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寻找童年的记忆

2015-06-02 12:54 作者:中国公民  | 2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明天就是61儿童节了。看到现在的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安排下,玩耍着自己喜欢的游戏节目时那种兴高采烈的样子,突然,回忆起了自己苦涩的童年,现在居然却也能咀嚼出了丝丝的愉悦。

我们这些七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一首昔时的童谣《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会唤起我们很多美好的童年记忆,特别是对于我们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在我们童年时候的农村,很多孩子都有过玩推铁圈,吃盐水冰棍,晚上看村子操场上的露天电影,用泥巴制作各种各样的动物造型,用废笤帚玩过火把,野外自己生火,烤过土豆番薯,拍纸方块,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做纸弹弓,拿报纸做风筝等等的经历。这一些童年的游戏,我想,在我们这一代人,现在多少应该会存有一点记忆。

记得,我的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个逢年过节的时候,那时候,我们村里的人都去村前的庙里祭祀,祈求来年能获得更大的丰收。我的一些小伙伴和我一样,也都最喜欢过年过节的时候了,因为一到那个时候,村前的新庙,香火旺盛,庙里的案台上摆满了村民们拿来拜祭的各种供品,那样平时没什么零食可吃的我们,就一定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饱口福的机会。

不过记得最初,听大人们说,小孩子偷吃菩萨的供品,会肠穿肚烂,不得好死的。当时,我们这些孩子,特别是我,听了之后,着实地吓了一跳!可是,案台上的供品,那些看了令人只咽口水的糖果糕点,实在太诱人了。何况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我们平时几乎没有什么零食可吃,这样的机会一年能有几次?遇上了就感觉是非常的难得。看到供品,就实在是太想吃了,所以记得当时,我和一些小伙伴盯着案台上的供品发愣的时候,我曾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我对身边那些一动不动的站在摆放着供品的案台面前,干瞪着眼睛的小伙伴们说,“要不我们吃之前,先拜拜菩萨,问问菩萨能不能让我们吃点供品,如果菩萨不说话,那就是答应让我们吃了,如果菩萨说不让吃,咱们就不吃。”没想到我的话,得到大家百分之百的赞同,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所以后来我们这些小家伙虔诚地问了菩萨之后,趁大人们不注意,我们美美地偷吃了很多供品,那个滋味,现在是无处可寻的。

我们这些七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童年的时光,差不多也就定格在八十年代初期至八十年代末期,这段时间,中国的改革也正处于第一阶段的尝试时期。由于当时被政府统一洗脑过的人们所处的封闭环境得到了开放,所以这一时期的浮躁、彷徨、迷茫与困惑是许多人有目共睹的,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扭曲。人们面对这个越来越复杂化的社会,不断地产生困惑,怀疑,甚至迷惘。

不过那个时候,我们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更多的是在学校里接受着学校广播里经常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要“热这个”和“忠于那个”等等的洗脑奴化教育。那时候,在社会的变迁中,面对一系列的事情,我们还没有什么判断和分析能力。不过,当时社会上的一切,似乎跟我们还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这些人,除了跟着老师学习基础知识,其它的也不需要作太多的思考,只要能附和着响应一系列的口号精神,什么“忠于人民,忠于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及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读书”的精神,就可以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回想起我们童年时候的小学老师,特别是那些代课老师,突然在脑海里闪过之间,总能让人情不自禁地莞尔一笑。记忆中,有一个代课老师看了香港电视剧《流氓大亨》,由于她不认识这个“大亨”的“亨”字,就把它读成“享”了,“流氓大享”。后来,有人提醒她“大亨”的“亨”字下面没一横的时候,那位老师才恍然大悟。在她的概念里,原来那流氓的名字不叫“大享”,而是叫“大亭”,老师读着这个“大亭”的名字,让人感觉这流氓当的还有一种“亭亭玉立”的感觉。记得还有一个老师,他居然将“喇叭”的“喇”字念成了“刺”,因此“喇叭”就读成“刺叭”了。尽管次日他就向我们纠正了这个错误。但是后来一些不厚道的学生,很多时候唱歌就故意唱成“吹起“小刺叭”,嗒嘀嗒嘀嗒......”只要有人指出错误,那么唱歌的学生就会反驳道,“这是我们老师教的,老师教的怎么会有错?”

客观的讲,那个时候也不能怪那些老师,因为我们那个地方穷的要死。正规师范毕业的老师,就算工作水平低劣,在城里受到排挤,也仍然是不愿来我们这个不拉屎的乡下穷地方教书的。所以当时我们小学校里招收的老师,有的才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他们不当农民了,洗完脚穿上鞋之后,就来学校教我们当时的这些小学生了。尽管现在由于中国落后的体制导致教育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而且还有从普遍的情况而言,师范院校招收学员,就低于其他专业学科招生的要求。只要报考,就能加分,以及放宽其他一系列要求条件的优惠政策等等。这一系列客观存在的不良现象,虽然更导致了中国教育更加的失败,但是无论怎么样,相对于孩子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教育,无论仍然是“传统加政策性的应试教育”,还是目前流行的“商业广告宣传中的兴趣性跟风教育”甚至仍然是政府一贯提倡的“政策性的洗脑奴化教育”,无论是有用,还是没用,至少像我们那个时候老师在主观意识上念错别字的笑话是越来越少了。

突然,想起了有一位学者说过的一句话“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此时,我敲打着电脑的键盘,编辑着文字,思绪里回味着自己童年时候的光景,也许这也算是一种怀旧吧!也许,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变的浮躁起来。静下心来,居然感觉到怀旧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同时,从很多载体上都能看到一些怀旧的东西。我想,通过编辑文字,也应该是一种很不错的怀旧方式吧!因为,曾在很多载体上看到很多怀旧的文字,虽然有些就像我现在编辑的文字一样粗糙,但是只要将曾经的某一种情感表达清楚,我想肯定也能够引起很多朋友的共鸣,也许同时也就打开了很多人的那些已经尘封了的记忆。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这短短几十年中,很多人,从农民变成了居民。小学生的作文里,描写乡下的情节,很多居然都是一些书本以及电脑资料上寻找来的关于“城市郊外的外婆家”的故事。现在这些成了城里人的农民,如果要寻找这种乡土风情的感觉,除了搜索资料,那么或许就只能通过旅游踏青的方式了。而原先的城里人,在改革的浪潮中,突然失去了一系列的政策庇护,没有了公费的医疗,往日那本让人引以为豪的居民户粮本也迅速贬值,房子越来越贵,还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下岗的危机。突然之间,这些城里的土著居民,成了没有了父母庇护的孩子,一切都只有依靠自己去打拚了。这些巨大的反差,所产生的无尽失落,怀旧似乎也就成了他们安慰自己的一剂良药。

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我们童年时候的那曾经留下着我们戏水游泳影子的河流,有的已经被污染,有的已经干涸被填平,村前村后的那一片片绿色的庄稼地,已经被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所代替。天空不再蔚蓝,早晨打开窗户已经很难听到鸟儿的鸣叫,剩下的只有车流行驶穿梭的声音。

生于70年代的女子,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女红”为何物?生于80年代的女子也应该已经没有几个会编织毛衣了。村前的打谷场,幕降临之后的露天电影,天的棉袄,天的芭蕉扇,也已经走向越来越偏远的内地农村。现在的孩子,不会再去打脏兮兮的玻璃弹子,更不会再去用黏土去做一把手枪,或者是去捏一些小动物的造型。现在的童谣,似乎也已经被那些“情啊~爱啊~”的歌词所代替。电脑也似乎成了所有游戏的终结者。也许,这一切都来得太快,当一切都已无法挽回,我们也只有在记忆中寻找这种感觉了。

现在,我虽然不知道自己是对过去的田园生活的憧憬,还是对未来的不明发展方向的恐惧,也许兼而有之,也许两则都不是。也许此时产生的这种寻找童年记忆的怀旧情感,是人的一种本能。

现在,在孩子们的节日里,我寻找起了自己童年的记忆,也许这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它如同风抚柳一般,让人几多感慨,几多失落......

写于2012年5月31日

作者:周虎,中国公民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60547/

寻找童年的记忆的评论 (共 2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