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留住乡村

2015-04-08 21:30 作者:王一兆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留住乡村

王一兆

乡村将和我们渐行渐远,他将在人迹罕至的高楼拥逐下,在通往进城的大道上向我们挥手告别。无论我们现在如何去美化她,无论我们现在如何去打造她,我们终究留不住她的消逝,因为她不敢寂寞,因为她没有支撑,她将融入城市化进程中去,到那时,连一声“拜拜”都没有,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她就会悄然无声的离我们而去。这将是不争的事实。

清明节前夕,我问一位回家祭祖的40多岁的中年人,他的爷爷叫什么,奶奶姓什么,从哪里来,一问三不知,即使70岁左右的老年人,都说不出自己的三代祖,至于村庄的来历、村庄的历史故事,更是没有几个老人能够说得出来,至于年轻一代那就更不知所以然了,这是多么可怕啊。我在续修家谱时,从2012年就在全村发了多次通告,要求我族人到我处挂靠,可三年过去了,也只有几位80岁左右的人挂靠了,我们的年轻一代干什么去了,他们有文化吗?我说他们没有,他们根本不配生活在这个村子里,因为他们对生他、养他的村庄一无所知。更说得不客气点儿,他们也不配有姓氏,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谁,从哪里来?故而认为这无足轻重,所以就无人问津,这多么让人痛心。

前不久,市教育局的一位领导说,要留住你们村里的那座小学,那是留住了你们村的文化。留住文化,说得多么中肯啊!我想,一个乡村建设得再富丽堂皇、再繁花似锦,如果没有了文化的支撑,那这个村子就没有了根。没有了根就必定要漂浮,必定要消失,这是自然规律。

最近几年,我考察了许多乡村,我所走过的村庄几乎都看不到一座学校,那些农家子女有的到镇上、有的进城读书去了。这些读书的孩子还会回村吗?在我询问的人当中,没有一个说回村。他们早已把这些孩子的未来设计好了,他们都进城买房,学业有成的则在城里工作,学业无成的则进城做工,村庄对于他们的年轻一代来说,那已经是过去了,这多么令人寒心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假如果真像他们设计的那样,村子就成了老年人留守的“天堂”。在这样的“天堂”里,只有阳光、空气和水,只有丛生的杂草和树木、只有飞转的雀是有生命的,它们和老人们相依为命、相濡以沫。那些高楼里只有飞来飞去的长得肥壮的鸽子以及饿着肚子的老鼠在人们的脚下走来窜去。昔日车水马龙的大道上,时不时有几只野猫“咪咪咪”地叫唤着,先前香火旺盛的大庙里,几尊大佛寂静地睁大着眼睛在等待着信士的朝拜,那念经诵佛的高唱声被门缝里吹进的呜呜的风声所取代。大街上一点儿灰尘也没有,公厕里干净得可以铺上棉被睡觉。乡村犹如一躯没有血肉的空壳,很快就会被风化,10年、20年,或是更长一些时间,慢慢消失在我们眼前,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乡村对于每个生活在那儿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沉甸甸的名字,她承载着千百年来我们祖辈与天斗、与地斗的精神、文化和历史,她哺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一代人成长,她讲述着祖祖辈辈感人的故事。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部记录了我们祖辈生活轨迹的教科书,不管是我们在外发了财,也不管是我们在外事业有成,我们都不能忘记她曾给我们的启示、教导,更不能忘记她给我们的许多恩赐。她在我们记忆中是永远抹不掉的,她是我们永远恩。知恩图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忘了乡村,就是忘了恩,忘了根,忘了本。

然而,这恩,这根,这本,现在却于我们渐行渐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事实。因为乡村在年轻一代心中早已没有了地位,早已没有了依托,他们早已把乡村给丢弃了。他们眼里只有令人心动的摩天高楼,各色各样的商场,家里放满了先进的电器设备,出入有自己的小车,购物手中有大把大把的钞票。其实,他们麻木了、浮躁了、僵化了,他们完全被物质化了。一个没有思想的一代,只有利益、诱惑、争斗和阿谀我诈,这多么的可怕。

留一点乡愁,留一点牵挂,留一点乡情,去了解她,去热她。乡村是我们永远的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46040/

留住乡村的评论 (共 9 条)

  • 春暖花开
  • 荷塘月色
  • 野草
  • 江南风
  • 心静如水
  • 晓晓
  • 孤帆鸢影
  • 读书不求甚解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留一点乡愁,留一点牵挂,留一点乡情......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