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散文《月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2015-10-30 07:57 作者:我在天涯处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前些时候我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一篇名为“草木深”的散文,其在这篇文章中就草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做了论解,举例讲述的也非常的好。

所以我就写了这篇关于月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说到某种外在的东西对于古典诗歌的影响,我想草木是为此做出了极为大的贡献,但要论起最大的影响,我想它无法与月相匹敌。

说到月,它不光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的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其它东西无法替代的。如古人以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为基准的时间单位,“即月份”,一直到今日也一直在使用,这是关于天文和周期学的此类学术,关于这方面的知识面还很广,还有很多很多,有研究天文好者或是有相关的兴趣的可以去研究去观察。

月亮是圆的,象征着团圆,所以有了吃月饼、赏月亮、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最后这些习俗就成为了中华名族的传统节日了,也就是我们现在都耳熟能详的“中秋”了。

关于“月”的神话从古自今就书面记载也是数不尽数,“如吴刚伐桂,嫦娥奔月,月亮妲己,月食,天狗捞月,玉兔捣药等等。关于月亮的神话不光是在中国古代数不胜数,国外也是层出不穷,如古希腊的人则把月亮看作是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诸如此类的神话故事,实在太多,我们也就不一一阐述出来了,有兴趣的可以去购买一些古希腊神话看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月与花的渊源

古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在盘古开天辟地后,有两朵奇花长在天山之巅,与日月同辉。白天她们相依在太阳的光芒之下与风同舞,傍晚,她们与月亮展喉高歌,清美曼妙的歌声穿越苍穹,穿过十万大山,穿过无边大海,游走在整个空,整个天涯海角。由于她们的恩爱感动了女娲,一天女娲为了成全她们,特令太阳神和月老为她们主持成婚,那是史上的首次日月同辉,就这样她们在太阳与月亮万丈光芒的见证下,在天山之巅正式成婚,从此她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就在她们成婚后的第四百一十八年,四根顶天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猛兽肆虐,天灾人祸不得安宁。

一天天空忽然呈现出万道红霞,光芒可胜日月之辉,相传当时九天九夜皆为白昼,天地间红霞日渐通红,到了第九日子时时分,一只高约九尺,其色绯红的彤鹤由西至东飞行,所过之地必是飞沙走石,火海横生。就在彤鹤刚要飞过天山之际,两朵奇花以为幸免,可彤鹤飞往苍穹即盘旋而下,吐出万道赤红火焰后便扬长向东飞去。而两朵奇花中的一朵也死在了这场万里火海之中,活着的那只因为丈夫的死去,日夜哭泣,在她哭泣力竭之际被月老所救。许多年后,女娲不忍这天灾人祸,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此后那朵孤独的奇花就在山中悄悄流淌着眼泪,而每当花儿哭泣的时候,月亮总会用她微弱的月光照亮整座天山,使那朵花能得到一定的慰藉,每当花朵看到身上的月光,悲伤也就会随之减少一些。最后在月光的细心呵护下,那朵奇花才慢慢的减化悲痛,她用她对丈夫的爱把天山妆扮成为了花的海洋。

这就是古人为什么把思寄在月亮之上。这就是为什么早上的花为什么有露水的原因了。虽然这只是神话故事,但这个故事所表达的花与月之间的和谐关系,还是值得我们去传诵的。

从此关于月与花的成语也是层出不穷,如人们用“月貌花容”来形容一个人的美貌,又如用“月缺花残”来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用“月夕花朝”借指良辰美景的,还有如用“月下花前”来指谈情说爱的处所的,如花好月圆等著名常用成语是数不尽数,这些都是月与花之间完美相连的美好造物。

他们的组合让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习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无法用其它组合来替代的,这就是这个组合的魅力所在,他们对中国的文人更是产生了一种不约而同的写作寄语,它们的组合让中国古典文化有了更深更美好的魔力。

早在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就有一句“带月荷锄归”。用白话文来说就是头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在夜幕月亮出来后才干完农作回家。月在这里可作为时辰,也可以想象成为一顶帽子,更可以看作为一盏照亮归家路上的明灯。从陶渊明这首归园田居就可看出月在此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月,我们拿什么来替代呢?除此之外,反正我是想不出什么能代表它多样化的重要性了。如李白的“静夜思”,说是在写诗,我倒是觉得他更像是在描写月光,在月光中烘托出思绪来,这首儿诗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我就不多加解析了。李白关于用月的诗有很多很多,如他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如果没有月,他举杯邀谁?影子在哪里?哪里有三人?这些都是月所渲染出来的画面,使得诗更加的立体,更加的生动,更加的身临其境了。关于大诗人李白用月写的作品有很多,如;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独漉篇、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等等。

再后又有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行》,此诗更是成了中国诗坛中的佳酿,历史学家说白居易的诗这一首可以称得上他的代表作,但诗中的这两句亦可称之为此诗中的精句,可以和后面两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媲美。如果没有这两句,又怎么能显示出此诗的诗情画意之美感呢,就因为这两句才使得诗中有画,画里有诗的韵味感浓郁而生。

又或是北宋大文学家大词人东坡居士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正因为有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才使得其成为千古之绝唱,被后世之人广为流传。

月在诗人的心中,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向往,是一种悲情,更是一种悲国伤怀的一种寄语,如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虞美人》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多么的悲壮山河,一种亡国思乡之情,在月光中显现无疑。月是多面化的,更多的只是起到一个“寄”字的作用,这是对生活与现实的寄托。人在无可奈何,在悲欢离合之际,需要的就是这种寄托,而月亮在这里就起到了唯一可以寄托的,也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估计就是神话的由来了吧。

在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上,没有一个文人不曾没有用过月来进行创作的,如果要说诗词是中华名族文化之精,那么月就是诗词中的髓,正因为有了月才有了诗词,就因为有了诗词,才有了中国的古典文化之美,如果说这些大诗人、大词人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中流砥柱,那么月正是他们笔下的精髓所在。

月对于中华名族是一种依赖,也是一种敬仰,更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烘托,她能把人类内心的情感放大,张扬开来,使之能得到最大化的释放,正因为有了这种侧面的事物描写,才能鲜明的释放出诗词之美和诗词之韵。

她不像太阳那般的灼热,更不像宇宙的那般黑暗。从远古至今,我们中华名族,华子孙从一开始就懂得了运用月亮的智慧。到后来便发展成了许许多多的中华内在知识。月在中华人民的心中是代表善的,是代表幸福的,所以有了花好月圆之夜等美好幸福成语来。她用她的光满挡住了邪恶,所以坏人只能出现在月黑风高之夜,而不敢妄自在月亮的正义下妄自作乱。

从冥冥中,我们感受着月光,抒写着月光,抛开我们的情怀,释放我们的情怀,在夜间与月伴歌伴舞,她与我们中华名族的生息息息相关,更是不离不弃,这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名族精神吗?这不就是我们华夏子孙团结的口号吗?是的,她正是我们炎黄子孙团结的力量,她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的一颗明星,没错,这颗明星正是我们心中的文化精髓。

也许这就是我为什么总喜欢在深夜的月光下写作的原因吧!

“对伊人,对双亲,那相思,那份情,月明不论是月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3098/

散文《月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的评论 (共 10 条)

  • 雪灵
  • 老党
  • 江南风
  • 淡了红颜
  • 沐子
  • 龙行天下
  • 心静如水
  • 后海
  • 孤帆鸢影
    孤帆鸢影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虚妄的伊
    虚妄的伊 推荐阅读并说 月对于中华名族是一种依赖,也是一种敬仰,更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烘托,她能把人类内心的情感放大,张扬开来,使之能得到最大化的释放,正因为有了这种侧面的事物描写,才能鲜明的释放出诗词之美和诗词之韵。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