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怀才不遇”错杂谈

2015-10-21 15:50 作者:古古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怀才不遇”错杂谈

赖 建 青

韩愈在其著名的《马说》中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令无数“马儿”热血沸腾,“百里马”、“五十里马”甚至于“十里马”都认为自己就是千里马,只是伯乐太少,是自己没有“福气”遇到伯乐。

前些时候,有部门进行过社会心态测验,调查显示,有99%以上的人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没有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和机会。然而,经过进一步调查,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很明显,他们都把普通适应工作的能力当成了超人的才华,从而进一步认为自己有很强的能力和过人的才华。

其实,他们所认为的“才华”只是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完成和胜任的能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个人有自信,无疑是件好事,但更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了解自己的能力,否则就成了自傲。

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作为人才,有着行业以及层次水平的不同,其间却有着天壤之别。有的可以在乡镇或是区县崭露头角,是乡镇或是区县级的“状元”;有的可以在省市级超群出众,可以算得上省市级的“状元”;而有才华哪怕是某一方面真正能在全国都出类拔萃叫得响的国家级的“状元”,却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

由于缺乏自知之明,缺乏对人才层次认知的水平,许多人有一点才学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郎自大”、“井蛙观天”,自认为是“老子天下第一”了。岂不知道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更有强中手”,自己根本无法与真正的高手相比。

老子曰:知不知;不知不知。就是说人要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其实就是狂妄,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灾祸。

三国时期的马谡刻苦学习,读了许多兵书,自认为才华出众,在关乎到蜀国能否在中原站稳脚跟极其重要的危难时刻,争先于诸葛亮面前夸下海口,并立下了守住街亭的军令状。他却不知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没有实战经验更没有自知之明,以致在如何守住街亭时不听副将王平当街立寨的意见,生搬硬套地采用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教条,错误地把部队全部安排在两边的山上。可当司马懿率大军潮水般涌到街亭时,两边山上的蜀军见魏军声势浩大,噤若寒蝉,马谡在书本上学来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理论在此时完全没有用处,山上的蜀军将士任凭军将如何驱赶也无人敢往山下冲,马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魏军占领了街亭。

失去街亭的蜀军也就失去了最后的屏障依托,只能彻底退出中原要地,逃进了巴山蜀水,于是才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马谡也因此成为“纸上谈兵”没有自知之明的典范,遗为千古笑柄。

三国时期还有一个既觉得怀才不遇且又自作聪明的人,最终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此人名叫杨修,是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算得上是个聪明之人,曹操对他也十分重视,让他做随军主簿,这在谋士众多人才济济的魏军中可说是委以了重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已经算得上是“知人善任”了。

可杨修却不知足,自认为比其他谋士高明,想得到更高的职位和更大的重任。可惜的是他没有将聪明才智用在为主帅出谋划策以尽主簿之责,而是费尽心机去揣摩曹操的心思,猜测曹操在各种事情上的用意,以显示出自已的与众不同,希望能在各方面再引起曹操的重视。

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不随遇而安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都是事与愿违。杨修最后因为在一次两军对垒日久僵持不下的战争中,在魏军处于进退两难极其关键的时刻,他从设置的口令猜测到曹操有欲退兵之意,便私下里让将士们作好撤退的准备,令并没有最后确定退兵的魏军军心涣散,他因此被曹操以扰乱军心之罪斩首示众。

关于杨修被杀,众说纷纭,其实在敌对双方僵持不下的形势下军心能否稳定是至关重要的,曹操杀他以稳军心并没有错,是杨修自认为怀才不遇和没有自知之明的狭隘胸襟害了自己。

古语云: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

是千里马,就要“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原野上疆场上驰骋;在崇山峻岭中腾越……而不能只在市场上,光等着伯乐来相来选。

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要知足常乐。

涂上金色的砂子变不成金子,而被泥土裹结的金子永远都是金子。

只要自己真正有才华,即使被埋没,也总会有闪烁出光亮的时候……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1110/

“怀才不遇”错杂谈的评论 (共 11 条)

  • 孤帆鸢影
  • 春暖花开
  • 淡了红颜
  • 荷塘月色
  • 雪灵
  • 沐子
  • 老党
  • 大奔
  • 低吟浅唱999
  • 田园一村姑
  • 山野清风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