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洋河水事

2015-04-25 01:25 作者:清风细雨  | 1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家,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自己老家的故事。因为老家不仅承载着我们曾经生活印记,更传递着我们今生永世都无法割舍的血脉和情结。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就像一本书,虽然页面早已发黄,但始终散发着一缕清香;老家就像一坛老酒,存放的时间越久,但它却越发醇香;老家就像一盏灯,在无数个漫漫长里,给予了我诸多光明和温暖。

我的老家在山环水绕的黄洋河畔一个叫做后湾的地方。从大巴山深处崇山峻岭中逼仄而出的黄洋河,奔流到中游一个叫迎风坝的地方后,开始放缓了前行的脚步,身姿变得婀娜多姿起来。奇幻的神话传说中,鹭鸶和鲤鱼山生死较量,沧海桑田,山乡最终在此形成了千亩大的坝子田,成了方圆百里令人羡慕的鱼米之乡。前不久,汉滨区水利部门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让我不由得回想起老家的几件“水事”。它让我们这些游子,对家乡更添一份眷恋和思念,同时也对那些长年默默奉献的水利人更加敬佩与感恩

“天下万物,无水不萌;地上诸类,有水始生。草木得以润泽,方成华实;物灵得以哺养,才有繁承。故水乃生命之源,当在五行之中。”老家的村子很大,居住人口稠密。祖祖辈辈的人畜饮水全靠村子里那一口口普通的自打水井,那些看似非常普通的老水井,是几千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我家居住的小组有30多户人家,百余口人,但只有一口老井。

记得小时候,每天清晨,各家各户的男人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拿起扁担,下到村前小溪边的井里去挑几担水把水缸装满。这是全家人一天的生活用水,包括饮用、做饭、洗菜、喂牲口等。担水的小路有段陡上坡,虽然距离不足一华里,但百十斤的两桶水几个来回的奔走,还真不是件轻松活。要是哪家男人不在家,妇女、老人和孩子的用水还确是件难事。好几米深的井,黑咕隆咚,身单力薄的人,站在井沿边,向前倾着身子摆桶提水,腿脚不免颤抖,非常危险。特别是到了寒,人站在结冰的石沿上,稍不注意就有滑倒的可能。曾经就有几位乡亲不慎跌落井里,差点丢了性命,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害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由于老井靠近溪边,每逢日暴过后,洪水常常会冲上井台,砂石泥浆将水井淤塞。乡亲们只好一边寻找临时水源救急,一边等雨后天晴了再组织青壮年劳力去淘井。甚至还用水桶去接房檐滴下的水,那水现在回想起来,嘴里都还有股难以下咽的扬尘味。

不知何时起,老家门前涓涓流淌的溪水开始变小,老井里的水也变得不如以前甘甜和旺盛了。特别在夏天干旱季节,乡亲们常常为了挑满一担水,都要排队守候好长时间,有时甚至还要踏着井边的石窝窝,小心下到井底去用勺子舀水呢。否则,就要去一公里外村口的黄洋河里去挑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老家的水井也与时俱进。前些年,由于村子里的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担水吃给留守的老人和小孩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那年节,愁眉苦脸的乡亲们聚在一起,商议集资在溪边重新打一眼更深的机井,用电力水泵抽水。很快,方便、省时、快捷的新井建成,风光了好几年。可由于管理不善加上设备老化频出故障,不仅用水成本高,还常出现闹水荒的饮水困难和水质问题,影响着乡亲们的身体健康,成了大家一块无法排解的心病。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面对严重的缺水状况和贫困地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我国对于农村饮水安全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在此过程中,基层乡镇供水站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年前的一天早晨,母亲突然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她说镇上准备在黄洋河河滩地新修机井,通过泵站抽水至平顶梁的水厂,再经过净化后向迎风集镇及沿途群众供水。随后查询得知,该工程于2010年5月由省发改委、省水利厅批准立项,汉滨区计划局下达迎风集镇供水工程,总投资148.70万元,于2011年9月22日开工建设。水厂设计日供水能力210m3/d,最大服务水头52米。主要解决迎风集镇、红霞村、牛岭村、姚河村及九年制学校共2639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3年春节前夕,经过一年奋战,困扰了乡亲们祖祖辈辈的“水荒”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通水后不久,当我再次回到老家,看到年已花甲的父母亲脸上“吃水再也不用愁”的那一抹开心笑容,心底由衷敬佩那些辛勤的汉滨水利人。

黄洋河因河床切割较深,地处中游沿河道地区的原财梁、县河、迎风等乡主要采用提水方式灌溉农田。建国前安装有筒车54处,主要集中在我老家的河段。记得那时候,沿河两岸,用青竹捆绑制作的一架架筒车,不仅仅是一处处简陋原始的灌溉工具,完全就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难怪西安电影制片厂曾多次在这里拍摄外景。筒车在日夜不停的吱吱呀呀诉说中,流淌出一股股清澈的山泉,让一株株干涸的秧苗流露出了幸福满足的笑脸。秀美的黄洋河,蜿蜒千年,清澈万年,用她甘甜的乳汁养育了无数的父老乡亲。

建国后,沿河流域陆续兴建了一些抽水机站和水轮泵站,其中最大的一处就是我们老家红霞村“闯王渡口”拦河筑坝的水轮泵站,灌溉面积近千亩,让家乡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上世纪80年代,精明的乡亲们还在灌溉空闲时间,充分利用水轮机组进行小型水力发电和粮食加工。

1957年,安康专署曾组织全市人民在县河口用黄土修筑电站。数万民众经过几年肩挑背抗的苦战,夯筑碾压的土坝成功封顶,但电站溢洪道未能及时贯通,造成1960年突发洪水冲毁大坝,“水打电厂”是乡亲们心中永远伤痛。如今,站在残留的大坝遗址前,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心酸,更多的是对那个年代人们万众一心战天斗地精神的感佩!近年来,为了恢复当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旅游产业,乡亲们已在这里兴修新农村社区、建起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毛坝田园”。汉滨区旅游局和县河镇政府,每年还在这里举办丰富多彩的“寻找美丽风光,感知青翠汉滨”汉滨之春旅游节活动,吸引得四面八方数万宾客纷至沓来,让它真正成为了人们休闲避暑度假的后花园。

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良药。旧伤虽已渐渐痊愈,而新伤却让人一时无法忘记。2010年7月18日,因受连续多日强降雨影响,黄洋河水暴涨,最高流量达到1500㎥/秒。昔日沿岸无数的良田被淹,一排排遮天蔽日的麻柳树荡然无存,星罗棋布的农家乐没了踪影,好几座方便两岸群众通行的铁索桥被毁。此次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给黄洋河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近年来,乡亲们在当地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带领下,陆续在位于县河镇段和张滩镇段的重点河段进行灾后重建。2014年9月,陕西省水利厅审查批复河道综合治理7公里,其中县河段新建堤防1607.02m,新建排水涵管6处,新建下河踏步6处。张滩镇段左岸新建护岸1082.50m、下河踏步3处。县河镇段设防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张滩镇段设防为20年一遇防冲不防淹。批复工期9个月,项目总投资2153.37万元。目前,好几处堤防工程建设已经陆续开工。不久的将来,昔日在汛期像一匹脱缰野马的黄洋河水患,将逐步得到根本治理。

老家今天的黄洋河沿岸,一年四季都盛开着各色艳丽的花朵。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海任你赏;夏日,一望无际的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金秋时节,一排排稻浪在清风中幸福飘荡;即使在冬日,一河两岸的农家乐里仍传出阵阵爽朗的笑声。

老家今天的黄洋河畔,一年四季都是美好的,都是饱含生机的,更是充满希望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山环水绕的黄洋河,用眼睛去观赏,用耳朵去聆听,用鼻子去嗅嗅,用心灵去感受她的钟灵毓秀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50474/

黄洋河水事的评论 (共 1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