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童年记事之捕蝉

2013-08-28 17:09 作者:舍予兰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农村的季,清晨窗外大树上叽叽喳喳的麻雀叫是天然闹钟,到了季,响亮持久的蝉鸣就成了主旋律。夏季生命蓬发的季节,也是小伙伴们精力最旺盛的时候,除了下河爬树滚田埂,捕蝉是每天必备的玩乐项目。

挑一根长而直的竹竿,在竹竿一端用铁丝绕一个悬空的圈,捕蝉工具就算制作完成了。可别小看这两个简单的步骤,里面学问大着哩。挑选的竹竿重量要适中,长度要参照自己的身高,太短,捉不到高处的蝉,太长,抓在手里都嫌累赘。最重要是顺手,这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竹竿拿在手,便知有没有”。

捕蝉队伍通常分为两大门派:网兜派和蛛网派。网兜派在铁丝圈上缝一个网袋,一劳永逸。蛛网派则需要每天更新自己的神秘武器——新鲜蜘蛛网。当年,我就是蛛网派的一员。

网兜派以年幼的小孩为主,由于身高和能力的限制,只能把目标聚焦在低处栖息的蝉。他们先用网兜罩住蝉,然后一手握紧网兜的口子,一手隔着网兜把蝉捏在手里,再把蝉从网兜里掏出来。

这种蝉个子很小,身上有青色杂纹,呆呆笨笨的,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往往用手就能捂住一只当作战利品。这样的捕蝉方法对于蛛网派来说,既麻烦又没有挑战性,他们更喜欢猫着腰,像少年侦探队一样穿梭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充分享受寻找蛛网的探险旅程之后,再挑战树干高处那些黑胖油亮的大知了。

绞蜘蛛网也是有讲究的。起的太早不行,蜘蛛网上布满了清晨的露珠,没有黏性;起的太晚也不行,蜘蛛网早已被蜘蛛多次用来捕捉猎物,黏性很差。除了黏性,蛛网派对蛛网的洁净程度和完整度要求也颇高,一般来说,颜色灰蒙、残缺不全的蛛网都属于下等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铁丝圈被厚厚的蜘蛛网完全覆盖后,激动人心的捕蝉行动才算真正拉开了帷幕。轻手轻脚走到树下,仰头仔细观察蝉的栖息处,然后极缓慢地把铁丝圈凑上去,看准时机,最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拍下,那“黑胖子”就被困在蛛网上任由宰割了。

整个捕蝉过程就是一出精湛的微型无声电影。不能出声是最基本的要求,铁丝圈靠近蝉的速度要慢得很有技巧,最好是匀速,让蝉察觉不到空气里细微的变化。还要慢的有耐心,因为这种匀速而专注的慢,在那一瞬间像是永无止境一般。最后拍下去的力道一定要适中,太大力,不仅惊到了栖息在附近的蝉,也有可能把蛛网弄破,让蝉溜走;太小力,刚碰到,就被它一个振翅逃走了。

有时候,小伙伴们也会对树上的蝉失去兴趣,丢下捕蝉“利器”,蹲在土地上找洞眼,那是蝉蛹生活的地方。挖开洞眼,就能找到还未蜕壳的蝉。然而我们并不喜欢把玩它们,挖出来看它们乱爬一会儿又钻进地里,如此反复,直到厌倦。

当时还听说,蝉蜕下来的壳可以卖了做药换零花钱,于是又满村子疯狂地蹿,到处搜集蝉壳。蝉壳很脆弱,稍微用一点力就能捏的粉碎,所以保存起来也格外用心,恨不得时刻捧在手心。可惜传说中的收药人从未出现过,期待了大半个暑假,终于绝望,一咬牙,发狠把辛苦得来的蝉壳全都扔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72749/

童年记事之捕蝉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