是谁。

面对所爱之人,我想,大多数的女人都会选择“飞蛾扑火”,因为这是女人天生对爱情执着的本能,会奋不顾身地向爱情飞奔过去。卓文君也罢,崔莺莺也好,自古以来,女人为了爱情都是可以放弃一切、藐视一切的。这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也是女人作为女人,女性特质突出显现,非常动人的地方。只是,你要在“扑火”之前学会识人,方才不辜负你这片“扑火”的痴情。

当女人面对自己的时候,才开始自我心灵的一场对话,你逐渐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你真正的理想,什么才是你真正的渴望,于是,你学会了低调奢华地努力,安宁静谧地飞翔。

“飞蛾”状态,你获得的是一时的热度和高度;“候鸟”状态,你获得的却是持久的广度和深度。正如尼采所说,“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这种广度与深度会让一个女人的生命变得更绚丽多彩。

如果我爱你,我愿为你“飞蛾扑火”,同时也愿做一只“候鸟”,默默守候,默默前行。只有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人,才能修得今生别人无法复制的美丽!【西子语录之九十八】

在江湖深处,很难看到真性情。因为人们害怕坦露自己真实的想法、真实的好恶,害怕自己受到非议和伤害。所以说着不痛不痒的话,写着云里雾里、矫饰讨好的文字。

其实,到了这个岁数,三观都已定型,不喜欢看那种“看了和没看一样”的文字,就如同不喜欢交往那种左右逢源的人一样,而喜欢看一些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思想、自己鲜明的好恶的文章。喜欢那些从来不去迎合、不去讨好、不去谄媚读者的有严肃艺术态度的作者。就如同一直深爱魏晋时期的人一样。

林语堂说:“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在矫情的社会里,保持着朴实真挚是多么的难得!有自己的真性情是多么的不易!在内心深处,我总是呼唤着回归那样一种“魏晋风度”。

可以说,魏晋时期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而艺术的自觉则与当时“人的觉醒”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人的觉醒”,就是人们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存在,具体点说,就是个体从群体之中走出来了。在这样一个思想大解放时期便衍生出了率直任诞、清俊通脱、迷倒后世无数人的“魏晋风度”,它就是魏晋名士们真性情的赤裸裸展现。

“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们思考人生的结论是,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时一事的物质得失,也不在于把活生生的生命去做僵硬的伦理教条的注解,而是在于心的自在,真性情的释放。他们主“我”重“情”,特别强调“真”字,讲究真本色、真性情,所以,才出现了种种世人不解的行为。

真性情的人往往是异常孤独的,因为他们不愿违背本心,因为他们特立独行。所以,你会看到阮籍的“长啸”与“青白眼”,你会看到嵇康的“锻铁”与刑场的“摔琴”;你会看到“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咏怀诗》,你会看到言辞激烈、锋芒毕露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真性情的人同时又是非常可爱的,因为他们心底无私,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所以,你会为阮籍醉卧沽酒美女旁而感到有趣,你会为刘伶赌咒发誓戒酒,却又喝得酩酊大醉,结果还写了篇《酒德颂》而哭笑不得……

一直深爱真性情的人,一直深爱真性情的文字。在那散发着真挚情感的篇章里,我看到的是一颗颗火热的、跳动的心,感受到的是有血性、有风骨的人格光辉。【西子语录之九十九】

正如有人说,平淡是历经世界之后的淡泊,你还没有见过世界,就想隐居山林,到头来只会是井底之蛙。写文章也是一样,你还没有见过气韵生动、气象峥嵘、汪洋恣肆、雄辩洒脱、绚烂至极的文章,就一味强调平淡文风的重要性,到头来,你的文章只能是味同嚼蜡,枯索而无趣。

超越是必须在达到前人高度之后的。 而不是为自己的句少词穷、写作手法欠缺,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到底,你还没有“绚烂”过,根本没有大谈“平淡”的资格和资本!

苏轼在《与二郎侄书》一文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需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仰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只书字亦然。善思吾言。”

这里东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理论。 有人断章取义,只见“平淡,绚烂之极也”这一句,而忽略了苏轼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你不要学我现在的平淡,我现在已经是耄耋之年,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生命和文风都进入到了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境界,你现在还达不到这种高度和境界,要学应该学我当年应举时的文字,“气象峥嵘,采色绚烂”。

一个人的文学也罢、书法也罢,都要符合生命运行规律和艺术创作规律。

年轻时必须经历合乎法度的学习和内化过程,将艺术技法推向成熟。同时,还必须努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深化学养,彰显个性,将峥嵘之气象贯通于笔法、墨法、章法之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特质。

生命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就不会真正成熟。同样,没有经历过气象峥嵘、挥洒自如、汪洋恣肆的文字锤炼,没有长期“渐老渐熟”艺术手法的打磨,也不会真正写出高境界的“平淡”的文字。

在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就真切地展示当下的生命特质,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西子语录之一百】

西子湖畔:字雯青呢称:西子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20160/

【西子语录61-100】文/西子湖畔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