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寒色

2014-06-04 08:09 作者:侯等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寒色

BY:境书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毕业季注定是个漂泊的岁月。四月的风狂烈的吹响号角的骚动情节时,我给远方的朋友电话,约定一场旅行。

矫情的话语总是感性的诗人写给孤独的旅人的。譬如灵魂和身体总得有一个在路上。放逐灵魂太久,就容易迷失生活的方向,人便变得恍惚不堪。于是选择了让身体行走,制造一个幻境让其与灵魂接轨。

倘若在两年前或是更近的一年前,一场未知的旅途总会让我莫名的激动,准备。是不是人的成长,注定是心的平静和无波无痕,亦或是静水流深的一种韬光隐晦。付诸旅途的唯有平淡,是人生千百平常日子中毫不起眼的一片自然落叶。心情唯一有过起伏的便是在坐上火车的那一刻,当沿路的风景将整个车厢做成相框为旅客告别的时刻,熟悉的屋宇和街道,陌生的山川河流,出发,和路途的未知,以及面对和认识,是心激动的唯一意义。人在旅途,变会如深的开放的花朵,伸展的幅度和绽放的程度都是白天无法超越的一种尽情尽兴。因为彼此毫无关系,便没有利益关联,因为有相同的方向和一样处境,便会更能相互理解。柴静在《看见》里这样写:平等,是你经历的,我必经历。唯有这样陌生的环境,身心的放松,灵魂在头顶跳舞的时刻,你我平等的相对而坐,才会更加贴近自己的内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山水中漂浮的时候,同行的学弟不停的拍照。和King总是于百米外在人群和风景中寻找他的身影。我和King很不理解他这样的行为。King说他看到一句话:如果旅行中都在不停的拍照,那么你收获的不过是几张照片而已。风景应该在眼里,然后刻画在心底。看龙应台的《目送》,首篇序言里写自己喜欢一个人走路看风景,相机只是她”心”的批注。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心扉常禁闭不开或是心胸闭塞拥堵的人,在怎么美丽的风景都是在心外罢。灵魂禁锢的太久,也无法触摸景色的神韵。只有身体和灵魂释放,此花才会在心里绽放的更加自然更加美丽。

chou说拍照是为更好的留念。我和King皆是两手空空,偶尔拿起手机拍几张,行为都仿佛成了对风景的膜拜和陌生之地的一种敬意,是一种对旅游胜地的礼貌和形式,好让我们融入山水之中又不与人群俗世格格不入。《千与千寻》里钱婆婆对千寻说:”发生过的事情不会忘记,只是想不起来了。”我姑且相信你将照片妥善保存,留住心底的一份到此一游留有几张照片的记忆,但倘若照片束之高阁后,你还会记起我的音容神情吗?我们只不过是恰好走了一条相同的路而已,我发生的事必不是你共同的回忆,那任照片如何挽留,也将永久想不起来罢。

看毕淑敏的《愿你和这个世界温暖相拥》,说旅行要带上灵魂。甚是有同感。一味放任身体的行走,更容易迷失自己。那么旅行也就失去了个中意义。远方目的地的风景已百态趋同,唯有沿路的风景千奇百态。

自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很欣赏King的行为。King偶尔还会带上耳机寂静的看窗外的风景。孤身一人置身喧嚣中,亦或说是置身孤寂中,敏感而萧索的捕捉独特的画面。比如他说,我看见穿着一袭青衫的老人交叠着双腿坐在门前,背靠老旧的红木门,双眼炯炯有神的注视着远方,形容安详而又深沉肃穆。King说他看到了一种守望的姿态。我说不像。忽而想起《理想国》里的一句话:要么生前足够善良,或是此时忏悔的足够彻底。以致这样才会如此安详的投入一份内心的寂静和追思中去。无论生平的对与错,善与恶,晚年又何景,都抵不过一份追求---内心的安详罢。

回家看到并感受到诸多种种,违于心的放逐。因此疲困于人情世俗,心中郁有千千结。回至学校,一个人走路去书店。看文字跳跃在眼前,是一种享受。看温暖相拥文字里的温暖与生命里积极向上的一种张力,像是一道道日里温暖的阳光,射进心底。驱散内心的阴霾。倘若身体或是灵魂疲乏,旅行或是文字皆可以治愈。这便不在是一句矫情的语句。而是心底真切的共鸣。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矫情伤感的文字,也偏爱模仿。真真应了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曾问魏先生,成长是什么?这样空而大的问题现在的我怕是不会在傻傻的发问了。隐藏在心底或不为人知的切肤之痛是适合个体亲身感悟的,也就是有些路,终将只能一个人走。但旅途中或多或少又与他人产生一些共鸣。魏先生说成长就是再也找不回内心的纯真。许是心境的流失,亦或是成长让我们走过那条单行道。但好在,我们应该感谢命运,让我们有此认知。内心的感悟并不是人人都有的。一叶障目或是妄自尊大的人,都是灵魂迷失的人,不见得有多么深的感悟,多是盗窃他人之真知灼见。

这又让我想起”蒙昧”一词。柴静在她的书与演讲中多次提到这个词。本来蒙昧与文明是相对应的。余秋写城市的文化与文明进程时也用到蒙昧来形容野蛮的时代。但我想,柴静的蒙昧必不是简单的与野蛮和文明之类的词挂钩,而是与阅读有关。蒙昧不再是人行为上的蒙昧,而是内心的蒙昧。妄自尊大的人便称的上是一种蒙昧,皆因灵魂的束缚。

越读书,越觉无知。这便是通向除去蒙昧之路。爱因斯坦曾说过:知道的越多,越觉得无知。灵魂的无限睱游,才会触摸更多,才会懂得天外有天的谦虚,亦或是对自然无穷力量的谦卑。

成长也许伴有阵痛,但身体与灵魂的行走让思维扩展的更开。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杆秤,无所谓天平两段物什的重量,在乎天平的平衡。

日本音乐家久石让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并时常以此警戒自己: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这方是灵魂跳舞最无拘无束的姿态。凝视内心的人,往往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明确的方向。也唯有凝视内心,才会有平静和安详。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这句诗虽有孤苦漂泊身陷囹圄的凄苦意味。但换个思维角度从字面来看,皆是身体和灵魂在行走。但愿,芦花深处泊孤舟,不至夜半有钟声。

2014年6月3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57971/

寒色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