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陈玉华先生画集序

2020-01-03 09:06 作者:天地上人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陈玉华先生画集序

己亥月某日,陈玉华先生从杭州打来电话,说他的画集要出版了,请我给写个序。

我与玉华是同乡,而且是一个村(当时叫大队),小学是同年级的同学,也是童年的玩伴。我们的家乡就是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故乡舒城。我与玉华出生在舒城县东乡杭埠,这里是巢湖西岸冲击平原,水网纵横,圩田百里,正如民歌传唱的“杭埠河畔好风光,十里荷花百里秧。”是舒城县,也是江淮之间富庶的地方。生长在这荷塘清韵、杨柳飘风、稻香醉人的地方,是否有种与生自来的艺术天赋?我与玉华自小便好绘画。由于家境贫寒,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只能是自我涂抹的爱好而已。虽然如此,想当画家的想时刻萦回脑际。

1968年我与玉华小学毕业。其实,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就没有上课了,认真地说,我们只读了四年小学。小学毕业我便考入县剧团当演员。由于对绘画的爱好,我对表演艺术不感兴趣,却一心想拜剧团的舞美老师苏旭东先生学画画,又羡慕编剧老师汤光升先生,想当作家。苏老师说:“画与诗同理,虽然需要天赋,严羽云:‘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苏老师向我解释说:“所以‘别财’‘别趣’就是天赋,所谓‘多读书’‘多穷理’,就是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你要想成为画家、作家,必须认真读书。”苏老师偷偷给我一本《古文观止》,叫我一个星期背一篇,不认识的字,敎我查字典。我虽每星期背诵一篇,但不理解。苏老说,现在不理解,将来你会理解的。就这样,我一边跟苏老师学画,一边背诵古文。同时,汤光升老师也指导我怎么写诗写文章,也偷偷把他珍藏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与唐诗宋词三百首,以及外国的名著借给我读。几年下来,我竟几乎把一本《古文观止》与唐诗宋词三百首背诵下来了。所以说,我的书是在舒城县剧团这所“大学”里读的。后来我能考上安徽大学历史系,得力于这两位恩师的教诲。

学校复课后,玉华同学由初中、高中,后来考入师范学校。他的专业虽是语文,却对绘画很执着。他在读初中、高中时,我们书信来往,得知我向苏老师学画,便由我引荐,一同拜在苏老师门下。每个星期,他都从杭埠来到舒城,与我一同在苏老师的指导下画画。因此,我们又成为绘画的同门师兄弟。

对于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吾等如登临高山,明知高貌,却未退宿,大有不登绝顶誓不休的志向。虽然我与玉华都几近古稀,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在追寻、在探索,墨池未干,笔不停辍。我们不是为了什么美协会员头衔、不为牟利生财而画画,而是抒发内心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与爱恋而敷彩描绘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我与玉华同属“善而不争”的处世为人之道。所不同的是我喜夸谈,他却偶吐谐趣之语,让人哑然失笑。

一幅优秀的工笔花画既要精于形象又要意味横生,这就要求画家“度物象而取其真”,有“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的造型能力。同时,由外至内,因物动情,再由内向外、寄情于物的思考酝酿过程,不知不觉把自我融入景物,依造化而将感情流露笔端,呈现天趣与人的精神合一,创造一种无我之境,以期展示大千世界中亲切可爱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那一笔一墨的色彩节奏正是画家饱满情绪与理想追求的体现,既是自然生命的律动,也是诗情的荡漾,潜流着无穷的意趣与情思。

玉华先生精于花鸟,功力深厚。在与古代画家心灵交会中,吸取精神内涵,不重复,不效仿,重在领悟,灵活运用,形成了自己特有绘画风格。他的每一幅花鸟画,无论鸿篇巨制,还是小小斗方扇面,都用大力气苦心经营,才达到天人合一”形神并茂的审美标准与情趣。画册中的花鸟鱼虫恬静空灵,用笔精到沉稳,典雅秀美极富生机。使人感觉一种宁静、温雅与柔润。看似平淡如水,却实为胸臆抒发,不藏不掖的意象揉合,形成辽远欢快与沉重的意境,这种意境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的意象。清新自然,既流露出艺术特有的平和儒雅气质,又透露出一种旷达与精细的灵气。是通俗的,是大众的,是热爱生活的感悟与揣摩。

我不精于花鸟,聊为之序。

宋志发

己亥冬于安逸堂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nolbkqf.html

陈玉华先生画集序的评论 (共 3 条)

  • 残影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