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街头小喇叭

2015-12-28 14:19 作者:草民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街头小喇叭

那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情了。每逢幕降临以后,在鲁西北一个偏僻乡镇的十字街上,就会传出一声声清晰响亮的童音。紧接着就有下一个童音依照前一个的节奏韵味,更响亮地传给下一个。就这么一声声、一句句传递下去,形成声音的接力传递,直至村街的尽头••••••在这个清冷静谧的村街的上空,一声声响亮有力的童音,就像无数只喇叭同声广播,织成了一张网,悠扬地撒向大街两边的家家户户。

这是一九六四年初某个晚上雷集村的情景。在接下来整个漫长冬季夜晚里,每个晚上这样的“小喇叭”都会按时响起。这声音,成了社员群众度过寂寞无聊冬夜的依赖。在这响亮有力的童音里,社员们孤寂心灵得到安慰,荒凉的心田得到了慰藉。每逢吃完晚饭拾掇完家务,一家老少就会围坐在屋当堂里,细心听“小喇叭”广播,享受这童音的抚慰。

这只只小喇叭,是这个村几十个上学的小学生。大点的上小学高年级,小点的才上三、四年级。领头的孩子小名叫清,清是我的哥哥。他上小学六年级,参加社会活动又极具组织力,正好那个年代给予了他展示个性的平台。在他的组织下,几十个高矮不等的小学生每晚都会聚集在十字街口大车店(现在叫招待所或宾馆)的街廊下。人少时就占一条街,人多时就占两条或三条街,每隔二十几步不等(以喊话听得真为准)站一个人;他则凑到煤油灯下,拿出不知在哪里弄来的报纸或者是一本什么书,他念一句,下面的就大声传一句。一句话就这么被反反复复的传下去,直至传到街尾。在清冷静谧的村街上,整个夜晚都此起彼伏地传递着他们响亮有力的童音,袅袅余音在村子上空回荡,绵绵的温馨慢慢扩散。清冷冻麻了他们的脚,寒风刺痛了他们的脸颊,但他们心中鼓涌着的涓涓热流,温暖着他们,激励着他们!

这样接力的宣传形式,不知是哥哥的独创还是经过老师的指点。不管怎么说在当年那种环境下,还是满新鲜满刺激的。在那个年代,老师曾要求我们少先队的学生们,人人都要带上毛主席著作或者其他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书籍,到社员群众的家里去宣传,到贫下中农的家里去宣传。那时我读小学三年级,抑或是四年级吧,真的就在放学后去社员家中给大人们读这些书中的文章。这种单枪匹马的宣传方式和集群宣传的方式比起来,声势和效果差别得多大啊!所以,在哥哥们的带动下,我们这些底年级的小少先队员就加入到哥哥他们大少先队员们的宣传队伍中。每晚吃过晚饭就相互招呼着,到十字街口大车店的街廊下集合,认真地、用力地向下一个同学转达上一个同学的喊话,努力使喊话的声音既响亮又清晰,让它传的更高更远,让更多的社员能听到我们清晰明亮的声音。

那时的农村,是一个物质、文化十分匮乏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泛政治的时代,政治生活在农村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那时虽然没有电视、收音机、广播喇叭等先进的或现代的传媒工具,但人民公社和大队基层政权则通过社员大会或是发动政治运动,把上级指示及国家形势传达给广大社员群众。稍微明点事理的许许多多的少先队员们成了政治生活的传媒工具。我们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就是为了向所有的人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社会主义,宣传集体主义。在发轫了哥哥组织的街头“小喇叭”宣传队后,更调动起了我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小喇叭”们完全是受信仰和热情的驱动,没有丝毫功利的杂念。我记得街头宣传不几天后,遇到了灯油缺乏的问题,任怎么动员谁也不能从家里弄出一滴煤油来。困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哥哥从白铁部淘换来嘎斯灯(我们称乙炔为嘎斯),从焊修门市部讨来乙炔,及时解决了照明问题,保证了“小喇叭”天天开展广播宣传活动的基本需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虽然我对读给大人们听的那些文章不甚明了,对站在街头喊出的每一句话也不明其意;但愿坐在家中听我们广播的大人们能懂,能明白。我想我们这些孩子们明白不明白不要紧,只要大人们明白了就是对我们的安慰和鼓励。

冬季结束后,我们的“小喇叭’也就停播了。第二年冬季来到后,坐在家中等着听“小喇叭”广播的大人们耳朵冷冷清清的,就耐不住问我:黑下咋不宣传了呢?这话问的,让我一阵阵脸红。因为哥哥已经升入初中,到外乡读书去了。其他几个大哥哥也不读书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组织“小喇叭”了。而我们几个底年级的伙伴,因缺乏号召力和组织能力,“小喇叭”们就自然息声匿迹了。在大人们的留念和惋惜声中,在我不时的惭愧中,“小喇叭”慢慢淡出了人们的听觉,沉积在时代的年轮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7098/

街头小喇叭的评论 (共 5 条)

  • 老党
  • 雪灵
  • 小虎涛
  • 襄阳游子
  • 日月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