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1980年代(3)

2014-05-06 08:48 作者:风过黄浦江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3、

二姐的不幸去世,增加的是这个家庭的悲恸,但日子还得继续;父母依然操劳于地里,而母亲的负担则更加的重了,因为除了地里的劳作外,母亲还得忙乎一家数口的伙食,毕竟大姐早已出嫁而我们都在读书,真的可以帮母亲做饭的时间并不多,且几个半拉子大的男孩子,做饭的事情做起来总是手忙脚乱不得要领的,只有在随了年龄的增长做饭的次数逐渐增加之后,我们兄弟几个才真正掌握了做饭的那门技巧,当然了,这也就注定了我们兄弟几个成家之后都无一例外的成为各自小家庭的做饭主体了,这是后话。

一般的情形,父母早上两三点钟便要起床去菜地里去,摘好两担菜挑到菜市场,这时候一般天还没亮,母亲便赶紧的回家来,大灶上烧好一锅米饭;那时候的做饭,都是烧的柴禾,先是淘米,放锅里烧开后,把半熟的饭粒捞起来,米汤里面留少许的饭粒,熬上一阵,便成了米粥了;盛起米粥后,再把半熟的米粒放大锅里焖去,同时一个小碗里面倒上半碗酱油,放米饭上盖上锅盖,把灶肚里的明火灭了,留下通红的碳粒在灶堂里,慢慢焖着饭,母亲便又急忙的赶去菜市场,开始早上的卖菜生意;等饭差不多熟了,我们兄弟几个也就已经起来刷好牙洗好脸了,一人盛一碗米饭,浇上一两勺蒸过的酱油,拌上一拌,送下肚去,这便是我们那时候的早饭了;然后大哥赶紧的把碗洗了,几个便各自去上自己的学。

母亲卖完菜回来,一般都是在上午十点左右,母亲先把空担子挑回来,然后盛上一碗熬好的粥,呼哧呼哧的喝下去,便是一天的早饭了;父亲这个时候,是要到外面去挑粪肥回来的,以备下午的浇菜用;粪肥是不要钱的,街道上的公共厕所就有;挑粪肥之前,父亲会找一个早点摊子,吃上一根油条两小团的米粉,大概一毛钱不到;然后吸上一袋土黄烟,然后再一瘸一拐的慢慢的挑了粪肥到地里去,毕竟,那是一只残废了的脚,每天里都要敷消炎粉然后用纱布裹上;那条伤残的腿,整整伴随了父亲一辈子。

我们中午放学回家的时候,一般是看不到母亲的;母亲在简单的吃完早饭之后,歇一会,然后赶紧的收拾家务,差不多的时候,又赶紧的准备午饭,因为我们上学的人,基本都得按着饭点吃的,否则就赶不上课程了。饭做好了,放桌上,母亲便又赶紧的挑了全家换下的衣服去河里洗去;河依然是那条护城河,但母亲去洗衣服的那个码头,却不再是她娘家所在的那个码头了;距我们自己的家,也有一些距离,于是母亲往往便要用扁担挑了一家人的换洗衣服去河里去;等母亲洗完衣服回家来,往往是在午后的一两点钟了,这个时候,我们或者已经吃好了饭正在家里歇着,或者离开了家已经再度去往学校了。

母亲去往河边洗衣服,这中午的碗便注定了是大哥洗了;大哥洗碗的时候,我们兄弟几个一般都围在大哥的周围,倒不是看大哥洗碗,而是因为大哥洗碗的时候,还要听评书;评书自然是收音机播放的,那台小小的收音机是我们家的第一个电器,到底是大姐家里拿来的还是那最终没有能够成为我家里成员的准二姐夫拿来的,已经记不清了;唯一记得的,是每天中午我们兄弟四个围着灶台听评书的情景,大哥哗啦哗啦的洗着锅碗,我们几个则默默的听着单田芳的评说, 什么《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什么《杨家将》、《呼家将》、《说岳全传》,每天中午一小节,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候想,我对文学好,是不是就是从听评书开始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碗洗完了,评书听完了,便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去了;大哥二哥比我大,于是赶紧的去往菜地里给蔬菜浇水,一般每个人浇完了两垄菜,也就差不多到了要去学校的时候了,好在中学就在我家菜地的隔壁,他们上学走路花费的时间不多;我和三哥年纪相仿,这中午的时候,是不需要去菜地的,随便玩耍下,时间也就过去了,然后又是背着书包去了学校。

下午放学回家,我也一般看不到父母,以及其他几个兄长,他们都在菜地里忙碌着;这时候的我,一般是要负责把水缸挑满的;三年级之前,挑不动大的水桶,家里便准备了两只小的水桶给我,自己每天放学后,便挑了水桶去往水井里打水;刚开始的时候,不会打水,水桶往水井里一扔,怎么都不会倾倒的,任我怎么摇晃系在水桶上的麻绳,水桶就是不倒,这时候,往往旁边成年的邻居便会帮忙,或者是帮我把水桶打满来,或者是教我用水桶打水的技巧;弄上几次,自己也就会了;一担小水桶要把家里那口装吃的水的水缸灌满,一般要走上五六回;后来大了,便直接挑大的水桶打水,这样一般走两次就可以把水缸灌满了。

挑饮用水的事情,一般半个小时就可以做完,然后是赶紧的去菜地去;菜地里这时候一般父母和兄长们都在浇菜,还有择菜,我的任务,就是把择下来的烂菜帮子捡起来收集好,再让父母带回家来做喂猪的饲料。每年家里要养一头猪,这是雷打不动的;一般是的时候,父亲去买一只小猪仔来,细细的养上一年,到了年底,临近小年的时候,便会将猪宰了;

宰猪不叫杀猪,叫放年猪,先前的时候,是要请人到家里来杀的;杀猪的具体时间,往往是在凌晨三点钟左右;先放上一串炮仗,然后几大人按住猪的四只腿,请来杀猪的师傅一只手揪着猪的耳朵,一只手拿着磨得锋利的尖尖的杀猪刀,在猪的嚎叫声中,准确的一刀捅进猪的脖子里去,拔出刀来,一道猪血便嗖的飞飙出来,然后是赶紧把猪的脖子往下按,让猪血控在准备好了盐的脸盆里面,一边放着猪血,一边搅拌着;等到猪的嚎叫声差不多没了,猪血也就控完了;然后是把猪身浸泡在盛满了滚烫的水的杀猪盆里,泡了几分钟之后,将猪的头往下身子往上悬挂在一个事先准备的木梯上,杀猪的师傅便开始了刮猪毛的程序。

杀猪师傅的手脚一般都很利索,一头几百斤重的猪,三下五除二的就刮干净了毛,然后是开膛;这时候母亲一般已经在厨房里将几口大锅都烧开了水了,杀猪师傅剥下的猪下水的一部分,便被扔进了锅里煮来着,而猪血也已经放在另一口锅上蒸着了。

然后母亲就会吩咐我和三个去往菜市场抢占一个肉案(卖肉的摊位),等杀猪师傅完全的把猪收拾好了,便会把猪肉和值钱的猪下水拉到菜市场去卖了;杀猪师傅得负责卖猪肉,收钱自然是自己人了;母亲则在家里忙乎着一口锅熬猪油,那是我们家未来一年做菜要用的;另一口锅的猪下水煮好好,母亲会给每个邻居每家盛上一碗,再搭配个半斤左右的生猪肉送去,这叫吃猪PO碗(普通话怎么说,不得而知,应该是和总理夫人嘴里的吃杀猪饭差不多的意思了)。

家里这摊子收拾得差不多了,也就上午十点左右了,母亲会用猪肉猪肝什么的做上一份水粉(还没晒的米粉)早点,让我们几个给菜市场卖猪肉的杀猪师傅送去,当然了,还得送上一包烟;到中午的时候,则还得炒上两个菜附带一瓶酒送到菜市场去给杀猪师傅;一般下午两点的时候,猪肉也就会卖得差不多,母亲便会吩咐收了摊子回来,于是开始正式的做晚饭,炒几个正式的菜,以及猪血汤什么的,请杀猪师傅好好的吃喝一顿,送上几斤肉给杀猪师傅,再按约定包上一个红包,这才算是彻底的打发了杀猪师傅。

一头猪一般四分之三的肉会被卖了去,剩下的部分,便留着自己吃了;一部分过年吃的,便会用绳子串着挂在屋梁上,这样不但可以防老鼠,还可以尽量的保持肉质不变味;另一部分,便会用盐腌起来做腊肉,开春的时候,青黄不接,吃菜也是个难事,这个时候便可以弥补不足了;除了腌制腊肉之外,母亲还会腌制腊鱼的,甚至有时候还会做上一部分灌肠,于是开春之后这些腌制的腊鱼腊肉腊肠挂在屋子外面风干的时候,不但能引来邻居羡慕的眼光,路人也往往要回头多看上几眼。

而卖猪得来的钱,母亲是舍不得用的,怎么收藏的,我没留意过,但母亲的一辈子,都是习惯了将小钱积攒成大钱,更何况当时卖猪得来的钱可是一年里家里最大的一笔收入,母亲更是会小心翼翼的收藏了起来的。总之印象里家里每每要到应付大的开支的时候,是从来不见母亲被难倒的,而父亲恰恰是一个从不管家里用度的习惯,一切的家事都是交给母亲打理的——邻里们夸奖大字不识的母亲很会过日子,确实没有丝毫的夸张。

杀猪是一年一回,到地里做事情则是每天的例行公事,雷打不动的。

地里做事到了晚上七八点钟,母亲和我们兄弟几个便会先回了家来,母亲又得赶紧操忙晚饭了,而我们几个则开始做一天的作业;等晚饭做得差不多了,父亲也就回来了;于是一家的晚饭,往往是在晚上九点左右的时候来开始的;

那时候卖菜,母亲每天大致会有十来块钱的收入,所以我们家的伙食倒也还可以的,每天都能有点荤菜,但这并不是说家里的伙食就是大吃大喝的样式;烧一碗火烧肉,规定是要吃上几天的;,我们兄弟几个,每人夹上一块红烧肉,那是一顿饭的吃肉定量了;再要夹第二块,是根本不可以的;蔬菜方面,倒是没什么限量的,自家的地,每每蔬菜炒起来都是大盆大盆的;我们几个吃饭都很快,父亲则喜欢喝上一口酒,每次都是吩咐我跑去马路对过的南杂店,8毛钱一斤的散装牛庄酒,打上一斤可以喝半个月,每天就浅浅的倒上一口,过一个嘴瘾而已。

父亲小口呷着酒的时候,大哥二哥一般开始忙碌自己的学业去了,如果是夏天,母亲则会坐在了门口,摇着一把蒲扇,和邻居们聊着天,年幼的我,则和邻居里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耍着;

那时候住的都是平房,邻居之间都很熟悉,吃着饭的当口,捧着饭碗相互蹭菜吃也很司空见惯,而每家的孩子一般都有几个,孩子们在一起玩,大人都不会在意,除非在哪家的孩子实在玩的疯了,大人们便会斥骂上几句,但玩耍的孩子们一般是不会在意大人们的斥骂的,最多收敛个几分钟,转眼又是疯的没个界线了。

如今的记忆里,依然有这么一幅图景:夏天的晚上,月光如水般的倾斜在大地上;一群吃好了饭的大人,随意的坐在各自房屋前的空地上,摇一把蒲扇,兴致勃勃的谈论着东家的媳妇西家的婆,李家的女婿张家的崽,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没个重点的话题,而几个幼冲的孩子在大人们之间穿梭着,嘻嘻哈哈的追打着,有时候闹得欢了,声音盖过了大人们交谈的声音,这时候便会听到哪个大人一声斥骂,谁要正好从哪个大人旁边跑过,这个大人也就顺手一蒲扇扇了过去,这时候小孩子往往身形一顿,嬉闹的步伐会停滞了一下,然后又嘻嘻哈哈的跑远了去,而大人们也继续各自的交谈。

到得逐渐深了,大人们便会把各自的小孩扯了回去洗澡,厨房里放一个大木头做的大的澡盆,一顿猛搓,也不管孩子在那痛的哭喊娘的,洗完了澡后,半干半湿的孩子们又继续在外面的月光下嬉闹着,等到倦了困了,便往摆在外面的竹床上一躺,也不管有没有遮盖,就那么安静的睡去了,而各自家的母亲,在收拾后家务后,看到自家的孩子睡在外面的竹床上,也只是扯一床薄毛巾往孩子身上一盖,自个儿回屋睡觉去了,门业很少闸的;等到半夜孩子们被凉醒了,自己便会往屋里钻去。

想象下,夏夜里,月光如水,大地寂静无声,萤火虫时隐时现,几个小孩睡在屋外的竹床上,各自家的大门都是虚掩着的,这一幅清平图画,何等令人神往的?而在今天的社会,这种情形早已彻底绝迹了;小孩的玩伴少之又少,邻里之间互不相识,走在大街上还怕小孩被拐骗了,谁还敢让自己家的小孩半夜里睡在外面?至于大门,别说虚掩了,防盗门里加把锁是见怪不怪的了;抚今忆昔,岂不令人感慨万千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48544/

我的1980年代(3)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