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读李存修老师的《行走大运河》

2014-06-27 10:59 作者:青春不在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最近,因为机缘凑巧,偶得李存修老师亲手赠送他的大作,《行走大运河》。

早在去年秋天,初次认识李存修老师,知道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译协理事,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是一回事;知道他从事外事旅游工作四十余年,考察世界六十余国,走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表了四百多万字的作品,出版了二十七部旅游文化专注是一回事;知道他年近七旬,依然以轩昂之姿,徒步走完大运河,也是另外一回事;仅是知道而已,如同看一则新闻,看过了,知道了,仅此而已,心中并无太多感慨和钦慕。

那一天在家门口,出乎意料之外的,忽然再次见到李存修老师,心中的激动和欣喜,不言而喻。更得李老师亲手赠送此书,那是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啊!

短暂的相聚,亲切而愉悦,近在眼前,那如亲人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敦厚长者,哪里像是一位大名鼎鼎,学富五车的名人呢,倒更像是一位朝夕相处的邻家大爷般,让你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股亲近之情。

待李老师一行人离开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散发着淡淡油墨香味的纸张,是一头扎了进去。废寝忘食地,就如同跟在李老师身后,踩着他走过的脚印,一步一步的,与他一同走完大运河全程。

我没有李老师的神来之笔,也没有身临其境地,真正走过大运河的每一段,所以,我没记住大运河的每一段起点和终点,也没记住大运河沿途所经过的每一个重要港口和城镇的名字。我记住的,只是一位年迈的老人,精神矍铄,气宇轩昂的,“凭着对陌生世界的渴望和好奇”,孜孜不倦的,行走在自己的旅途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或许是因为和李老师有过两面之缘的缘故吧,读完全书,我并没有觉得,我所认识的李老师,是一位多么高不可攀的伟大名人。相反,我从字里行间看到的,就如同我印象中的李老师一样,只是一位质朴无华,善良慈祥的邻家大爷。

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一路跋山涉水,是苦中作乐,吟古诵今,出口成章。但是,在我眼中,更加引人入胜的,不是他那些记叙大运河珍贵详细资料的文字,而是他在行走大运河时,那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般,直抒胸臆的坦荡情怀。

“曲水流觞过兰亭”,你有印象吗?《兰亭集序》中所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如此美景,应该是赏心悦目,过目难忘吧?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吧,那条有着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溪流,经历了数不胜数的世事沧桑,到了李老师眼中,也仅是条“蛇形”的小溪曲折蜿蜒而已。

因为小溪长仅七十八米,宽仅零点八米,只是大半步的距离,“用不着担心会掉进水里去。”这位身材高大魁梧,年近七旬的老人,却因感情所使,如同一个贪玩的孩童般,在这条小溪上“步过来,步过去,轻松而随意。”非但如此,他还顺着弯曲的小溪,上下走过几个来回,让静流无声的小溪,将他“带入永久和历史”……

这一刻,如果你恰好在旁边,将这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拾入眼帘,你会想到,这会是大名鼎鼎的李存修老师,童心未泯,正在兴致勃勃地做着这些孩子气的举动吗?我想,你不会想到,也没有人会想到,只有你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了,才不得不信以为真。

这幅用细腻的文字勾勒出来的动态画面,形神兼备,趣味横生,是不是应该拟作“返老还童?”

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一阕荡气回肠,悲情凄切的《虞美人》,被人从古吟诵至今,在李老师的笔下,我居然才知道,这个词牌名,居然来自一个美人的名称——虞姬。

霸王别姬的故事,流传千古,家喻户晓,众所周知。那份英雄末路,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也曾令无数人潸然泪下,扼腕长叹。长叹那段生不逢时,情深意重的美丽爱情,最终如流星陨落般,划过暗沉前,只能留下一抹凄艳的亮色,告诉世人,它曾经来过,也灿烂过。

就如同此时此刻,那个站在安徽省灵璧县虞姬墓园里,啃着两个烧饼,听着杜鹃凄声哀啼的老人,迟迟不肯迈开离去的步伐。

是触景伤情,感同身受吗?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异地他乡,孤身一人,独自站在墓园里,与早已作别千古的霸王和虞姬,默默无声的,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

项羽输了天下,留给世人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凄美爱情故事,也留给世人一段宁死不屈,旷世古今的英雄悲歌……

“历史的胜负,不过是两败俱伤的残酷游戏”。就如同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人见证了历史上的成王败寇,历史,却已不能再以真实还原现实,留给世人的,除了震颤心灵的宝贵精神财富,还有无穷无尽的遐想和遗憾……

一如此时此刻,站在虞姬墓前,透过那些“无字的墓碑”,探寻着那些“藏匿在岁月的缝隙之中”的,那一场惨烈战争的遗迹的李存修老师……

苏州的桃花坞,“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在李老师笔下,颠覆了影视剧中的诙谐幽默,高富帅的光辉形象,实事求是地生活在他“凄苦潦倒”,“坎坷半百”的落魄文人生活中。

“生在阳间有散场,

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

只当漂流在异乡。”

生无留恋,死也无惧,若非世事艰辛,看破红尘,何来如此淡若云烟的潇洒之态?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开花落年复年…… ”

看似逍遥快乐似神仙,蔫知不会是生活困顿,意志消沉,强颜欢笑的隐晦表述?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柳亚子,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瞿秋白,“荷塘月色”里清风朗月的朱自清,“聊斋”里谈狐说鬼的蒲松龄,田园牧歌式的“大运河之子”刘绍棠……

“行走运河八千里,胜读史书两千年”。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大运河一路流淌过的地方,囊括了古今中外多少鲜为人知的文化故事,您都可以从李老师笔下,一一去欣赏。文化名人,历史故事,奇闻异事,科技财富,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如果不是认识李老师,我会难以想象,一位怎样才华横溢的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精益求精的精品之作,集文学和史料为一身,博古通今,雅俗共赏,融为一体。可是,正是因为认识李老师,爱不释手地读完此书,我还是难以想象,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怎么会有那么强壮的体力,徒步走完大运河全程?又怎么会有那么旺盛的精力,整理编撰出这本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巨著?

《行走大运河》,我读完了,就如同身临其境般,跟在李老师身边,走完了大运河全程。唯一不同的是,李老师是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历经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了大运河的全程;而我呢,是在《行走大运河》的字里行间,在那一篇篇精彩纷呈的文字中,轻松而惬意地,踩着李老师走过的足印,走完大运河全程的。

谨以此文,向李存修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64972/

我读李存修老师的《行走大运河》的评论 (共 8 条)

  • 无不为之
  • 芊凝
  • 荷塘月色
  • 晓晓
  • 林玲英
  • 心静如水
  • 醉死了算球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短暂的相聚,亲切而愉悦,近在眼前,那如亲人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敦厚长者,哪里像是一位大名鼎鼎......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