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疆纪行(2):走过恰库尔图

2013-08-23 17:32 作者:行者不是悟空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美国西部片中,总有一些标志性的元素和场景:戈壁大漠,小镇,带木格栅门的酒吧,风中轻摇的马蹄铁,骏马,左轮枪,金发美女,面庞消瘦冷峻的中年男人……

其实,生活原本就是由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零碎组成的,包括在路上的风土人情。倘若是一个集合里元素选择得好、搭配得当,那就是甜蜜的幸福或是一幅风景了。

再次记起“恰库尔图”,是因前些时候看到《丝路文苑》上关于它的一篇小文。一刹间,那些似乎早已淡忘的小镇细节,从大脑的存储堆栈里被“查询调用”出来。原来,我并没有把它忘记。

恰库尔图是乌鲁木齐去往喀纳斯、布尔津途中的一个小镇,那是茫茫戈壁荒漠深处的一个小镇,多数旅人在这儿都要补水打尖。在戈壁滩里穿行几个钟头,笔直的公路一直通向天际,似乎永无尽头。满眼是遍布的灰色戈壁石,间或有一簇芦苇,几丛杂色的灌木丛,低头觅食的马羊群,很快地闪过。山脉永远地静卧在远方,刺眼的阳光下,单调的景色,如一首反复循环播放的单曲,怎不令人昏昏然。

车子一顿停了下来。正午,那儿的蓝天特别深邃,衬得白云也比别处立体鲜亮些。G216国道线穿过镇子如黑色缎带,挺拔的白杨树给大漠抹上了生命的色彩,空气也顿觉湿润了许多,眼睛贪婪地盯着绿叶,心情为之一爽。可见“走马川行,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大漠孤烟直”的壮美景观 ,更多的是诗人笔下的豪迈之情,也不是人人可以消受的。继而想到,游客眼中的美景,于当地人来说,许多是苦不堪言的罢。生活在这里的维族、哈族不疾不徐的讲话、行事节奏,同这里的环境应是大有关系的。

国道两侧散落着旅馆、饭店、商铺和住家,多是一、二层的建筑,白色或灰色的颜色在阳光下显得干净清爽。街道(姑且这样称之,只是沿着公路两侧不长的一段)有一二处摆满香甜瓜果的水果摊,再过去是家面食摊,遮阳伞下大个金黄的馕诱人食欲。树荫或是房屋的阴影下,有三三两两的小镇居民闲坐着,老人多身着民族服饰,年纪稍轻的衣着则已是汉化了。街道的两旁停着许多过路的车辆,游人们总是对小镇充满好奇,四下张望着。一片树林的后面,清澈的乌伦古河静静流淌,水面如绿宝石般,牛羊在河滩慢悠悠地啃着青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小镇就由这些元素构成。虽是一日里最热的时光,但一切都处于一种平衡、协调、安宁之中,好像遥远的许久以前就是这样,现在的时光,不过是昨日的延续,遥远的明天,也还会是这样。

那篇散文的作者申国祥,写到了他眼中的恰库尔图:“当你觉得地球上不再会有人烟的时候,恰库尔图就出现了……那人与树、树与小房、小房与缕缕上升的炊烟,便成了你在漫漫戈壁中所做的头一个……”,“幕逐渐降落下来,两位骑马的哈萨克族小伙由远而来,他们低声地哼着歌曲,马蹄发出清脆的声音……这里的马蹄声与别处不同,是戈壁的伴奏,还是戈壁的扩声?我回答不出。奇怪的是那两位青年已经走得不见人影,但马蹄声却仍如在耳边。”

遗憾的是,我在恰库尔图没有看见骑马的哈萨克姑娘和小伙,大约是因为不是傍晚牧归的时候吧。但对文中描述的马蹄声却一直着迷,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呢?

回来后的某一天,读到了李娟写的《我的阿勒泰》(小镇所在的富蕴县正属于阿勒泰地区)。书中写的阿勒泰的生活,充满了自然的活力,然而这些文字是作者“在大雪围拥的安静中”写下的,作者和书中描述的一切,有着一种深刻的安静。

是了,恰库尔图的夜幕下的马蹄声,敲打出的就是一种“安静”。现在,这种安静,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东西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70289/

新疆纪行(2):走过恰库尔图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