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锦旗店

2014-04-10 01:52 作者:赵晓晨(八一军旗)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说起“锦旗店”,其实就是我家隔壁的工艺美术制品厂。这就不能不提到对我童年有过影响的姜大爷和褚姨。

姜大爷全名叫姜志华,公私合营时,被“编入”美术厂的门市部,凭借着山东掖县人天生的经商天赋,姜大爷成为门市部当之无愧的负责人。在他的“治下”,当年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客户,纷纷来到门市部购买工艺品.奖品。特别是年终岁末,各单位开年终总结表彰大会,定做奖状.锦旗,成为美术厂最“火”的业务。好多单位为了不误会期,纷纷给姜大爷“上炮”,不过那个年代不兴也不允许收受烟酒和回扣,只不过是几张会后放映电影的电影票。由于门市部业务忙的时候,跑车间送生产单的人手少,每每此时,上半天学的我,放学写完了作业,就往门市部跑,帮着往车间送生产单,姜大爷也乐此不彼,每每地“奖励”我几张电影票,其实,我当时的“私心”也在于此。于是,在当时电影还是“奢饰品”的年代,我比同龄的小朋友多“享受”了n部电影,除了“八大样板戏”之外,当时的“禁片”----《小兵张嘎》.《南征北战》.《奇袭》.《鸡毛信》等等“大片”,我有幸把它们尽收眼底啦!

记得当时门市部有一部电话,那个号码我至今仍然记得:,那个年代,除了单位有电话,再就是够级别的领导家才有。于是乎,每当父母从外面打来电话或远在兵团的姐姐打来长途,姜大爷办公桌上的电话也就成了我们家“专线”了!那个时候,我父母工作都比较忙,父亲经常下部队,母亲在医院经常值班,哥姐又都下乡去了。每到这个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家,热心的姜大爷就充当了“看管”我的职责。久而久之,我和姜大爷结下了“忘年之交”,父亲每当出差回来,带回一些好吃的,就指派我:“去!把你姜大爷请过来!”看到他们“推杯换盏”地喝着.聊着,惹得周围的小伙伴羡慕不已:“哥们,跟姜大爷说说,也给我们弄几张电影票呗?”每当这个时候,我甭提有多得意啦!哈哈哈!“咋的?姜大爷---我的朋友!”

进入1970年代中期,当时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接近尾声了。按照当时的“政策”,多子女家庭,父母身边只准留一个子女,其余的必须“响应号召”,去“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我的印象当中,姜大爷有五个子女,大儿子当了海军,二儿子和大女儿进了工厂,小儿子和小女儿中学刚刚毕业,“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动员对象”,姜大爷的“厄运”也从此“开始”了。姜大爷的老伴眼睛有残疾,需要人照顾,小女儿体质又弱,按照姜大爷的想法,小儿子去下乡,小女儿留在老两口身边,相互都是个照应。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想法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了,但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下,却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于是姜大爷“理所当然”地被“请”进了美术厂的“学习班”,姜大爷的自由被限制了,每天吃住在厂里,大会小会挨批斗,各级领导总动员,“车轱辘战”的方式,逼迫姜大爷“就范”。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姜大爷心疼小女儿,忍不住说了一句:“闺女身体不好,也不能往火坑里推啊......。”说这话的时候,正好我也在场,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叫刘志的厂领导----当时的革委会主任,听了姜大爷一番话后“勃然大怒”,怀着一颗对伟大领袖的“赤胆忠心”“拍案而起”,对姜大爷的批斗升级了,于是,姜大爷被停止工作.被停发工资......。“无产阶级革命群众”轮番上阵“口诛笔伐”,大有“踏上亿万只脚”,叫姜大爷“永世不得翻身”的架势。姜大爷,这个铁骨铮铮的山东汉子沉默了,在那个人性被“扭曲”的年代,为了女儿,姜大爷在无声地抗争着。那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只记得在场还有一个人没吱声,吃午饭的时候,她默默地将饭盒里的高粱米饭拨给姜大爷一大半,这个人就是本文的第二位主人公----褚姨。直到长大后我才明白,褚姨是在用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给与姜大爷理解与支持着......

胳膊终于没有拧过大腿,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也为了不给后代带来不利的影响,姜大爷终于“屈服”了。在那张“同意下乡”的“保证书”上签下“姜志华”这三个字的时候,他眼里含着屈辱的泪水。记得那是个星期天的早上,前脚走出工厂的大门,姜大爷后脚就进了我家,当时我的父母都休息在家,看着姜大爷那张“灰头土脸”的面孔,还有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神,父亲递过去了湿毛巾,母亲端上了一杯热茶......。“弟妹,给我弄口饭吧。”姜大爷跟母亲说。母亲缓过神来:“老姜大哥,等会啊,我给你做点新饭。”“不用,吃点现成的就行。”“那哪行啊!锅里就剩一个馒头和半盆豆腐汤啦。”“这就挺好啦,只要热乎就行。”看着姜大爷“狼吞虎咽”地吃着,我的父母----这一对建国前就参加革命的老军人无语了......。吃过饭,姜大爷呆呆地坐在那一动不动,我给他点燃了一支香烟,大概有半支烟的光景,姜大爷突然“嚎啕大哭”起来,那哭声里带着哀怨.透着无奈,那哭声感天动地,惊动了隔壁的邻居......。

女儿下乡了,姜大爷也恢复了工作,只是他没能回到门市部。鉴于姜大爷所犯“恶毒攻击上山下乡”的“严重错误”,他被“下放”到褚姨当主任的车间“监督改造”。由于姜大爷的双手因公被烧伤过,十个指头始终弯曲着,不能干重活,褚姨便安排他给锦旗粘字,并嘱咐车间的工友,谁要是歧视姜大爷,她就跟谁“急”。那天,父亲早早地下班回家,在厨房“忙活”了一桌子菜,然后吩咐我把姜大爷和褚姨请过来,父亲用这种方式,感谢褚姨对姜大爷的照顾,用这种方式安慰姜大爷----我的“忘年之交”的那一颗受伤的心。那一天,他们喝得很多,也喝到很晚......。这里顺便提一下那个“刘主任”,他的自行车在姜大爷这件事过后,车胎几乎天天没气......,想必你也能“猜”出原委吧?哈哈哈!我和我的小伙伴干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改革开放初期,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美术厂经营步入低谷,工人开不出支,厂子没活干。在这种情况下,姜大爷退休了,由于他的手有残疾,没有单位请个“残废”人去工作,姜大爷是个有“刚”的人----捡破烂!这一捡,一发不可收拾,通过老人家的“自食其力”,几年下来,他和老伴.儿女的住房条件改善啦!生活水平也提高啦!记得那是上个世纪末的一天,我在江边遇见了他,仍旧背着个破兜子捡废品,年近八旬的姜大爷,依旧那么有精神头,用他的话讲:“闲不住了,图个乐吧......。”

说起褚姨,跟我们家也是有缘分。褚姨名叫褚振芬,听了这个名字就叫人“振奋”。褚姨当车间主任之前,在门市部旁边,有个印字间当负责人。那个年代,能穿上件印上字的背心,是件令人羡慕的事,要知道,三角钱印一件背心,那可是二斤白面的价格啊!由于有姜大爷这层关系,渐渐地我跟褚姨走的也“挺近乎”。小时候我长得挺招人“喜欢”的,加上褚姨家当时只有三个女儿,我天天在她跟前“晃”,直“惹得”褚姨跟我母亲嚷嚷要认我当“干儿子”。

每当我围着她“褚姨”长“褚姨”短的时候,她总是说:“小兔崽子!又要印背心吧?自己选图案去!”不一会,我就穿着印好的背心满街“显摆”去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那时候哥哥在一中,是“红哨兵”的头头,一次流氓闹校,哥哥带着一帮“红哨兵”把人家一顿“教训”,晚上,那个挨打的小子,在他的带领下,找上门来,父亲问清原委后,当时就“火了”,拔出枪来,生生地把那父子俩给吓跑了!哥哥回到家,父亲一“擀面杖”上去,“擀面杖”顿时断成两截,哥哥被打得愣住了,惊魂未定的我“一溜烟”地跑去,砸开了褚姨家的门。

别看褚姨对自己的孩子管教甚严,但一听说谁家大人打孩子,气就不打一处来!好家伙!这顿把父亲“数落”,本来就“没理”的父亲,被褚姨“教训”的没了章程。临出门,褚姨还“威胁”父亲:“晓东是个好孩子,再这么打他,我就到部队上告你去!”父亲知道,依着褚姨的性格,她绝对能说到做到!

后来,随着整个街区动迁,跟褚姨也失去了联系。直到1990年的一天,在大街上与褚姨相遇,看到穿着军装的我,褚姨依旧“稀罕”得不得了,非要把她的二女儿介绍给我当“对象”,嗨嗨!这都哪跟哪啊?我那时候都是孩子她啦!再后来,在一次初中同学聚会上,我发现李君言谈话语.举止投足,与褚姨是那么的“同出一辙”,斗胆一问,哈哈!果不其然----竟然是褚姨的大女儿,缘分那!攀谈中得知,褚姨已经过世了,这令我心中略过一丝伤感.....

褚姨,我当年的“忘年之交”,咱们娘俩没尽的“缘分”,如今在我和您的女儿----李君之间延续着,这也足以告慰您的在天之灵吧。

锦旗店----我童年的往事,锦旗店----我儿时的记忆,心若在,就在,真想从头再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39129/

锦旗店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