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2014-12-13 07:17 作者:王村人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对联浅说

王晓东

对联是汉语独有的文学体裁,由两个句子(句群)对偶而组成,字数相等,词性相应,平仄相对,语义相关,意境相联,既对且联,所以叫对联。又叫对子,对句,楹联,联语等。

对联和格律诗词一样,是汉语独有而别的民族语言所没有的文学体裁,是汉语园地盛开的文学之花,也是最能体现汉语特色的文学体裁和形式。通常短小精悍,富有形象色彩和哲理意味。方寸之间,回味无穷。中国文学史大多不讲对联,确实是一大遗憾,也可以说是这些文学史著作的一大缺陷。如今国运昌盛,文化复兴,传统文艺,劫后重生,而读对联和爱写对联的人也多起来。

对联起源于何时,尚有争论。一般认为,五代后蜀主孟昶的一副联是最早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时间是后蜀归宋的前一年,即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宋史.蜀世家》:“孟昶命学士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而且一语成谶。后蜀灭亡后的第一任成都太守就是吕余庆,刚好是过年之后的春天;而长春节就是宋太祖(有人说是贺太后)生日的称呼,和春节同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也有人认为三国孔融“座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最早。语见《后汉书.孔融传》:“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孔融乃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聪明绝顶,文章魁斗,海内景从,又笑傲王侯,后被曹操所杀,祸及妻子。这是英雄曹操一生最残忍无耻的坏事之一。孔融的豪爽风流,敌不过政治领袖的阴毒猜忌,虽然曹操的诗才也是很好的。这幅对联后世流行开来,不断被人引用和称许。对仗极为工稳,又载于正史,应该说真实性毫无问题。

古人老早就发现,汉语的特性之一,就是适合写对偶性的词组或句子 。这样既有对比性和关联性,又有诗意性和哲理性,还有美感性和节奏性,念起来顺口,容易记忆。譬如说《周易.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体现上古哲学家对事物对比性和循环性的认识。又如《孙子》:“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显示出军事学家对突然袭击出奇兵的效果期许。还有《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表达了教育家勤学而又勤教的精神追求和工作态度。如果说这些句子上下句还有重字,有所欠缺,那么《尚书》里的“满招损,谦受益”,已经是相当标准的对偶句了。撇开平仄不说,简直可以看做对联。

再看看《诗经》、《楚辞》这两部诗集的情况。这是先秦文学最辉煌的代表,体现了上古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那么它们在对偶方面有怎样的出色表现呢?《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道离别旧都之心思摇荡;《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霏霏”,前后对比,印象鲜明,怀乡之苦,溢于言表。《楚辞》里,对偶句大大增多。如《离骚》:“饮余马於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又如《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香草美人,蔚为大观。

如果说先秦时代还是率性而为,那么汉魏南北朝时期,就刻意求偶用偶,内容则开张个性,形式则讲究声韵,进入鲁迅所说的文学自觉的时代。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明确提出他的声律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由于沈约等人对汉语四声的发现,对联和格律诗一样,呼之欲出。

有唐一代,诗歌史上高峰,盛唐李杜,双子星座,万古不灭,灿灿生辉;高岑王孟,各有千秋;小李杜之属,别具风流。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所以不会写对联,就不可能会写律诗;反之亦然。所以,我敢断言,唐代诗人都会写对联。《红楼》中,香菱学诗,黛玉指导。这林老师就提出读王维五言诗来学五律,读杜甫七言诗来学七律,读李白七言绝句来学七绝,各选一二百首,熟读成诵,也就会写格律诗了。这是经验之谈,也是精辟之见。其实,要学对联,也最好走这个路子。

就这样,到了五代,孟昶写出了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孔融那一副,是文豪酒后的随口一说,并没有挂出来。因此,有人以为孟昶那春联也是第一副对联。我以为,不必这样较真。挂不挂,无所谓。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不大量使用对联。如长篇章回小说的回目,就是很好的对联。《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其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和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很多读书人引为座右铭。“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所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两宋以降,对联独立于诗词之外,成为一门运用十分广泛的文学艺术样式。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宫室园林,舞榭歌台,题赠劝慰,讥刺颂扬,无不用到对联。如明初才子解缙写的名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就是讽刺不学无术的骑墙派的。而这时,文盲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后来粗通文墨,大力提倡对联,他给阉猪人家写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虽然言及下三路,也颇为贴切工稳。

满清入关,康乾盛世继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而成为第三大盛世,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和学术,都全面繁荣或重放光辉。对联更是远超前人而开启未来。在篇幅上,出现了数百字乃至上千字的长篇对联,如李善济写的四川青城山门联,394字;张之洞写的湘妃祠联,400字;钟云舫写的四川江津临江楼联,更是长达1612字!车万育《声律启蒙》和李渔《笠翁对韵》,联韵双璧,脍炙人口。理论研究也引向深入,梁章钜《楹联丛话》诸书,是文学史上最早的联话著作,影响深远。

到了现代,白话文的新文学取代了文言文的旧文学。但是正如诗词歌赋没有完全退出文学大家庭一样,对联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一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力上升很快,国运兴则文运兴,传统文艺迎来新的春天。各级各地楹联学会,相继成立,对联创作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追溯几千年来对联起源和发展的基本状况,探讨其中原由,无非有下面几点:第一,一元二气说是对联起源和发展的哲学基础。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万物皆分阴阳,正如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有男就有女。对联反映起来,十分便利。第二, 好事成双观是对联起源和发展的社会根源。应酬祝福之类,古来都有。而我国风俗,喜欢偶数。钱钟书论对联创作,说了“撮合语言,配成眷属”,真是非常准确而又幽默的比方。第三, 汉字单音节是对联起源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方块字,一字一音。四声,音调高低清浊。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文字,由于单词音节长短不均,不可能写出对联,写出格律诗词。第四, 桃符是对联起源和发展的直接诱因。古人认为桃树具有辟邪降福功能,桃木板刻上英雄人物,英气勃勃,怒眼圆睁,鬼怪远遁。条件差的人家,门上插桃树枝。从图案到文字,大为省事。到后来纸张代替木板,写对联更为方便。第五, 格律诗词是对联起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对联是特殊形式的诗,古来吟诗作对并提。会做诗就会作对,会作对就会做诗。第六,书法是其起源和发展的又一推动力量。几乎所有的对联作品,借助书法得以保存、展示、欣赏和传播。宫室园林,名胜古迹,联书双绝,令人流连忘返。

说到对联的特点,也有这么几条。第一,字数相等。这是最原始的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必须相等。虽然有“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这类所谓谁对不起谁的对联,引起围观,但严格说来这不是对联。打趣而已。第二,词性相应。要求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最起码要相近,一一对应。如“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第三, 平仄相对。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字或词,其音调平仄相对。七言联最常见,上联如果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几种变化格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音节点最重要最讲究。第四,语义相关。上下联话语意义要相关联,各扯各的,就会成为“无情对”。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当然,也不要意义雷同,成为“合掌对”,“老猪种地,八戒开荒”;“孤孀扫墓,寡妇上坟”。“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老写杜甫的这副对联,就有合掌之嫌。“世上疮痍”和“民间疾苦”,意思几无差别。第五, 意境相联。上下联是个有机整体,要互相交融,有所递进,或有所补充。有的对联,在具体情境下,也可以成为有意义的对联。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就可以有意义,如你在五月里,用这个对联邀请好友喝洋酒;也可以加字:楼上三星白兰地,眼前五月黄梅天。不过,这里三平尾,不太合规则。

对联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对联的写作要求。因为符合那些特征的文字,才是对联。写对联,就像找对象,给语句找对象,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凡是名联,都是好的眷属,绝配;不好的对联,那是对象没找好,别扭。也有些至今没找到对象的。如:子女好大人可倚;古文故人做;龟鹤延年;皮背心。前两句无下联,后两联无上联。黄永玉先生给酒鬼酒题字:“不可不醉,不可太醉”,至今没有下联。

要写对联,一要知词性 ,二要懂平仄。词性则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又要注意,汉语灵活,词性在不同语境下会变化,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境界全出,此处形容词作动词。平仄则有古今之别,古四声平上去入;今四声阴阳上去。可以用古四声,提倡用今四声。七言联最多。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至于长联,类推。当然,名家对联也有出律者。如范文澜先生的名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上联按旧韵,除了“年”字,其他全部是仄声,按新韵,也就两个平声;下联除了“文章”和“空”三字,其他全部是仄声。其实是个病联。大约不以辞害意吧。

在此需要说说马蹄韵了。用韵如马之行走,左平平,右仄仄,所以叫马蹄韵。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七说:“陆宣公文则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无一联不调马蹄。”看来,最迟在晚清就有这个说法了。湖南余德泉教授著有《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力推马蹄韵,以为基本联律。长联用于句脚。如“文章本气数所关,时际末流,高寿大名俱有累;人物卑晋唐以下,学成派别,霸才雄气两无伦”。(吴熙挽王恺运)上联关、流、累,平平仄;下联下、别、伦,仄仄平,旧韵,句脚是马蹄韵。 有马蹄韵,不惟马蹄韵;不以词害意;诵读要顺口。

由短联到长联,逐步推进。基本规则要遵守。活用典故,要灵活跳脱,拘泥则无用。体现文史综合素质。要勤练书法,多看(诵读)诗词与名联,多接触传统文化。书写与张贴,尽量尊重传统做法。

从杜甫和李商隐等格律诗大家学对联。“感时花溅泪,恨别惊心”。“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怅惘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可以反复吟诵。

多多欣赏名联,取法乎上。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题东林书院)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清人何瓦琴所作,鲁迅书赠瞿秋白)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句) “ 著述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赠某青年) “一帘幽梦谁同尽;千古情人我独痴!”(关露自挽) “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章太炎赠黄侃)“三卷新诗,廿年旧友,与君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郁达夫挽徐志摩) “不料周郎竟薄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小凤仙挽蔡锷)“生何年没何年盖弗可考矣;夫尽忠子尽能不谓贤乎!”(关公夫人庙)“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武则天祠)“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方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滕王阁)“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岳阳楼)吕道士真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在眼;范秀才更多事,五千年故国,什么先,什么后,万家忧乐太关心!(岳阳楼)

古今长联甚多,其中昆明大观楼联似影响力最大,作者孙髯翁,人称联圣。此作上联写景,将五百里滇池一带之物华天宝,尽收眼底。下联抒情,追溯数千年往事,将云南之人杰地灵和沧海桑田,注上心头,记于笔下。上下联开头气势不凡,概括性强,而结尾都很徐缓从容,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莫辜负,只赢得,别有劝慰和寄托。整个作品,意象纷呈,深情绵邈,语言优美,气完神足,且有苍凉之感,值得反复歌吟玩味: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时常读点对联故事,也是培养对联创作能力的好办法。熊希龄先生在发妻去世后,六十六岁那年与毛彦文女士结婚。毛彦文才三十多岁。于是毛彦文的同学送来贺联。旧同学变新师母;老年伯成大姐夫。充满谐趣。另一联是:雄心未已;茅塞顿开。上下联开头分别嵌入新郎新娘的姓的谐音,真是玄妙而带色味。

又如杭州西湖飞来峰和冷泉亭联,也有一段佳话。 清初书法家董其昌以对联提问道: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游人叹赏,却无人能答。到了晚清,国学大师俞樾偕家人游览杭州,挥笔写下答案: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颇有禅意。夫人不以为意,答道: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很是机巧。女儿不甘落后,也提出看法: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很符合历史记载和传说。而湘军首领左宗棠则气派不凡,体现儒将风范: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四川作家魏明伦先生认为,当代写手的对联,多不合律,由此悲观认为,对联即将消亡。确实,当代不少病联,不说远处,潕溪书院的几副新对联,或不协平仄,或语意合掌,都可商榷。但是,会写对联的年轻人也不少。如吾友邱亮博士题春秋亭联:秋水时至,历此湖山,信方家,当谓百闻少矣;春服既成,揆诸礼乐,推贤者,岂言一日长乎?开首嵌名,用典恰切,格式精严,确是好联。借斑窥豹,对联无消亡明证,有发展预期。

自己学写对联也走过一些弯路。高中时期,梦想龙门,只有寒假回家,写写春联,觉得可以散心。农村平房,柱子多门多,每年要写十多副。堂屋大门联是我创作的重点,因为可以写很长的对联来发挥才情。一边贴上三到四张几米长的红纸,竖行直书,连写数列,每边几十字甚至上百字,真是气势磅礴,乡邻赞叹,实则平仄不合,语言凡俗,意境更无从谈起。那都是不研究前贤作品和不尊重汉语规律所致。

最近十来年,钻研声律,逐渐圆熟。如怀古联:“慧眼人一看就知,暗度陈仓,明修栈道;烦心事百思不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抒情联:“未便通关西域开疆北塞; 何妨采菊东篱种豆南山!”“名剑鸡晨舞;禁书萤夜观!”馈赠联很多,如赠给邱亮博士嵌名联:塞外熬丹邱道士,隆中对策亮先生。赠给邹钢先生谜语联:虽为小国,六艺五经,乃孟轲所住; 若问前身,千锤百炼,因毛铁而成。赠给邓蓉同学谜语联:其人有荷花之美;该姓因巨子而香。赠给西茜雄飞嵌名婚联:嘉巢是西加草是茜合欢更美也;积健为雄振羽为飞共翥而南乎!赠给良田刘洋嵌名婚联:洋美女安娴出阁;田舍郎富贵登科。

有时也与好友对句休闲。如王曦先生出上联:鹏举岳飞张天翼; 我对下联:孟坚班固巩汉林。他出上联:妆罢低声问夫婿,念奴娇否?我对下联:西出阳关无故人,菩萨蛮哉!他出下联:何其芳,我对上联:尚可喜。有时彼此哄抬,哈哈大笑。

长联写了不少,多是学院迎新和庆典对联。如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英雄不问出身,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有所思,学有所成,教化止于至善,人到斯境岂无诗?

敢问师兄学姐,那鳌鱼峰上,为何灵气氤氲,诗情馥郁?

无非沅芷澧兰,出屈子赋中,钟此千年绵缈,一院清新。

千里湘西如画如诗,德必有邻,且喜金风共醉;

三秋名校载歌载舞,教而无类,何妨化雨同沾。

我的对联很少歌颂之词,这和我学写诗词一样,以为主旋律写的人多,自己凑热闹,很难出新意,不如写写风花雪月,身边小事,来得真真切切。这无论如何,也是缺陷。我将自己学习对联创作的心得与大家共享,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联会友,既是希望得到指教,也是希望为当代联林繁茂,一起浇水除虫。有的放矢,莫作无病呻吟。真诚是必要的。最近做一联,公之于众,或可共勉:孔子不言诗可颂;杜公每作语无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14865/

撮合语言,配成眷属的评论 (共 7 条)

  • 心静如水
  • 孟杨
  • 老党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古今长联甚多,其中昆明大观楼联似影响力最大,作者孙髯翁......
  • 晓晓
    晓晓 推荐阅读并说 秋水时至,历此湖山,信方家,当谓百闻少矣;春服既成,揆诸礼乐,推贤者,岂言一日长乎?开首嵌名,用典恰切,格式精严,确是好联。借斑窥豹,对联无消亡明证,有发展预期。问好作者!
  • 三水散人

    三水散人一篇很好的心得文章,感谢文友的那份执着的精神。散人不才,对楹联不是太熟悉,不过也耳闻目睹了不少。谢谢这么好的东西,这么宝贵的心得无私地与大家分享,存档了。楹联的源头、发展、变迁、楹联的初衷说的都很详细。我眼中的楹联是大象万千,是思维的拓展,是音律的工整,是对仗递进的关系,就像微型的诗歌,楹联的内容来自诗经楚辞、古诗词、历史典故、人文生息、山水自然,花鸟鱼虫等等。对古典文学要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做好楹联,这就是我喜爱的国学。推!

    赞(1)回复
  • 啊菊

    啊菊推荐阅读!好文!问好老师!

    赞(1)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