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露天电影——成长的记忆

2011-10-08 15:16 作者:郭兴侃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今年的国庆长假期间,天气多为阴连绵,没能出远门,也就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回味的东西,倒是一场露天电影,让我唤起了儿时美好记忆。10月3日,吃过晚饭,照例出去散步。刚到楼下,就听到从六合盛世住宅小区的篮球场上传来响亮的音响声和阵阵的喧闹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正在放露天电影,由潘长江、郭达等明星饰演的电影《追击阿多丸号》,滑稽、搞笑令观看的大人、孩子们发出一阵阵欢笑。此情此景,不禁吸引我驻足观看起来。那久违的露天电影,不禁勾起我尘封的记忆,在家乡看露天电影的情景就像电影胶片在我脑海中一一掠过……我小时候,也就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那段时间,农村文化生活极其贫乏,露天电影成为当时农村文化生活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偶尔看一场露天电影是我们的精神大餐,是露天电影陪伴我们走过那段单调而枯燥无味的生活。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看,不管路途遥远,也不怕风霜雨,一定会排除万难奔向目的地。

如果在本村放电影,那便是千载难逢的一桩盛事。喜讯象一阵风,瞬间便传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家家户户象是迎接盛大节日,呼唤亲朋好友,张罗丰盛饭菜,准备好充足的凳子、椅子。最高兴的莫过孩子们。我们整天都在谈论着晚上放电影的事,抱怨这天怎么过得这么慢。好不容易盼到日偏西山,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从村子的东南西北把椅子、凳子都搬来占位置了。占位置是很有讲究的,离幕布太近了,仰着脖子看,不舒服;离放映机太近了,放映机的声音又太大;最好的地方是在幕布和放映机的中间,那里往往是必争之地。谁去得早,就把凳子或砖头或土坯放在那里,表明这地方是我的了,谁也不能再占。占地方的都是些孩子,经常为争“地盘”而大打出手。我与他们不同,我最喜欢在放映机旁,因为我喜欢看放映员倒片子,麻利地上片子,那动作和姿势真是好看。那时我就想,长大了若能当个放映员就好了,天天可以看电影。乡村放露天电影非常简单,只需在一片空地的中央架起放映机,在空地的另一侧埋下两根较粗的树桩或竹杆,或者干脆就在两根电线杆中间挂上一块白帆布就成了银幕,有时一面白色的墙壁也可以当作银幕。晚饭过后,方圆十里八里的人都聚集到银幕下面,看着迎风飘荡的银幕,人们的心情也跟着在兴奋地荡漾着。聚在一起,大家免不了会碰上一些亲戚朋友,彼此的招呼声和孩子们的嬉笑玩闹声相映成趣,放电影的这个村子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晚最热闹的地方!

天终于黑了,随着一束强烈的光映照到屏幕上,刚刚还唧唧喳喳的人群霎时安静了下来,放映就要开始了!这时,在通往村外的一条条小路上,有影影绰绰的人群正往同一个方向聚结。一般在正式放映之前,如果有什么稻田虫害防治、计划生育之类的通知,大队支书就拿起那个用红布包扎的话筒,大呼小叫,乡音中还略带点官腔:“喂啊——喂喂——喂——同志们啊!现在播送一个通知啊,啊这个……啊这个……”讲什么内容我们小孩子是不要管的,趁着那束强烈的光柱映射在幕布,我们就站了起来,用手变换了姿势,上演一曲皮影戏,我们最的做的投影便是老鹰,一摆一摆的,像在飞翔。乡村露天电影就是我们孩子们晚的精神食粮,那时,我们天真地想,要是每晚都能看一场电影又该多好啊!这种莫名的惊喜是城里的孩子无法相象的,对于当时乡村的孩子,看电影会给他们单调的生活注入一丝生机,而体验这种喧闹拥挤的场面,本身就是一种至极的快乐幸福。要是遇上一部片子几个村都放,就要“跑片子”。先在一个村放第一卷,放完送到下一个村,这就叫“跑片子”。下一个村在没有接到正式影片前,就放“加片”。“加片”不是正式影片,一般是新闻(其实都已是旧闻)或科普片,我们都叫它“加片”。就像今天电视剧中间插播广告。“跑片子”时有人专门骑车把第一卷送到下一个村。第二个甚至是第三个村的人等看完一部完整的影片,已是后半夜了。

电影放完,曲终人散,随着银幕出现“完”、“剧终”、“再见”等字幕,露天电影院那是一片喧嚣。大人呼唤小孩的声音是此起彼伏,手电筒掠过天空射出无数的光柱。一会儿,人群向四面八方散去,乡间小道上便出现手电筒集中或零散的光影在移动,在愈来愈远地消散。我们村离大队部较远,所以大部分的电影是跑到邻村看的。我们还小的时候,哥哥姐姐们是不愿意带我们去的,因为有时路途很远,又要走很长很窄的田间小道,一不小心就要掉到水田里了,如果遇到突然变天下雨,那就更惨了,谁还愿带一个“累赘”呢?到外村看电影,虽不如在本村惬意——有座位,能选个好位置,可也另有一番情趣,那就是能自由走动,看一晚上电影换几个地方,有时正面看不到,就到反面去看。因为迷电影,我们曾跑过不少冤枉路,有时不知听谁说一声某某村有电影,不等弄清消息的真假,吃过晚饭,邀上几个伙伴拔腿就跑,弄得我们常常扑空。失望之余,我们往往恼羞成怒,捡起地下的小瓦片、小石头,朝路边的农房顶上砸去,随即便招来阵阵恶骂。我们不但丝毫也不在乎,而且骂声越大,我们的报复心越得到极大的满足。在那个年代,在封闭的乡村,信息匮乏,是露天电影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万水千山》让我真切地认识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可歌可泣;《上甘岭》、《英雄儿女》让我体会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气壮山河;《地道战》、《地雷战》,让我懂得八年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卖花姑娘》让我了解到友好邻邦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尽管从现在来看,这些影片的题材较单一,人物形象脸谱化较严重,一眼就可以看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但在当时,对于一个如饥似渴的心灵来说,却是久旱后的甘霖。那些露天地里放的老电影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真正的净化。有些电影,如《闪闪的红星》、《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上甘岭》等,我差不多看了七八遍,每一次都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而今,这一切都离我远去,居住在吉安这座繁华小城的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总会想起村前的那一排苦楝树,想起照耀在青砖瓦房上空的那一轮明月,想起有露天电影的童年时光。是露天电影,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虫飞蚊舞的夜;是露天电影,帮助我温暖了一个个寒风瑟瑟的天;是露天电影,教育我许多做人的道理。那一块上演着另一种生活的白色幕布,那一串胶片不停流转发出的如秒表的嗒嗒声,构成了我的童年怀想里最闪光的要素。而这一种情感,是今天的青少年无法理解的。

现在,我环顾整个篮球场,在看电影的只有稀稀拉拉的二十几人。孩子们一个个围在放映机旁叽叽喳喳,几个老人悠闲地摇着蒲扇,坐在离银幕很远的地方惬意地聊天。这样的情景让我心中莫名地滋生出一种失望的情愫。我想,城市里的露天电影银幕很大,不用跑夜路,也不必担心淋雨,完全没有当年看露天电影的那份辛苦,但与那时候看露天电影相比,缺失了很多东西,想起来,让人心生许多惆怅。站在那里,我一边观看电影,一边浮想联翩。是啊!尽管现在的电影院里有空调、有包厢,还有好莱坞进口的大片,但票房却一直不理想。家里也有电视,可一个人看却总觉得索然无味,就算是看以前曾经自己热血沸腾的老电影,也总是没有半点兴致。究竟为什么,我曾经久久想不出答案。而今夜,一切都已豁然开朗:好东西是要大家来分享的!现代人为名为利、行色匆匆,很多人已经没有了那份纯朴和童贞,这样,就算物质再丰富,也难有童年的那份纯真和快乐了!虽然如今再也难见着乡间如此激情的场面,它就宛如一朵烟花,绽开在那个年代,燃放过后的灿烂,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但露天电影在我们一代人的记忆里永不消失,它曾经给我们带来无比快乐和欢欣。因为在远去的苍白单调的乡村画布上,露天电影是永不褪色的一抹耀眼的亮色。那个年代的露天电影啊,那强烈的光束仿佛在屏幕、在心里、在人生旅途中分分秒秒的闪过,留下的是一种渴望、一份愉悦、一次聚会,是我们永不消失的记忆。我忽然想到,或许,此时的我并不是在看露天的电影,而是在品尝那逝去的岁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19464/

露天电影——成长的记忆的评论 (共 11 条)

  • 杨远煌
  • 静水流深
  • 疯狂侠客88
  • 羽痕丢丢
  • 寒烟冷月
  • 赛飞
  • 依儿
    依儿 审核通过并说 排版
  • 剑客
    剑客 审核通过并说 注意排版
  • 浅笔抒写
    浅笔抒写 审核通过并说 附上
  • 梦天之蓝
    梦天之蓝 推荐阅读并说 附上。如果有什么稻田虫害防治、计划生育之类的通知,大队支书就拿起那个用红布包扎的话筒,大呼小叫,乡音中还略带点官腔:“喂啊——喂喂——喂——同志们啊!现在播送一个通知啊,啊这个……啊这个……”
  • 梦天

    梦天我以前都是爬到树上或是草垛上看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