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山景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14-05-14 12:52 作者:恩施王健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于2013年9月被市政府表彰为“第二届恩施名师”,这是一份殊荣,更是对我今后工作的鞭策和激励!还在学生时代,我就渴望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转眼间舌耕二十余载,虽努力地在讲台上奉献着自己的诚心、心和责任心,取得些许成果,但离“优秀”的目标相距甚远。如今两鬓已染霜,年轻时的追求仍然没变,所以我以“高山景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为题,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尤其是获评“恩施名师”以来的所行所思作一个反思。

对职业理想的反思

我1993年参加工作,在乡教育站工作了3年,1996年秋申请到初中从事语文教学,2006年秋调入恩施职校从事中职语文教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我的职业理想、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初中时,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我一心想着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因为只有“一分两率”超过别人,才能在微乎其微的年终奖评比、晋升职称和评优表模方面取得一点点优势——十年时间,我获得七次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带三届初中生两次获得乡里中考成绩第一名表彰,我曾以为这就是一个教师取得成就的表现。现在想来,这点成绩只不过是不顾学生感受拼命地强迫他们“备考”得来的!

我不记得自己捧过几个“优生”、打压过多少“差生”了,但现已成人的那些学生已经用事实告诉了我,当初所谓的“差生”如今绝对不比那些考试优秀的学生过得差、对社会的贡献少!我教过的一名女生,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现在在广州建立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年收入400万元以上;2012年12月9日的《文汇报》也报道,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一名叫姚洋杰的学生,2008年参加中考时语文交白卷,得了0分,如今在一家芬兰网络公司担任项目经理,带领的团队成员几乎都是本科以上学历。这样的“奇才”事迹经常见诸媒体,老师们也常谈论身边类似的成功案例。由此看来,成与败的决定因素,绝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个性特长、为人处事,以及机遇和环境。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育人”!直到从事职教工作一两年后,我才真正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意义。在职校任教八年里,我的学生参加过技能大赛获得过无数奖励,参加过省、州民运会表演活动,参加过苏州国际龙舟节表演,参加过恩施女儿会表演、旅游节表演和社会捐助义演等大型社会活动,参加过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演并获得金奖,还有不少学生通过“对口升学”、“技能升学”,走进各类高等学府继续深造!而这些学生,读初中时或许从来没有受到过老师的表扬、没有拿到过什么奖励、没有机会走上舞台,无奈之下选择职校后,取得的成就或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像到。现在,我早已不再为年轻时那点成就沾沾自喜,反而时常想起过去某某学生被我打过手心、骂过“蠢才”、罚过作业,惭愧内疚之感久久无法平息!

一位合格的教师,或者提高一个层次来讲,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如一盏灯,发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要为学生照亮一段前行的路程!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戕害学生的心灵,无异于钓名沽誉之徒,就不必要在教师这个行列里混日子了吧!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说过一句话:“虽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一心想做官想发财的教师肯定不是好教师!”我很赞同他的观点——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理想,才是站得直、行得正、堂堂正正的好老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对育人理念的反思

过去,我“育人”的方式主要靠“管理”和“教训”——不准学生这样、不准学生那样,稍有违规违纪就加以训斥,结果学生在路上碰到我都绕道而行!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甚至还受到过学生的“报复”后,我才有了很大的转变。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这番论述于我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以生为本”,能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在我的眼里,无等级之分;在我的心中,无世俗之染;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自信与希望、善良与宽容播种在每个学生的心田!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博大的爱,才会真正尊重教师,努力学习。

语文教师,传承的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应当把传统文化中“仁爱”的禀赋继承下来并传递给学生,在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眼中,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晋书·挚虞传》说“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如果我们的心中充满阳光,我们的脸上刻满笑容,能以“一腔热血温故土,四季甘霖润嘉禾”的热情对待我们的教育对象,才是真正的“人师”!

职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因分数原因被普通教育淘汰下来的,在“学而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他们往往抱着失利者的心态“混日子”,就如很多家长讲的那样“混大点儿后再找事”!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帮助他们找到自信、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比学习和考试更重要!所以我常常告诫他们:成绩不理想不要紧,受到歧视和伤害也不必太在意,关键是有想并努力朝着梦想前行,敢效项羽初见秦始皇时言“彼可取而代之”的万丈雄心;我还常常教导他们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明白“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是最温情的人生哲理;学生就业前,我告诉他们要“低调做员工,高标做工作”,好好珍惜自己拥有的职业,少一些抱怨,多一份理解,把它当成未来的事业去做!非常令人欣慰的是,在我和同事们的引导下,大多数孩子,哪怕当初中考成绩一塌糊涂,现在仍然在企业、在工厂、或者在他自己的创业基地里,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收入甚至远比我这个大学毕业的教师多!

对语文教学的反思

严格地说,我离一个好语文老师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且不与我羡慕不已的语文教育家相比,就算一个合格的中文专业学生,读的书也应该比我多,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比我深邃。尤其是近十多年,我一边教书一边应付行政事务和家务,闲时常在电脑面前且做且玩,加上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的要求并不高,我几乎放弃了对语文教学的深入研究!好在我算是个有梦想、好学习的人,时不时的还在关注中职语文教学,也明白“只有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的道理。

我一直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既要“博学”,更应“善思”,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是专业学习的基础,是将来从业的基础;语文学科又是人文学科,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弥补中职生情感教育的缺失。语文课除了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更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让我所教的每一个学生也能够成为一个思想者,而不是被动地接纳知识的容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文教育不在于直接阐述了什么道理或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当然,要做到“博学善思”,教师应该不断地进德修业,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善于把握教育规律,并将学习成果内化为教育教学的本领。

通过长期的实践,我认为: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教学,必须正视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实事求是地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纵向比较),才能真正发挥中职学校开设语文课的预期作用。按照传统语文课教学模式,对于文化基础本来就很弱的中职生,既无法满足我们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也无法满足我们的职业发展需求,师生双方都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学生“难以忍受”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教师“难以忍受”混乱的课堂秩序和辛勤劳动后得不到认同。因而,我积极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力图让所有的学生在语文课学习中都能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不以自己面面俱到地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每个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外辅导和日常交往中,我具有民主平等意识,不是看到成绩好点的就喜笑颜开、轻言细语,看到成绩差点的就高高在上、横眉相对。我觉得,中职语文教师急需树立三种意识:首先是文化课教学的职业素质观,把文化课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角度来认识,只有价值取向正确,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其次是指向于学生的个人价值观,把一些虚名薄利置之度外,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而积极探索研究中职文化课的教学,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其三是全面的学生观,以欣赏的眼光来审视中职学生,挖掘亮点,激励特长,保护个性,时时记住欣赏眼前每棵树木,才能拥有一片森林。为适应新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需要,我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短短几年时间,就非常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硬件维护、系统安装调试,以及各种办公软件、绘图制图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的运用,并成功地和中职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成了一名“双师型”教师。

对教学科研工作的反思

工作20余年,我有一半的时间负责学校教科室工作,这期间,我在创造性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从事教科研管理,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和案例15篇,发表文学作品10篇,在各类报纸和网站发布新闻通讯作品500余篇次,获得各级各类教学教研成果50余项;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2个,参与省级课题3个,曾被全国中语会表彰为优秀课题实验教师、被恩施市教育局表彰为“十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优秀通讯员。

为促进教师更好地参与到教学科研工作中,我开展了多次课题研究讲座、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讲座,每次讲座,我都鼓励教师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有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武、演讲、征文竞赛等活动,请教我时,我总是非常耐心地告诉自己的经验,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我的研究专长是中职专业建设和中职教师培训。在专业建设方面,我校所有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的申报材料都是由我完成的,与专业建设相关的两个省级课题(《中职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中职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及特色研究》)均由我担任课题学术秘书,其最终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得到了省职教中心和州教科院的好评,本人也被学校评为优秀科研工作人员。在中职师资培训培训方面,主要成果有《中职专业课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发表于《科技创业家》2011第3期)、《对中职文化课教师培训的四点建议》(2012年获全国中职论文大赛优秀奖)。在学生指导方面,我指导学生在报刊发表文章7篇,指导学生参加作文大赛获得省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获得国家、省多项奖励。尤其是第在十届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我指导的学生获得国家一等奖,本人也被评为全国杰出指导教师(全省仅3人获得这一表彰)。

我踏上工作岗位时曾许三愿:一是努力工作、不记得失,作好了吃苦的准备;二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作好了踏实工作的准备;三是刻苦学习、勤于探索,作好了以德育人的准备。现在看来,这三个准备,已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把它们作为自己人格的重要组成内容,去教育和影响我的每一个学生。做一个崇高的教育工作者,是高山、是景行,我此生可能无法企及,但我相信自己——这份向往之心永远不会泯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51322/

高山景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