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玉米的使命

2011-03-09 09:19 作者:字娱自乐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秋收时节,恰逢十一长假,我照例匆匆赶回百里之外的小村,去帮父母收拾田里的玉米。如此的做法自我上班以来一直坚持着,毕竟他们年纪大了,一袋袋的玉米在他们肩上一年比一年显得有分量,我分担一些,心里会踏实点。

到家的时候,天就要黑了,放在往常,我早已下班吃过饭,歪在沙发上看电视了。可他们,刚刚赶着驴车从地里回来,一头灰尘,满脸疲惫,车上的十几袋玉米显得格外沉重。我赶忙过去扛那些袋子,却发现它们轻飘飘的,比往年差了好多。我暗自疑惑,是不是自己今年又长劲儿了呢?略略一想,不对!像我等这样整天窝在办公室里耍笔杆、敲键盘的主儿,早就变得手不能提来肩不能挑了,加之年龄增大,更是年年江河日下。见我疑惑,母亲便在旁低声地为我解释,今年天旱,庄稼长的不好。是啊,今年确实很旱,就连县城里的自来水都告急好几回呢。等我把玉米从袋子里倒出来,才发现个头比从前的小了一大半,颜色也由金黄变为近乎灰白,握在手里上面的粒子松松的,给人以悲凉的感觉。父亲倒还乐观,他笑了笑说,没问题,就这些你妈我俩两年都吃不了的。我听后鼻子一酸,此后的几天里一直默默地干活,再也没有勇气揣测田里玉米的收成了。

这些年,每次从家里帮助收玉米回来,右肩总要挤压上红紫一块色的点子,而且要酸疼上好几天。可我打心眼里喜欢这种感觉,因为这代表着我家的玉米又丰收了。在我们这个地方的农村里,还有什么能比玉米丰收更让一个纯粹以种地为生的家庭更高兴的呢?尤其是我的父母,从包产到户到现在,年复一年地种了二十多年的玉米,丰收抑或减产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比任何事情都要强烈。而我,则是这些玉米的最大受益者,靠着它们,我完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业,迈出了参加工作、娶妻生子等等人生中关键的步子。我无法算清楚在这个过程里到底消耗了父母亲多少玉米,不过约略地知道那是个大数字。那些年,一斤玉米不过两三毛钱、四五毛钱,被换成人民币带到中学大学的食堂里,是不够一顿饭的,可我从未挨过饿。所以,我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见到玉米歉收的年景,看到满地东倒西歪的枯死的玉米秸秆和核桃般的玉米棒子,心里如同水煮般的难受。

当我还小的时候,父亲还年轻,那时候种玉米的都是他们那样的年轻人。靠着玉米,他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心愿,二姑家的表兄,从村里的小学一直读到北大的博士,是我这一辈人里最有出息的一个,他同样也是依靠姑父姑母种出来的玉米完成这一切的。而今在农村里安心种玉米的,还是父亲他们那些人,不过都已经是六十岁乃至七十岁的老年人了。在他们努力种玉米的二十几年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形势使得年轻一代已经没有必要把他们的生活都托付给玉米。况且,好多时候,几亩、十几亩的玉米也不足以支撑起一切了。于是,很少有年轻人不再一年四季坚守在田地里,他们知道,一味的坚守只能让自己的道路越走越窄。堂弟初中毕业就没有跟着叔叔种玉米,而是去干建筑的泥水工,而今一个月的收入有四五千块,折合成今年的光景,那可是十几亩玉米一年的收成呢。如此一来,玉米的负担空前减轻了。

临从家里回来的那天,一大清早,年迈的姨夫就来喊邻居用拖拉机给他拉玉米。他年纪大了,走路双脚有些颤抖,儿子在北京经商,家里十分的不差钱,可他还是坚持种了几亩玉米。用他的话说,到了秋天,家里的棒子架上要是没有棒子,一年心里都难受。至此不由得想起前两年给我们做旅游纪念品的小周,匆匆从河南赶来又匆匆赶回去,为的是抢收田里的两亩麦子。问他为什么做了如此大规模的旅游纪念品生意还在乎那一点麦子时,他说不管干什么,麦子总是要吃的。所以,不管收成与否,明年的玉米还是要种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00898/

玉米的使命的评论 (共 8 条)

  • 飘摇
  • 乐之云墨
  • 伊若雪
  • 芳草依依
  • 若雨非尘
  • 幽谷梅朵
  • 井水蓝
  • 依儿
    依儿 审核通过并说 深有感触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