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秋日里的精灵

2014-09-14 08:28 作者:冀成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些日子以来,泰山脚下的宁阳县热闹非凡,来自全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作家画家、企业界人士以及许多蟋蟀好者都云集到这里,蟋蟀文化研讨会、蟋蟀之乡采风、蟋蟀书画摄影展、蟋蟀文学作品大赛、蟋蟀工艺品展销、斗蟀蟀比赛等等活动,不但是丰富多彩,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且还启发了许多人的经济意识和民俗文化思想。

在高潮迭起的斗蟀蟀现场,我看到一个透明的椭圆形的盒子,盒底部标明“汉、楚”两方阵地。比赛开始,斗蟀蟀选手拿一根细长的芊草,轻轻地撩拨椭圆形盒子里的蟋蟀的头部触须,一只黄色的蟋蟀猛地一下发起进攻,冲着对方狠狠地咬了一口,对方的黑色蟋蟀也不示弱,用力反扑,它们俩牙对牙,头对头地撕咬起来,大战了几个回合,黑色蟋蟀调头逃跑了,黄色的蟋蟀昂首长鸣,发出了胜利者的鸣叫。那种清脆的叫声,惹得一些围观的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拍手叫好。

我听斗蟋蟀的裁判员跟人们说,宁阳蟋蟀有青黄紫红黑五大类,将近几十个品种。宁阳蟋蟀以个大、性烈、弹跳力强、搏斗凶狠而闻名中外。这次前来参赛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支蟋蟀代表队,宁阳蟋蟀队依然还是占居上风。

宁阳蟋蟀自古以来就声名远播大江南北,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行家和爱好者。近些年来,每年一入秋,陆续来到宁阳的人不下几十万,国内外的一些新闻媒体也早就把山东宁阳誉为蟋蟀的首都了。

在蟋蟀文化研讨会上我了解到,蟋蟀文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在宁阳地区已经凸显出来了。当地政府把蟋蟀产业作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成立了中国宁阳蟋蟀研究院,建起了蟋蟀文化产业园。据宁阳蟋蟀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说,宁阳县的蟋蟀出口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仅蟋蟀这一项交易额一年就能达到几亿多元。蟋蟀文化催生出来的旅游、林果、书画、工艺、交通、餐饮、服务产业群,每年带来的特色收入都达到10亿元以上了。

从古到今,为什么有些人竟然是这样爱恋草野荒丘、残垣缝隙当中的蟋蟀?为什么还能渐渐地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化,世代相传?我看这只有老天爷才能够说得清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古往今来所有喜欢蟋蟀的人,无一不有着自己独特的蟋蟀缘。有蟋蟀缘的人,大多性情孤僻,我行我素,说话办事不顾别人的感受,说白了,就是挺自私、挺另类。人们之所以评说议论蟋蟀和有蟋蟀缘的人还是有一定的关联,但这些千丝万缕的关联,又促使了素来神秘有趣而美丽的民间蟋蟀文化更加地异彩纷呈了,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奇怪现象之处。

我之所以喜欢蟋蟀,喜欢这种秋日里的精灵,不能说不和我的性格以及童年的经历有关,但是其主要原因是蟋蟀鸣叫的歌声里透析着摄人魂魄,匹凌秋霜的英雄气概。那油亮透嫩的小身体,那两根耸动敏捷的头部触须,它的整体形态确实颇象是一个战场上神机英发的将军。它那种洒脱、傲然的神态,任你公子王孙,将相王侯也不敢小看它。

蟋蟀文化,之所以能在华大地这五千多年造龙文化一统天下的惨淡境遇当中生机绵延不绝,这并非就是简单的人文惯性所使然,而是在于它促进了人们的自身情感心灵世界的自由拓展。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李德裕曾作赋说:“露华肃,天气晶。碧空无氛,霁海清明。当其时也,草木阴虫,皆有秋声。自虚无而响作,由寂莫而音生。始萧瑟於林野,终混合於太清。”借蟋蟀意趣抒发心胸之旷达。

北宋的欧阳修在“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的慨叹之余称颂:“如波涛惊”的秋声为“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清代的薄松龄笔下脍炙人口的《促织》更将小小的蟋蟀幻化成由天而降的游侠。

这言不尽的蟋蟀,甚至改变了世道一贯的死之悲哀。民间常有人不说某某人死了,而是说某某人听蟋蟀唱歌去了。死亡的恐惧竟成了快乐的升华。这普普通通的直翅目小虫,这弄君王又恋百姓的神秘精灵,它着实地文化了老百姓的生活,又深入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85311/

秋日里的精灵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