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回忆我的母校-永定门小学(上)

2015-04-27 14:12 作者:姚树民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960年9月1日,我走进了永定门小学的校门,开始了七年半的小学生活

永定门内大街是崇文区和宣武区的分界线。大街东侧属崇文区,西侧属宣武区,但是大街西侧的临街房和院落也属于崇文区。

永定门小学本校位于永定门内大街的东侧,是个不小的院子,共有14间教室:前院的北房和西房是教师办公室、总务办公室,东房、南房是教室,东北角是食堂和厕所。后院的东西南北房都是教室,只有一间南房是校长办公室。后院的东房南北两侧又向东延伸出两个小院,各有两间教室。本校的对面,大街西侧有个不算大的副食商店,商店北面有个院落的进口,进去后,路的旁边摆着很多腌咸菜的大缸,至今我都能回忆起那股浓浓的咸菜味。再往里走,就是一个大庙,庙的正房坐西朝东,南北各有一间厢房。其中正房和北厢房就是永定门小学的分校,分别是我一、二年级的教室。

我家住的地方属于宣武区。就在那个大庙西边不远处,那棵大槐树下的一个院子里,与大庙只有一墙之隔。出了我家院门,就能听到大庙里传出的读书声。非常感谢那时就近入学,而且是跨区的就近入学政策,使我有机会进入永定门小学学习。

一年级的开学真的是新生活的开始。那时候没有什么学前班,一年级开学的第一课就是人生的第一课。新奇、兴奋、紧张、温暖,还有各种说不出的感觉,要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就是幸福

我们班是一五班,老师是陈淑英,一个大约30岁左右的女老师,和蔼可亲的。首先就是发书、发本,还要发铅笔盒,就是那种铁皮的铅笔盒。那时候供应紧张,市面上买不到铅笔盒,只能由学校给学生购买。记得发的铅笔盒有两种图案,一种是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深蓝色的,另一种是武汉长江大桥图案。我非常喜欢那种人造卫星图案的,觉得有一种科学、神秘的感觉,但是发到我的时候却只有武汉长江大桥的了,不过我也能接受,大跃进的年代,能用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的铅笔盒也感觉挺自豪的了。铅笔盒里装上父母给买的带着香味儿的铅笔、橡皮,新书、新本,装进一个新的蓝色的小书包里,背着它,上学、下学,开始了愉快的学习生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时候,我们被称作祖国的花朵,学校对我们的健康非常关心护,经常组织我们打各种预防针,检查牙齿,检查眼睛等等。上学必带的物品有水碗、口罩、手绢,上课的时候要摆在桌上让老师检查。隔一段时间老师还要检查一次指甲,看是不是剪得干净。老师要求不能喝生水,教室门口放着一个大保温桶,里面经常保持有热开水,我们就到那去打水喝。每天下第一节课后还有一段课间时间吃早点,值日生用一个大网兜从食堂把籘得热气腾腾的各种早点,有窝头、馒头、烙饼、包子,还有白薯、米饭等等,每人一个小布袋,背到教室,大家就各自取出自己带的那份,回到座位上吃。我那时最常带的是米饭,里面放上一根小酱萝卜,就着小水碗打来的温开水,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我们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经常组织我们看电影,游等,有时还会个别发一些体育、文艺的演出票。每到假期,还会发一些北海五龙亭和天坛公园少年之家的活动门票,学校里也开办图书室、幻灯室、游艺室等各种课外活动。我那时就曾经在图书室参加过服务工作,任务就是发书,进门的同学会在门口领到一个小牌,然后就可以凭小牌到我们用课桌搭成的柜台借阅各种图书。还有一年的假期,大约是寒假吧,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到天坛公园少年之家帮着制作游艺设施,其中一个是奇袭波莱古,就是用一根铁丝穿过铁丝网,但不能碰到铁丝网,去捅波莱古机场里的一块铁板,成功了里面事先放好的一小块火药就会燃烧,如果碰到铁丝网就会报警,游戏失败。后来还帮着为打气枪的游艺项目服务,任务是捡子弹,是一种反复使用的橡皮子弹,累得我满头大汗的,但是那会儿正学雷锋呢,真是累并快乐着。

那时候,我们的学习非常轻松,不像现在的学生那么累,每天只有上午上半天课,下午就到学习小组去学习,作业不多,一会儿就写完了,剩下的时间就是玩儿。同学们住哪的都有,护城河边、铁道旁、先农坛、药物研究所等,到处都成了我们游戏的场所。

……

那天上网,居然发现了小学同学我心永恒的空间,阅读之后,想起了那么多的老师、同学,感触很多,40多年过去了,儿时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看如今老同学聚会的照片,却难以一一说出名字。大家各奔东西,各有各的生活,但愿大家都幸福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51120/

回忆我的母校-永定门小学(上)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